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第270章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70章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胡惟庸双手一摊,语气颇为无奈。

  "定这么低的底线,动辄就要人性命,让人怎么办?"

  "谁愿意送死?"

  "除了欺上瞒下、孤注一掷,还能如何?"

  "六十两与万两同罪,陛下这规矩定得妥当吗?"

  朱元璋听得面红耳赤,却无言以对。

  胡惟庸继续剖析:

  "若要震慑贪腐,单纯杀戮收效甚微。"

  "人死如灯灭,过眼即忘。"

  "不如换个思路——"

  "贪污六十两者,降职罚俸,五年不得晋升。"

  "百两者革除官职,永不录用。"

  "千两者削去功名,子孙两代禁考。"

  "过千两者处死,并追加上述惩处!"

  "这样既能让百姓亲眼见证下场,"

  "也能让子孙铭记教训。"

  "岂不比单纯更有效?"

  "更何况,给误入歧途者留条生路,"

  "他们经此震慑,反而会更尽心办事。"

  朱标在一旁频频颔首,眼中闪烁着欣喜。

  显然在他看来,胡惟庸的提议比父皇的严刑峻法高明太多。

  胡大老爷提出的"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主张,与朱太子的施政思想颇为契合。

  然而朱元璋却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望着面前二人。

  "这...这..."

  "简直胡闹!"

  "领着朝廷俸禄,不为百姓办事,反倒振振有词?"

  胡大老爷摇头叹息:"陛下先前的手段,可曾见效?"

  "能震慑几人?"

  "对那些官吏而言,被杀之人不过是邸报上的冰冷数字,与他们何干?"

  胡大老爷坦然摊手:

  "臣胡惟庸,论官阶资历,已至人臣之巅。"

  "可如今呢?"

  "只求赋闲度日。"

  "一则这些年勾心斗角实在疲惫,"

  "二则...真怕哪天做着做着人就没了。"

  "连我都有此忧虑,何况他人?"

  "终日提心吊胆,如何安心办差?"

  这番肺腑之言令朱元璋哑口无言。

  连位极人臣的胡大老爷都惶惶不安,寻常官员岂能不惧?

  这已非生计问题,而是性命攸关!

  朱元璋父子终于意识到事态严重性。

  胡大老爷索性直言要害:

  "陛下明鉴,臣只需阐明两点。"

  "其一,要让清廉勤勉之官活得体面。"

  "绝不能逼得他们不贪就难以为继!"

  朱元璋当即拍案而起:

  "朕给的俸禄不够吃饭?"

  胡大老爷不为所动,轻叩桌面:

  "且不说俸禄四成以杂物充数之事。"

  "单说这俸禄,养活自己尚可。"

  "家中老小难道不养?"

  "莫非连肉都吃不得?"

  朱元璋执拗地昂首:

  "既食君禄,自当效忠!"

  "吃什么肉?"

  “有口饭吃就该知足了!”

  “多少百姓连饭都吃不上!”

  胡大老爷斜眼瞥了朱元璋,语气里带着不耐烦。

  “你这话说得倒轻巧!”

  “怎么?”

  “人家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谋个差事,结果连养家糊口都难?”

  “这差事还动不动就掉脑袋,甚至!”

  “你还指望人家踏实给你办事?”

  “想什么呢?”

  “你不拿人当人看,人家自然也不把你当回事,糊弄了事罢了!”

  朱元璋被噎得一时语塞,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在外头,他还能义正词严地讲什么为国为民。

  可眼下是私下交谈,自然不能用那套说辞。

  真要那么说,这话题就没法继续了。

  胡大老爷的话虽然刺耳,却是实情。

  一旁的朱标倒不觉得胡大老爷说得有什么错。

  甚至,这番话更合他的想法。

  朱元璋的思维源于农户和行伍,行事作风也带着那股子劲儿。

  可朱标不同。

  他自幼被当作储君培养,思考方式更像个政客,凡事权衡利弊。

  此刻,他就觉得胡大老爷的话很对自己的胃口。

  “伯父,那您认为,日后官员俸禄该提高?”

