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一次重创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孙尚香站在刘禅身边,看着这位年幼的新帝,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刘备的离去,给蜀汉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如今,蜀汉内忧外患,处境艰难。但她也知道,刘备的遗愿,是兴复汉室,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她必须坚强起来,辅佐刘禅,支持诸葛亮,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

  诸葛亮不负刘备的重托,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他整顿吏治,安抚百姓,训练兵马,积极准备北伐。同时,他也派人前往东吴,重新建立蜀吴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孙尚香则在宫中悉心照料刘禅,教导他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她时常向刘禅讲述刘备的故事,讲述兴复汉室的大业,让他牢记父亲的遗愿。

  时光荏苒,几年过去了。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渐渐恢复了生机。兵马日益强壮,粮草日益充足。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兵出祁山,正式拉开了北伐的序幕。

  孙尚香站在成都的城楼上,看着北伐大军远去的背影,眼中满是期盼。她知道,北伐之路必将充满艰险,但她坚信,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在蜀汉将士们的奋勇作战下,一定能够实现刘备的遗愿,兴复汉室,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她轻轻抚摸着腰间的佩剑,那是刘备当年送给她的。剑身上的纹路依旧清晰,仿佛还残留着刘备的温度。她心中默念:“陛下,你放心吧。臣妾会在这里,等你回来,等蜀汉凯旋。兴复汉室的大业,我们一定会完成的!”

  城外的冷风依旧吹拂,但蜀汉的星火,并未熄灭。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在无数蜀汉将士的奋勇拼搏下,这支承载着兴复汉室希望的队伍,正朝着中原的方向,一步步前进。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蜀汉的传奇。

  建兴七年的春日,成都的晨雾还未散尽,东宫的书房便已亮起了烛火。刘禅身着素色锦袍,正握着一支狼毫笔,在宣纸上一笔一划地临摹《出师表》。他的手腕尚显稚嫩,笔画却透着一股刻意的沉稳,额角沁出的薄汗顺着脸颊滑落,滴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八个字上,晕开一小片墨迹。

  “陛下,练字需心平气和,急于求成反而失了章法。” 孙尚香的声音轻柔如春风,她端着一盏温热的莲子羹走进来,身上的素裙绣着暗纹的莲花,裙摆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宛若出水芙蓉。她将玉碗放在案几上,目光落在刘禅的字上,眼神中既有欣慰,又有几分不易察觉的忧虑。

  刘禅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抬头看向孙尚香,语气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执拗:“母后,丞相在祁山浴血奋战,儿臣却只能困守成都。若连这《出师表》都写不好,如何对得起丞相的苦心,如何对得起父皇的遗愿?”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坚定。

  孙尚香拿起帕子,轻轻为他拭去额角的汗,指尖触到他温热的皮肤,心中一软。这孩子自五岁起便由她悉心照料,从牙牙学语到总角之年,她看着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幼童,长成如今这般心怀天下的少年。她时常想起刘备,那个雄姿英发、志在四方的男人,若他泉下有知,看到儿子如今的模样,定会倍感欣慰。

  “陛下可知,当年先主创业之时,屡遭挫折,却从未放弃。” 孙尚香拉着刘禅的手,坐在窗边的榻上,窗外的海棠花正开得热烈,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落在窗台上,添了几分诗意。“先主在涿县起兵,辗转各地,寄人篱下,甚至数次兵败逃亡,连妻子儿女都曾失散。可他始终记得兴复汉室的初心,从未有过半分动摇。”

  刘禅侧耳倾听,眼中满是崇敬。他听母后讲过无数次父皇的故事,每一次都能感受到那份矢志不渝的信念。他记得母后说过,父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顾自见其耳,天生异相,更有一颗仁德之心。当年百姓追随父皇,即便流离失所也不离不弃,便是因为父皇心中装着天下苍生。

  “母后,儿臣明白。” 刘禅重重点头,“丞相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儿臣定会谨记丞相的教诲,勤于政事,善待百姓,为丞相北伐做好后援,让他无后顾之忧。”

  孙尚香欣慰地笑了,抬手抚摸着他的头顶,发丝间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气息。“陛下能有此心,便是蜀汉之福。”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治理国家并非只靠一腔热血,还需懂得权衡利弊,明辨是非。如今朝中虽有丞相主持大局,但也不乏投机取巧之辈,陛下需时刻保持清醒,不可轻信他人。”

