第446章 巴蜀乱起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长安城外,秋风萧瑟。独孤信在长安陪伴了家人半个月后,终于再度踏上征程…

  独孤信勒住马缰,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城墙,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柔情。

  他的妾室郭氏和崔氏带着几个年幼的子女站在城门外。郭氏怀抱着刚满三周岁的次女曼陀,孩子的咿呀声在秋风中格外清晰。

  "夫郎此去,千万保重。"郭氏强忍泪水,声音微微发颤。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崔氏则默默上前,为独孤信整理了一下披风:"蜀地潮湿,妾身准备了药材,已经放在行囊中了。"

  独孤信点点头,目光扫过家人面孔,最后落在长子独孤罗身上。十五岁的少年已经颇有乃父风范,眉宇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父亲,该启程了。"独孤罗坐在母亲如罗氏的马车上,轻声提醒。他知道父亲最不喜拖泥带水。

  独孤信深吸一口气,最后看了一眼长安城,毅然调转马头:"出发!"

  队伍刚行出十里,后方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三名骑士疾驰而来,当先一人高喊:"独孤将军留步!"

  独孤信示意队伍停下,认出来人正是柳庆、盛子新和徐之才。这三人都是汉王麾下的新秀,此时追来,必有要事。

  "三位这是?"独孤信疑惑地问,手不自觉按在剑柄上。

  柳庆从怀中取出一卷手令,恭敬地递上:"奉汉王令,我等三人随将军南下赴任。"他展开手令,朗声宣读,"柳庆任泸州长史,盛子新任巴蜀绣衣卫指挥使,徐之才任南中军医营校尉。"

  独孤信接过手令仔细观看,心中既感慨又忧虑。汉王如此安排,既显示了对他的支持,也暗示巴蜀局势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汉王思虑周全。"独孤信将手令收好,目光扫过三人,"既然如此,就请三位随我同行吧。"

  盛子新策马靠近,压低声音:"将军,临行前汉王特意交代,巴蜀之地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此行务必小心。"

  独孤信眉头微皱,想起临行前汉王那句"此行不太平"的警示,心中升起一丝阴霾。他瞥了一眼盛子新腰间的绣春刀,知道这位绣衣卫指挥使绝非等闲之辈。

  "父亲,"独孤罗轻声提醒,"天色不早,该赶路了。"

  独孤信点点头,挥鞭策马:"全军加速前进!"

  ——————

  队伍沿着陈仓道南下,蜀道艰险,但景色壮丽。独孤信骑在马上,一边行军一边观察沿途风土人情。他注意到虽然汉军已经控制巴蜀数月,沿途百姓眼中仍带着疑虑和不安。

  "父亲看那边。"独孤罗指向山腰处的一处村落,"似乎有炊烟,但不见人影。"

  独孤信眯起眼睛,果然看到几缕炊烟袅袅升起,但村中寂静无声,连鸡犬之声都不闻。这种异常的宁静让他心生警惕。

  "盛参军,"独孤信唤来盛子新,"你去查看一下那个村子。"

  盛子新带人前去,片刻后回报:"将军,村中百姓见到官兵就躲进屋中,闭门不出。我问了几户,都说近日有土匪骚扰,见到陌生人格外警惕。"

  独孤信沉吟片刻:"恐怕不是土匪那么简单。"他转向柳庆,"柳长史,你怎么看?"

  柳庆若有所思:"南梁统治巴蜀数十年,根基深厚。虽然明面上归顺,但暗地里难免有人心怀不满。这些百姓的恐惧,恐怕不只是因为土匪。"

  徐之才插话道:"将军,我方才在村外发现了几种草药,都是治疗刀剑创伤的。普通百姓不会需要这么多金疮药。"

  众人闻言神色凝重。独孤信叹了口气:"看来汉王所言不虚,这巴蜀之地确实不太平。"

  夜幕降临,队伍在一处山谷扎营。独孤信独自站在营帐外,仰望星空。蜀地的星空似乎比长安更加深邃,也更加神秘。

  "将军还在为日间之事忧虑?"柳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独孤信没有回头:"柳长史,你认为这些所谓的'土匪'究竟是什么人?"

  柳庆沉吟道:"恐怕是南梁残余势力,或者是...北周的间谍。"

  "北周?"独孤信猛地转身,"宇文导的手伸得这么长?"

  柳庆压低声音:"盛指挥使收到情报,'武川会'已经渗透巴蜀。他们可能正在暗中策划什么。"

  就在这时,盛子新匆匆走来,面色凝重:"将军,我们的人在附近发现了这个。"他递上一枚飞镖,镖身上刻着一个特殊的徽记——一只展翅的黑鹰。

  "黑鹰镖..."独孤信倒吸一口凉气,"果然是'武川会'!"