  胡大老爷毫不犹豫地点头。

  “太子说得对!”

  “治国理政,讲究堂堂正正。”

  “像你爹这样,纯属强人所难。”

  “俸禄微薄,逼着人过清苦日子,还得卖命干活,这不合常理。”

  “就算是寻常百姓听了,也会觉得不妥。”

  “官职说到底,不过是个差事。”

  “可若是反过来呢?”

  “光明正大地提高俸禄,让人吃饱穿暖,甚至过得体面。”

  “主家给了丰厚待遇,要求严格些,也是理所应当。”

  “这事可以摆在台面上谈。”

  “你情我愿,岂不更好?”

  朱标笑着点头,神色极为赞同。

  “伯父所言极是,我也是这么想的。”

  “只是眼下朝廷钱粮吃紧,这才显得吝啬了些。”

  “伯父不必忧虑,此事侄儿铭记于心,待与父皇商议妥当后,必先调整俸禄标准。”

  胡大老爷漫不经心地颔首。

  “此议仅供参详,具体如何实施,还请圣上与殿下自行定夺。”

  “如今番邦外交司与傅友德船队皆在源源不断为大明创收,何须吝啬这些许开支。”

  “许多官员实则与佃农无异,只求勤恳做事换取俸禄养养家小。”

  “若逼得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届时与朱家便是彻底离德离心。”

  “故而此事,还望二位慎重斟酌。”

  朱元璋始终沉默聆听。

  此刻忽然抬首凝视胡大老爷,沉声问道:“惟庸之意,可是提高俸禄后便可从严约束百官?”

  胡大老爷无奈地扫了朱元璋一眼。

  “陛下还要如何严苛?”

  “方才提议按贪墨数额量刑之事,莫非不值得考量?”

  “惩前毖后方为明君之道。”

  “光是杀戮,未临刀斧之前,谁人真正畏惧?”

  朱元璋闻言转头看向太子,咂了咂嘴,黯然叹息。

  真见鬼,怎就无人附议朕意?

  朱元璋所谓孤立,实因其主张过于偏激,难获认同。

  胡大老爷前世既目睹过官员嚣张狡诈之极,亦见证过基层小吏夙夜匪懈之苦。

  在他看来,为官者不必过度神化。

  视作寻常职业即可,重在完善监察,有过则罚,大过严惩。

  尤其当今之世,若因贪腐累及子孙前程,岂非令后世唾骂?

  更兼俸禄大幅提升,连养家糊口的托辞都将不复存在。

  届时,还能有何借口?

  当然得踏踏实实做事啊。

  这事儿总算跟他们父子俩说清楚了。

  胡大老爷接着提起了另一件要紧事。

  “对了,我那会友馆的铺子,你们父子俩给安排些人手进去。”

  “嗯?什么?”

  朱元璋和朱标都愣住了。

  好家伙!

  这话你也说得出口?

  让我们父子俩给你塞人?

  胡大老爷叹了口气,看着他俩道:

  “非得让我把话说透?”

  “我是说,既然那么多官员爱去我那地方,你们不得派几个眼线?”

  “不仅能听听他们商量什么,还能记下他们跟哪些商人勾搭。”

  朱元璋一脸震惊地看着胡大老爷。

  “惟庸,你主动让咱派人?”

  “不怕锦衣卫去了坏了你名声?”

  胡大老爷脸色一沉,没好气道:

  “我不说你们就不派了?”

  “我提出来,是想让你们挑些机灵的。”

  “别蛮干!”

  朱标一听乐了。

  “伯父,您这可不够厚道啊!”

  “人家花钱去您那儿,您转手就把人卖了,不太好吧?”

  胡大老爷嗤笑一声,斜了他一眼。

  “太子这话说的。”

  “我收的是什么钱?”

