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这是……好东西啊!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楚墨走进那所崭新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机油的味道,这味道他太熟悉了。

  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各种先进的设备琳琅满目,无不彰显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他的目光,却被展厅中央一台略显陈旧的贴片机吸引住了。

  那台机器,有着一个熟悉的编号——“hxt01”。

  那是当年他力排众议,捐赠给几所职业学校的三台教学用贴片机之一。

  讲解员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扎着马尾辫,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她的声音清亮而充满激情:“这台机器教会了我们,高端制造不在冰冷的论文里,不在高不可攀的实验室里,而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楚墨静静地站在人群后排,看着那些聚精会神的学生,听着女孩充满希望的讲解,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悄然退至展柜的玻璃墙边,假装欣赏着其他的设备。

  然而,他的视线却不由自主地落在了玻璃的倒影上。

  倒影里,站着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身影,正手握焊枪,小心翼翼地调试着一块绿色的电路板。

  那身影有些模糊,但楚墨却一眼就认了出来——那是多年前的自己,正夜以继日地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调试着第一块国产芯片的原型板。

  焊枪的火花,映照着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也映照着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那一刻,楚墨明白了。

  真正的传承,不是延续一个名字,不是树立一座丰碑,而是让后来者忘记追问起点,让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他轻轻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展厅。

  几天后,全国青少年创客大赛的颁奖典礼在京城隆重举行。

  林小满带领的团队,凭借着作品“光伏蜂巢”,一举夺得了特等奖。

  “光伏蜂巢”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它模仿蜂巢的结构,将太阳能电池板紧密排列在一起,从而大大提高了发电效率。

  而且,这种装置的制造成本非常低廉,非常适合在偏远地区推广使用。

  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热情地邀请林小满发表获奖感言。

  按照主办方的安排,她应该感谢国家和政府的培养,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教导。

  然而,当她站在聚光灯下,面对着台下无数的观众和镜头时,却突然改变了主意。

  “我想谢谢一个人,”她清脆的声音在会场上回荡,“谢谢那个不肯告诉我们答案的大叔。”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人们纷纷猜测着,这个“不肯告诉他们答案的大叔”到底是谁。

  林小满没有理会台下的骚动,继续说道:“我还要谢谢我的爸爸,他瘫在床上十年,还在教我怎么看懂电路图。”

  说完,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台下寂静了几秒钟,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经久不息,淹没了整个会场。

  林小满的获奖感言,很快就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无数的网友被她那真挚而朴实的话语所感动。

  一位网友评论道:“这才是真正的少年英雄!她没有感谢那些虚伪的赞美,而是感谢了那些真正帮助过她的人。”

  在云南的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白天正组织学生们观看这段录像。

  看完录像后,他转过身,目光严肃地看着学生们,说道:“记住,技术可以被封锁,但尊严不能被代劳。我们搞技术的人,要有自己的骨气,不能为了迎合别人,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不能忘记那些真正帮助过我们的人。”

  与此同时,远在非洲的一座简陋的工坊里,周建民正收拾着行囊,准备再次启程赴非。

  他的行李箱里,夹层里藏着一本打印册,那是经过反复修改的《从错误开始》中文原稿。

  这本书,记录了他多年来在非洲从事能源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也记录了他对技术和人生的思考。

  途经昆明转机时,他在机场偶遇了林小满。

  她正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团队,准备前往坦桑尼亚开展技术交流。

  两人简短地交谈了几句。

  林小满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定制的徽章,递给周建民。

  徽章的图案很特别,一半是滇池充电站,一半是非洲工坊,两座建筑之间,用一条细细的线条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张跨越洲际的地图。

  “老师说,弯路也是路,”林小满笑着说,“我们现在想试试,能不能把路连成网。”

  周建民接过徽章,仔细地端详着,

  他点了点头,说道:“好!好!好!你们好好干,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他目送着林小满和她的团队消失在登机口,忽然觉得肩上的重量轻了许多。

  几个月后,一部名为《无名者档案》的纪录片悄然上线。

  这部纪录片,由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林晚秋策划和拍摄,记录了包括林小满、伊万的学生、挪威复刻团队在内的十二位基层创造者的日常。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从事着不同的行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创造者,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世界。

  在拍摄最后一镜时,林晚秋问楚墨:“你会出现在片尾的名单里吗?”