  ——————

  一个月后,队伍终于抵达成都。时值十一月,成都的湿冷天气让北方来的将士们难以适应。

  "这鬼天气,比长安冷多了。"独孤罗搓着手呵气,脸色发青。

  徐之才立刻吩咐军医熬制汤药:"蜀地湿气重,与北方干冷不同。我已备好祛湿驱寒的药材,大家服下后会好些。"

  独孤信接过药碗,看着徐之才忙碌的身影,感慨道:"有徐校尉在,是我军之幸。"

  服过药后,众人感觉好了许多。独孤信不敢耽搁,立即带着众人前往镇西大将军府拜见贺拔允。

  贺拔允早已在府中等候多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面带倦容,显然为巴蜀局势操劳过度。

  "独孤兄终于到了。"贺拔允迎上前来,语气中带着如释重负,"这一路可还顺利?"

  独孤信苦笑:"一路倒是平安,只是这巴蜀的天气,着实让我们这些北人吃了苦头。"

  贺拔允叹道:"这才只是开始。巴蜀之难,不在山水,而在人心。"

  他引众人入座,面色凝重:"如今巴蜀局势微妙。明面上各郡都已归顺,但暗地里..."他压低声音,"那些不愿离去的南梁士族表面臣服,暗地里却多次串联,意图不明。更麻烦的是,这里面似乎还有'武川会'的影子。"

  听到"武川会"三字,在座众人无不色变。独孤信握紧拳头:"又是宇文导的'武川会'?他们还真是无孔不入!"

  盛子新立即起身:"大将军,将军,此事事关重大,请容我即刻去联络绣衣卫,确认情报。"

  贺拔允点头应允:"盛指挥使自便。巴蜀绣衣卫校尉王谦会配合你工作。"

  徐之才也站起来:"南中僚人抗拒统治,战事恐难避免。我需要立即调集药材,准备医疗事宜。"

  两人匆匆离去后,独孤信转向贺拔允:"贺拔将军,南中局势究竟如何?"

  贺拔允长叹一声,从案上取过一卷文书:"我先后派遣六批使者前往南中,都被僚人峒主赶了回来。有些使者甚至..."他眼中闪过痛色,"再也没有回来。僚人声称'汉人欺压太甚,宁可战死不愿臣服'。"

  独孤信皱眉:"这其中是否有误会?"

  "恐怕不只是误会。"柳庆插话,"我听说有些南梁残余势力在僚人中散布谣言,说我汉军要掠夺他们的土地,奴役他们的子女。"

  独孤信沉默片刻,终于问出最关键的问题:"贺拔将军,你能给我多少兵马?"

  贺拔允面露难色:"巴蜀现有三万兵马,其中两万是新募的士兵,训练不足。老兵我要留守各要害之地,最多...只能给你五千人。"

  "五千?"独孤罗忍不住惊呼,"父亲从长安带来一千人,加起来也不过六千。如何平定南中?"

  贺拔允无奈道:"我也知道兵力不足,但汉王来信说,今年关中突降暴雪,百姓受灾严重,他正在全力组织将士救灾,我这里还要应付即将爆发的叛乱,实在抽调不出人手了。"

  独孤信沉思良久,缓缓抬头:"六千就六千。不过,我需要全权处理南中事务,包括与僚人的和战之权。"

  贺拔允郑重答应:"这是自然。汉王早有旨意,南中事务由你全权负责。"他起身从案上取过虎符和节杖,"这是调兵虎符和使持节,南中诸郡皆听你号令。"

  独孤信接过虎符,感觉手中沉甸甸的。六千兵马面对未知的南中局势,还要应对北周间谍和南梁残余势力的威胁,前路艰难可想而知。

  "兄长,”独孤楠担忧地说,"我们是否向汉王请求增援?"

  独孤信摇摇头:"不可,关中正在爆发灾情,我们不要在这个时候给汉王添堵。"他握紧虎符,眼中闪过坚定之色,"既然接下这个重任,就当尽力而为。"

  当夜,独孤信独自站在院中,仰望星空。成都的夜空比长安更加清澈,繁星点点,却照不亮前方的迷雾。

  "将军还在为南中之事忧虑?"柳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独孤信没有回头:"柳长史,你认为我们该如何破局?"

  柳庆沉吟道:"硬攻恐非上策。南中山高林密,僚人熟悉地形,我军虽精,但难展优势。当以抚为主,剿为辅。"

  "但僚人拒绝谈判,如之奈何?"

  "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汉人的承诺。"柳庆缓缓道,"需要有人深入南中,取得僚人信任。"

  独孤信转身看向柳庆:"你认为谁可当此任?"

  柳庆微微一笑:"若将军信得过,我愿和子新同去。"

  独孤信凝视着这个文士模样的长史,看到他眼中不容置疑的坚定。良久,独孤信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那就拜托柳长史和盛指挥使了。"

  就在这时,盛子新匆匆赶来,面色凝重:"将军,绣衣卫最新情报,'武川会'的宇文护已经潜入南中,正在暗中联络各峒主。"

  独孤信和柳庆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惊。北周皇室亲自出马,南中局势比想象中更加复杂了。

  "看来,"独孤信深吸一口气,"南中的大戏就要上演了。"
  http://www.c8e.cc/15351/4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