  “是会友馆吃喝玩乐的钱!”

  “他们要是在那儿干别的,我可没挣那份钱,凭什么担风险?”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哪儿不厚道了?”

  朱标被这番话噎得哑口无言。

  仔细一想——

  可不就是?

  老子挣的是吃饭打牌的钱,你们非得在那儿搞事。

  到时候牵连到我,我冤不冤?

  不过朱标眼珠一转,又问道:

  “伯父,您刚才说别让锦衣卫蛮干,是不是有什么打算?”

  胡大老爷点点头。

  “我也不瞒你们。”

  “要是我那儿锦衣卫的身份败露了,就算官员们明白怎么回事,脸上也不好看。”

  “所以我的意思是,从宫里挑些年纪大点的宫女。”

  “让她们去锦衣卫学一阵子,再光明正大从宫里派到会友馆当差。”

  "表面上,这是我胡某人与陛下亲近,帮着安置这些宫女,给她们谋个生计。"

  "况且这些宫女本就擅长服侍人,去会友馆正合适。"

  "这样明面上谁也说不出什么闲话。"

  "暗地里嘛,她们听到的消息自然要汇报给锦衣卫。"

  "这些宫女行事规矩,只是耳朵灵光些,没人会起疑心。"

  "即便被人发现有人窃听,会友馆直接把人打发走便是,牵扯不到锦衣卫头上。"

  朱元璋父子望着胡大老爷,眼中满是钦佩。

  这主意真是绝妙。

  从表面看,这事天衣无缝。

  谁不知胡大老爷与皇家交好。

  宫中遣散的宫女去他的产业做侍女,伺候官员们,任谁都觉得合情合理。

  即便是那些出宫的宫女......

  "伯父,若是宫女们不愿做这事怎么办?"

  朱标突然想到这个关键问题。

  只见胡大老爷用看傻子般的眼神瞥了他一眼。

  "殿下何出此言?"

  "这些宫女本就到了出宫的年纪。"

  "去会友馆当差,既非卖笑也非卖身。"

  "何况我给的工钱丰厚,年底还有赏赐。"

  "她们怎会不愿意?"

  "至于锦衣卫那边更简单。"

  "只需偶尔传递些消息,给的报酬不用太高。"

  "但这种白拿的钱谁会不要?"

  "若是毛骧再设些重要情报的赏银,你看她们答不答应?"

  "有钱赚,活计轻松,期限又短,何乐不为?"

  朱标闻言,有些羞愧地摸了摸鼻子。

  看来是他多虑了。

  这么看来,确实没人会拒绝这差事。

  这简直就是三方共赢。

  最重要的是,皇家也能从中获益。

  胡大老爷果然高明!

  "对了,记得提醒毛骧。"

  "报酬可以少些,但不能不给。"

  "否则人心生怨,有消息也不会上报。"

  "毕竟锦衣卫的名声,实在不怎么样。"

  见父子二人已在商议遣散宫女的事,胡大老爷连忙补充道。

  如今这事是胡惟庸最先提议的,该说的还是得说清楚。免得朱元璋这老家伙把事情办砸了反过来怪罪自己,那可真是亏大了。

  所以胡大老爷必须把该交代的都交代到位。

  说白了,就是提前推卸责任。

  朱元璋父子听完这番话都愣住了。

  朱元璋脸色立刻阴沉下来。他突然想到,毛骧的锦衣卫经费都是从皇帝私库里出的。绕来绕去,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不过不得不说,胡惟庸的提醒确实在理。要是真发生锦衣卫克扣宫女俸禄的事,闹出乱子来受损失的还是他这个皇帝。

  想到这儿朱元璋就心烦意乱。

  可这事又不能撒手不管。

  当然,这些内情没必要告诉胡惟庸。他不过是个闲散无职的普通人,这种大事自然该由皇帝和太子操心。

  跟他有什么关系?
  http://www.c8e.cc/15975/2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