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姜侍郎!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周墨安,山西清吏司郎中:出身寒微,是户部有名的\"算盘先生\",对数字过目不忘,却因不擅钻营,年过五旬仍屈居郎中。

  老吏郑方,虽只是八品照磨,却在户部档案库待了三十年,熟知每一本账册的存放位置和背后的故事,人称\"活账本\"。

  第二步,他需要一场不动声色的\"火力侦察\"。

  三日后,姜淮召集各司郎中,商议明年春赋征收事宜。会上,他故意提及几个账目混乱的省份,观察众人的反应。

  果然,几位郎中要么含糊其辞,要么互相推诿。唯有李崇,在提到江南漕粮损耗时,眉头紧锁,欲言又止。

  散值后,姜淮独留李崇至值房。他屏退左右,亲自斟上一杯茶:\"李主事,今日观你似有未尽之言?\"

  李崇浑身一颤,抬眼迎上姜淮澄澈而锐利的目光,终于咬牙道:\"姜大人明鉴!漕粮损耗例来不过百分之一二,然近年账目皆报百分之五!下官曾核查过押运记录,其中猫腻...\"

  窗外暮色渐浓,值房内的对话声低至不可闻。

  第三步,他需要一把打开秘密仓库的钥匙。

  与此同时,姜淮常于午休时\"偶遇\"老吏郑方。他放下侍郎官威,与郑方聊起档案库的掌故,甚至虚心请教旧账查询的方法。

  郑方起初惶恐,渐渐被姜淮的真诚打动。

  一日,他趁四下无人,低声道:\"大人若真想查清旧账,光看明面上的册子不行。有些...紧要的凭据,都存在后巷的废库房里。\"

  当夜,姜淮便派绝对心腹家丁,持郑方暗中绘制的草图,潜入尘封的废库房。

  在那里,他们找到了几箱\"已遗失\"的原始报销凭证和工程验收记录,正是那笔黄河款项的关键证据!

  风暴前夕,总是格外平静。

  姜淮将这些碎片般的证据一一整理,锁入密室铁柜。他深知,仅凭这些还不足以扳倒背后的巨鳄。

  他在等待一个契机,要么是一场让国库见底的危机,要么是一个让对手露出破绽的错误。

  这日散朝,内阁首辅 ,那位以沉稳老练着称的老臣,在走过姜淮身边时,脚步微顿,似是无意地轻声道:\"景行近日,颇费心神啊。\"说罢便翩然离去。

  姜淮心中一凛。 阁老这是在提醒他已被注意?还是...某种试探?

  回到户部,他见王司库正指挥胥吏搬运一批新卷宗。见到姜淮,王司库的笑容比往日更恭敬三分:\"姜大人,这是今年各地夏税的清册,请您过目。\"

  姜淮淡淡点头,目光扫过那些崭新的账册封面,心中冷笑:看来,有人已经开始忙着填补漏洞了。

  夜幕再次降临。姜淮推开书房北窗,望向皇城方向的重重殿宇。那里灯火辉煌,却照不透这帝国的财政迷局。

  他缓缓研墨,铺开奏章用纸。这一次,他不再犹豫,笔锋如刀,写下《请查核历年紧急拨款疏》。

  他没有直接指控任何人,而是以\"整饬财政、防微杜渐\"为由,请求对近五年来所有超过十万两的紧急拨款,进行一次彻底的专项审计。

  这是一着险棋,也是一记敲山震虎。他要看看,这潭深水之下,究竟会惊起怎样的巨鳄。

  墨迹未干,窗外忽然风声大作,一道闪电劈开夜幕。暴风雨,就要来了。

  ……

  姜淮的《请查核历年紧急拨款疏》,如同一声惊雷,在看似平静的朝堂炸响。

  奏疏递上的次日,早朝的气氛便透着诡异。龙椅上的皇帝面无表情地听取了通政使的呈报,未置一词,只将目光淡淡扫过丹陛下的群臣。

  姜淮垂首而立,却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视线,有惊疑,有审视,更有几道冰冷如刀锋的目光,似要将他刺穿。

  退朝的钟声响起,官员们鱼贯而出。几位平日见面还会点头寒暄的同僚,今日却刻意与他拉开了距离。

  倒是一位素来以耿直着称的御史,在经过他身边时,低声快速说了一句:“姜侍郎,好胆色!”随即便匆匆离去。

  真正的风波,在退朝后开始酝酿。

  首先发难的,是来自利益受损者的反击。

  当天下午,工部右侍郎钱益坤,那位与黄河款项疑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员,便以“商议河工预算”为名,亲自来到了姜淮的值房。他满面春风,言语亲热,仿佛与姜淮是多年知交。

  “景行兄啊,”钱益坤拍着姜淮的肩膀,语气推心置腹,“你初入京师,有所不知。这户部账目,牵一发而动全身。

  历年紧急拨款,皆是为解燃眉之急,程序上或有简省,但都是为了朝廷,为了皇上。若真要一一追查,岂不是寒了前线将士、救灾官吏的心?

  再说,许多经手之人已升迁外调,甚至有些老大人已然作古,此时翻旧账,恐惹物议,于景行兄你的清誉亦有碍啊……”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是提醒,也是警告。暗示姜淮不要打破官场默契,否则将引火烧身。

  姜淮心中冷笑,面上却故作沉吟:“钱大人所言极是。

  只是景行受皇恩眷顾,执掌户部,见到账目疑点,若装聋作哑,恐负圣恩。此番清查,也并非意在追责,而是要厘清旧例,为日后规范流程,杜绝隐患。

  还望钱大人及各部同僚体谅。”他巧妙地将个人行为转化为职责所在,堵住了钱益坤的嘴。

  钱益坤脸色微变,干笑几声,又闲聊片刻,便悻悻离去。

  紧接着,是更为阴险的舆论攻势。

  不过两三日,京城官场圈子里便开始流传起关于姜淮的各种“风闻”:

  有的说他“在东南任上,虽有小功,却性好奢华,修建水利工程中饱私囊”;

  有的说他“此番查账,实为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欲掌控户部大权”;

  更有人将他与朝中某些边缘的“清流”派系联系起来,暗示他此举是“党同伐异”,别有政治图谋。

  这些流言蜚语,如同毒雾般弥漫开来,虽无实据,却足以混淆视听,动摇皇帝和不明真相官员对姜淮的信任。
  http://www.c8e.cc/15657/3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