  正说着,内侍李福匆匆走进书房,躬身行礼:“太后,陛下,丞相派人从祁山送来捷报!” 他双手递上一封密封的书信,脸上难掩喜悦之色。

  刘禅眼睛一亮,连忙接过书信,迫不及待地拆开。孙尚香也凑近过来,心中既期待又紧张。北伐之路艰险异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此次出征,不知又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书信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正是诸葛亮的亲笔。信中写道,大军此次兵出祁山,接连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大败魏将郭淮、费曜,蜀军士气大振。诸葛亮在信中还叮嘱刘禅,要继续整顿内政,安抚百姓,囤积粮草,为后续北伐做好准备。同时,他还提到,近来发现魏蜀边境有不明势力活动,似与江东有关,让成都方面多加留意。

  “太好了!丞相打胜仗了!” 刘禅兴奋地站起身,手中的书信险些掉落。他快步走到窗边,望着北方的天空,仿佛能看到蜀汉将士奋勇杀敌的身影。“母后,你看,丞相果然不负众望!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定能攻克长安,兴复汉室!”

  孙尚香看着他意气风发的模样,心中却因信中提到的江东势力而泛起一丝涟漪。她出身江东孙氏,哥哥孙权是江东之主,如今魏蜀吴三足鼎立,江东的立场始终摇摆不定。诸葛亮的提醒绝非空穴来风,看来成都的平静之下,早已暗流涌动。

  “陛下,捷报传来,固然值得庆贺,但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 孙尚香收敛心神,语气严肃起来,“丞相提醒我们留意江东势力,绝非小题大做。当年先主为报关羽之仇,举兵伐吴,夷陵一战大败,蜀汉国力大损。如今江东与我们虽有同盟之约,但利益当前,人心难测。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以防不测。”

  刘禅脸上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明白母后的担忧并非多余。他想起父皇临终前的嘱托,不仅要兴复汉室,还要善待江东,不可轻易再起争端。可如今形势复杂,江东究竟会站在何方,谁也无法预料。

  “那母后,我们该怎么办?” 刘禅看向孙尚香,眼中带着一丝求助。他虽有心治国,但毕竟年少,缺乏应对复杂局势的经验。

  孙尚香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当务之急,是尽快查明边境不明势力的底细,确认是否与江东有关。同时,要加强成都的防卫,整顿军纪,确保后方稳定。另外,我们还需派人前往江东,试探孙权的态度,巩固同盟关系。不过,此事需谨慎行事,不可打草惊蛇。”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可即刻召见尚书令蒋琬、侍中董允,商议此事。蒋琬沉稳干练,董允刚正不阿,他们皆是丞相信任之人,定能为陛下出谋划策。”

  刘禅点头应允:“好,儿臣这就派人去请蒋尚书和董侍中。” 他转身吩咐李福,语气中带着几分威严。经过这些年的历练,他早已不是那个需要母后事事庇护的幼童,渐渐有了君主的模样。

  李福领命退下后,书房内又恢复了平静。孙尚香看着刘禅挺拔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北伐的烽火还在燃烧,朝堂的暗流已然涌动,这孩子肩上的担子,比任何人都要沉重。她握紧了腰间的佩剑,那是刘备当年送给她的 “青釭剑”,剑身上的纹路在晨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在提醒她,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她都要守护好这个孩子,守护好蜀汉的未来。

  “陛下,” 孙尚香轻声说道,“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母后都会陪在你身边,与你一同面对。兴复汉室的大业,我们定能完成。”

  刘禅转过身,看向孙尚香,眼中满是感激:“多谢母后。有母后在,儿臣无所畏惧。”

  窗外的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书房,照亮了案几上的《出师表》,也照亮了少年君主眼中的希望。锦官城的晨钟悠扬,祁山的烽火正燃,蜀汉的命运,便在这守望与征战中,一步步向前延伸。