  楚墨摇了摇头,淡淡地说道:“最好的纪念,是让人忘记英雄。”

  成片发布当日,网站服务器被瞬间挤爆,无数的观众涌入网站,观看这部纪录片。

  评论区里,一条最高赞的留言写道:“原来我们一直等的不是救世主,而是一群不肯停下手的人。”

  深秋的傍晚,楚墨独自登上青藏高原。

  他穿着一件厚厚的冲锋衣,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在张立诚的科考站外,他停下了脚步,从行囊里掏出一些干柴,点燃了一堆篝火。

  火光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也映照着他眼中深邃的光芒。

  深秋的青藏高原,夜风如刀,狠狠刮在楚墨的脸上,像要刮去他身上最后一丝尘世的痕迹。

  篝火噼啪作响,贪婪地吞噬着他手中那本写满“下一个五年”的笔记。

  每一页投入火焰,都仿佛燃尽一段过往,一个时代。

  “我不再需要证明什么了……”楚墨的声音低沉,像是叹息,又像是解脱。

  火光映在他眼底,不再是锐利的锋芒,而是深邃的平静。

  远处,科考站新搭建的监测站旁,一群年轻的身影正忙碌着,调试着复杂的程序,他们肆意的笑声穿透寒夜,带着蓬勃的生命力。

  楚墨望着那群少年,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转身,朝着黑暗深处走去,身影渐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他的脚步坚定,没有丝毫留恋。

  黎明时分,张立诚从温暖的帐篷里钻出,开始清理营地。

  在昨夜篝火燃烧过的灰烬中,他发现了一块烧焦的纸片,边缘被火焰舔舐得不成形状。

  纸片上,残存着一行字迹,墨色早已模糊,依稀可辨:“……属于未来。”

  张立诚笑了笑,将那块纸片小心翼翼地夹进随身携带的教材扉页。

  那里,早已夹满了无数类似的碎片,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语言,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他喃喃自语:“这老家伙,又想搞什么鬼?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走了……”

  火堆烧完后,灰还在飘。这话,最近总在张立诚的脑子里转悠。

  远去的路,楚墨走得决绝。

  青藏高原的风,依旧凛冽。

  几天后,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在寂静的铁轨上轰隆前行,驶向西南边陲。

  车厢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资,也挤满了南来北往的务工者。

  在其中一节略显空旷的车厢里,楚墨随意地靠着车壁,任凭车轮的震动敲打着他的身体。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夹克,头发有些凌乱,像一个普通的旅行者。

  他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眼神深邃而平静。

  忽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记号笔,在一旁的铁皮车厢壁上,开始涂涂画画。

  那是一组简化的电路图,线条简洁而流畅,却又蕴含着某种特殊的韵律。

  那是“门槛”芯片的初始供电设计图,一个时代的开端,一个梦想的雏形。

  他画得很慢,很仔细,仿佛在描绘着一段尘封的记忆,又像是在向过去的自己告别。

  当他画完最后一个元件符号时,脸上露出了一丝释然的微笑。

  随后,他默默地将手机SIm卡拆了下来,扔出了窗外。

  呼啸的风,瞬间将那小小的卡片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次日清晨,列车缓缓停靠在一个偏远的小镇站台。

  站台上,三三两两的旅客背着行囊走下车,也有一些当地的居民,前来迎接远方的亲人。

  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维修工,正拿着扳手,检查着列车的车轮。

  当他走到楚墨所在的车厢旁时,无意中瞥见了车厢壁上的那幅涂鸦。

  他愣住了。

  作为一名资深的技工,他对电路图有着天生的敏感。

  这幅图虽然简化,但其精妙的构思和独特的拓扑结构,却让他眼前一亮。

  “这是……好东西啊!”他喃喃自语,

  他连忙掏出手机,对着那幅涂鸦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迫不及待地上传到了本地的技工群里。
  http://www.c8e.cc/15968/6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