  第二章 祁山的血与火

  与此同时,祁山前线的蜀军大营中,灯火通明。诸葛亮身着一身戎装,站在沙盘前,眉头微蹙。沙盘上清晰地标注着魏蜀两军的部署,红色的旗帜代表蜀军,黑色的旗帜代表魏军,此刻,红色旗帜在武都、阴平一带占据了上风,但在祁山主峰附近,黑色旗帜依旧密集,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丞相,郭淮、费曜兵败后,已退守上邽,魏军主力正在向祁山集结,看样子是想与我军决战。” 参军马谡站在一旁,语气凝重地说道。他身着铠甲,脸上带着几分疲惫,连日来的征战让他消瘦了不少。

  诸葛亮抬手抚摸着胡须,目光锐利地扫过沙盘:“郭淮乃魏国名将,此次虽败,但其主力未损。司马懿老谋深算,此次他亲自率军前来,必定早有准备。我军虽攻克武都、阴平,但长途奔袭,粮草供应已成难题,若不能速战速决,恐对我军不利。”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马谡,你即刻率领五千精兵,前往街亭,扼守咽喉要道。街亭乃祁山门户,若街亭失守,我军后路将被切断,北伐大业将功亏一篑。你切记,务必当道扎营,加固城防,不可在山上扎营,以免被魏军断了水源。”

  马谡心中一凛,连忙躬身领命:“末将遵令!定死守街亭,绝不辜负丞相重托!” 他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上一次北伐因他失守街亭而功败垂成,这一次,他誓要将功补过。

  诸葛亮看着他的背影,心中隐隐有些不安。马谡虽熟读兵书,颇有谋略,但性情过于自负,缺乏实战经验。上一次的教训历历在目,他本不想再委以重任,可眼下军中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实在不多,赵云年事已高,魏延性格孤傲,与自己的战略思想多有不合,想来想去,也只有马谡合适。

  “丞相,马谡性子自负,让他镇守街亭,是否太过冒险?” 副将王平走进来,脸上带着担忧之色。他跟随诸葛亮多年,深知马谡的性格,也明白街亭的重要性。

  诸葛亮叹了口气:“我何尝不知?但眼下军中将领紧缺,马谡虽有不足,却也熟读兵法,只要他能听从我的嘱咐,当道扎营,守住街亭应该不成问题。” 他转身看向王平,“王平,你即刻率领三千兵马,辅佐马谡镇守街亭。你务必提醒他,不可擅自更改部署,若他不听,你可便宜行事,同时速来报我。”

  王平躬身领命:“末将遵令!”

  送走马谡和王平后,诸葛亮回到中军大帐,铺开地图,仔细研究起来。他知道,司马懿此次带来了十万大军,而蜀军只有五万余人,兵力上处于劣势。想要取胜,必须出奇制胜。

  “丞相,探马来报,魏军先锋张合已率两万大军,正向街亭赶来,预计明日午后便可抵达。” 传令兵走进大帐,躬身禀报。

  诸葛亮心中一紧:“张合乃魏国五子良将之一,勇猛善战,用兵如神。马谡能否抵挡得住他的进攻,还是个未知数。” 他沉思片刻,对传令兵说道:“再派探马,密切关注街亭动向,一有消息,即刻回报!”

  “喏!” 传令兵领命退下。

  夜色渐深,祁山的寒风呼啸着穿过大营,吹动着营帐上的旗帜,发出猎猎作响的声音。诸葛亮坐在案前,毫无睡意。他想起了成都的刘禅,想起了孙尚香的嘱托,心中充满了责任感。兴复汉室的大业,承载了太多人的希望,他不能失败,也输不起。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奏折,那是刘禅派人送来的,上面详细说明了成都的近况。奏折中提到,刘禅已按照他的嘱咐,整顿内政,安抚百姓,囤积粮草,同时还召见了蒋琬、董允,商议应对江东势力的事宜。看到这些,诸葛亮心中略感欣慰。刘禅虽年少,但已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假以时日,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

  可转念一想,他又想起了孙尚香在信中提到的担忧。江东孙权向来野心勃勃,如今看到蜀汉北伐节节胜利,会不会心生忌惮,暗中与魏国勾结?若是如此,蜀汉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后果不堪设想。

  “唉,天下未定,变数太多。” 诸葛亮轻轻叹了口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一生鞠躬尽瘁,只为兴复汉室,可这条路,却比他想象中更加艰难。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探马神色慌张地跑了进来:“丞相,大事不好!街亭失守了!”

  诸葛亮猛地站起身,手中的奏折掉落在地,脸上满是难以置信:“什么?街亭怎么会失守?马谡呢?王平呢?”

  “回丞相,马谡不听王平劝告,执意要在山上扎营。张合抵达街亭后,立即派兵切断了蜀军的水源,蜀军将士因缺水而军心涣散。张合趁机发动进攻,蜀军大败,马谡率残部突围而逃,王平率领三千兵马拼死抵抗,才勉强掩护部分将士撤退,但街亭已被魏军占领。” 探马气喘吁吁地说道,声音中带着几分恐惧。

  诸葛亮只觉得眼前一黑,险些栽倒在地。他扶住案几,脸色苍白如纸。街亭失守,意味着蜀军的后路被切断,北伐大军将陷入重围。他苦心经营的北伐大业,又一次面临功败垂成的危机。

  “马谡!竖子不足与谋!” 诸葛亮怒喝一声,眼中满是失望与愤怒。他想起了刘备临终前的嘱托:“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他却没有听从,如今酿成大错,悔之晚矣。

  “丞相,魏军已从街亭出发,正向我军大营赶来,我们该怎么办?” 副将姜维走进来,脸上带着焦急之色。魏军主力即将抵达,蜀军陷入重围,形势危急。

  诸葛亮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尽快突围,保存实力。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姜维,你即刻率领两万兵马,担任先锋,杀出一条血路,向汉中方向撤退。赵云,你率领一万兵马,断后掩护,务必阻挡魏军的追击。”

  “末将遵令!” 姜维和随后赶来的赵云齐声领命。

  诸葛亮又下令:“将所有粮草、物资打包,不得遗留分毫。通知各部将领,即刻拔营,跟随先锋部队撤退。若有违抗军令者,军法处置!”

  军令如山,蜀军将士虽然因街亭失守而士气低落,但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依旧迅速行动起来。大营中一片忙碌,将士们收拾行装,牵马备粮,脸上虽有疲惫与沮丧,但依旧听从指挥,没有丝毫混乱。

  诸葛亮站在大营门口,看着将士们陆续撤离,心中五味杂陈。他抬头望向北方的天空,夜色深沉,星光黯淡,仿佛预示着蜀汉的未来充满了坎坷。他想起了刘备,想起了孙尚香,想起了成都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愧疚。此次北伐,本以为能有所突破,却因马谡的失误而功败垂成,他实在无言面对众人的期望。

  “丞相,将士们都已撤离,我们也该出发了。” 赵云走到诸葛亮身边,语气沉重地说道。他看着诸葛亮疲惫的身影,心中满是心疼。这些年来,诸葛亮为了北伐大业,日夜操劳,头发都已花白,眼角的皱纹也越来越深。

  诸葛亮点了点头,翻身上马。他最后看了一眼祁山的方向,眼中满是不甘:“司马懿,张合,今日之败,我诸葛亮记下了。他日我必卷土重来,攻克长安,兴复汉室!”

  说完,他调转马头,率领中军部队,跟随先锋部队向汉中方向撤退。祁山的寒风依旧呼啸,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役的惨烈。蜀军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只留下一片狼藉的大营,和满地的血迹与硝烟。

  街亭的失守,成为了第二次北伐的转折点。蜀汉大军被迫撤回汉中,此次北伐不仅未能扩大战果,反而损失了不少兵力和粮草。消息传到成都,整个朝堂都陷入了一片沉寂。

  第三章 成都的暗流与坚守

  成都的皇宫中,刘禅接到街亭失守、北伐大军撤回汉中的消息后,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他手中的捷报早已被捏得不成样子,脸上的喜悦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落与自责。

  “怎么会这样?丞相明明打了胜仗,怎么会突然失守街亭?” 刘禅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他想起了不久前还在为攻克武都、阴平而欢欣鼓舞,如今却要面对这样的结局,巨大的落差让他难以接受。

  孙尚香站在一旁,脸色也十分凝重。她早已料到北伐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却没想到会败得如此之快。街亭失守,意味着诸葛亮的心血付诸东流,蜀汉的国力又将遭受一次重创。
  http://www.c8e.cc/16263/89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