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御赐空函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第一章 讲武殿宴授密信

  开宝七年九月,汴京城的秋风裹着沙尘,刮得讲武殿外的旗杆呼呼响。殿内却暖得很,炭盆里的银丝炭烧得通红,把太祖赵匡胤的龙袍映得发亮。满殿武将个个身披铠甲,腰间悬刀,唯独曹彬穿着件素色锦袍,袖口磨得有些发亮,倒像个文官。

  “诸位将士,”太祖端起金樽,酒液晃出琥珀色的光,“南唐李煜占着江南富庶地,却不肯称臣,朕今日派你们去,不是要打杀,是要把江南百姓从水火里救出来。”

  话音刚落,潘美“嚯”地站起来,铠甲碰撞出脆响:“陛下放心!末将愿为先锋,三日之内拿下采石矶,让李煜老儿跪地求饶!”

  满殿武将跟着起哄,唯有曹彬端着酒杯没动,眼神落在殿外的旗杆上。太祖看在眼里,放下金樽笑道:“曹彬,你是主帅,怎么不说话?”

  曹彬这才起身,撩袍跪在御榻前,声音平稳:“陛下,大军出征,纪律为上。末将有一事请示——若途中有将士违令,比如抢掠百姓、延误战机,末将该如何处置?”

  殿内瞬间静下来,潘美脸上的笑僵住了,手不自觉地按在刀柄上。太祖盯着曹彬看了半晌,忽然从怀里掏出个牛皮封函,函口用朱砂印封得严严实实。他把函递给曹彬:“这里面写着处置之法。潘美以下,无论谁违令,你拆开信,按上面说的斩了,不必再来问朕。”

  曹彬双手接过函,指尖触到函上的朱砂印,心里咯噔一下。潘美站在旁边,脸都白了,悄悄往后退了半步,铠甲的铁片蹭着地砖,发出细微的声响。其他武将更不用说,有的攥紧了拳头,有的偷偷擦汗,刚才的豪气全没了。

  “陛下,”曹彬把函揣进怀里,又磕了个头,“末将定不辱命,管好将士,早日平定江南。”

  太祖挥挥手让他起来,又端起金樽:“来,喝酒!明日出发,今日只管尽兴!”

  可这酒谁还喝得尽兴?潘美一杯酒下肚,却觉得喉咙发紧,偷偷瞄了眼曹彬怀里的方向——那封函像块烙铁,烫得他浑身不自在。曹彬倒像没事人一样,依旧慢慢喝酒,夹菜,只是每次抬手,都会下意识地护着怀里的函。

  散宴时,天已经黑了。潘美追上曹彬,压低声音问:“曹帅,陛下那函里……真写了能斩我的话?”

  曹彬停下脚步,月光落在他脸上,看不清表情:“潘副帅,你我都是陛下的臣子,只要遵令行事,那函永远用不上。”说完转身就走,锦袍的下摆扫过地上的落叶,留下一串轻响。

  潘美站在原地,攥着刀柄的手出了汗。他想起去年征北汉时,有个校尉抢了百姓的鸡,被太祖当场斩了,头颅挂在城楼上示众。现在这封函在曹彬手里,要是自己真出点差错,曹彬真敢斩了他?

  回到营中,曹彬把牛皮函锁进木匣,又在匣上加了把铜锁。亲兵进来收拾东西,见他对着木匣发愣,忍不住问:“将军,陛下给的函,您不看看里面写的啥?”

  曹彬摇摇头,把木匣推到书架最里面:“没到该看的时候,看了反而乱了心思。”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军营,灯火星星点点,像撒在地上的碎银子。他知道,这封函不是给将士们的约束,是给他的——太祖既要他管好军队,又不能让他握有太大的权力,这封函,是平衡,更是警告。

  第二章 采石矶阵立军规

  第二日清晨,十万大军在汴水岸边集结。曹彬一身铠甲,腰悬太祖亲赐的七星剑,站在高台上,身后的“曹”字大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从怀里掏出木匣,打开铜锁,取出那封牛皮函,举过头顶:“诸位将士,陛下有旨,此函内有处置违令者的方法。谁若敢违令,休怪本帅无情!”

  将士们齐刷刷地跪下,甲胄碰撞的声音连成一片。潘美跪在最前面,盯着那封函,心里暗暗发誓,这次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大军顺着汴水南下,行至采石矶时,遇到了南唐的水军。李煜派来的将领叫郑彦华,带着三百艘战船,横在江面上,像条黑色的巨蟒。潘美请战:“曹帅,末将愿带水军出击,定把郑彦华的战船烧个干净!”

  曹彬点点头,却叫住他:“记住,只许打仗,不许抢掠。岸边有百姓的村落,若有将士敢进村落拿一针一线,你先斩了他,再回来报我。”

  潘美愣了一下,随即拱手:“末将明白!”

  战船驶出港口,江风裹着水汽,打在将士们的脸上。潘美站在船头,拔出佩刀:“都给我听着!谁要是敢抢百姓的东西,曹帅的函里可是写着斩立决,别以为我不敢动手!”

  将士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江水都晃了晃。郑彦华的战船冲了过来,箭如雨下,潘美的战船却不乱,弓箭手有序反击,火攻手准备好火箭。没过半个时辰,南唐的战船就烧了起来,浓烟滚滚,把江面都染黑了。郑彦华见势不妙,带着残兵往南逃,潘美率军追了二十里,才收兵回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回到采石矶,曹彬正在营门口等他。潘美跳下马,兴奋地禀报:“曹帅!大获全胜!斩敌三千,俘虏五百,还缴获了五十艘战船!”

  曹彬点点头,目光却扫过他身后的将士:“有没有将士违令?比如进村落抢掠?”

  潘美心里一紧,赶紧回话:“没有!末将一直盯着,将士们都守着规矩,连岸边的野果都没摘一个。”

  曹彬这才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好!赏将士们每人半斤肉,一壶酒。明日继续南下,直取金陵。”

  夜里,曹彬在帐中看地图,亲兵进来禀报:“将军,有个小兵偷偷拿了百姓一个红薯,被巡逻的校尉抓了,现在押在帐外。”

  曹彬放下地图,起身往外走。帐外,那小兵跪在地上,手里还攥着个没吃完的红薯,脸吓得惨白。校尉见曹彬出来,拱手道:“将军,这小兵违反军规,按陛下的函,该斩!”

  小兵“咚咚”磕头,眼泪鼻涕一起流:“将军饶命!末将饿了两天,见百姓的红薯放在田埂上,就拿了一个,不是故意要违令的!”

  曹彬盯着他看了半晌,又看了眼远处的村落——灯火稀疏,百姓应该都睡了。他叹了口气,对校尉说:“把他的军籍削了,打二十军棍,赶出军营。再拿二两银子,给百姓送去,就说朕的将士不懂事,赔个不是。”

  校尉愣了:“将军,陛下的函里不是说……”

  “函里是说违令者斩,”曹彬打断他,“可他只是饿极了拿个红薯,没伤人,也没抢掠。真斩了他,百姓会说朕的将士没人性。你按我说的做,出了事,我担着。”

  校尉不敢再反驳,押着小兵下去了。曹彬回到帐中,从怀里掏出那封牛皮函,摩挲着函口的朱砂印。他知道,太祖给这封函,不是真要他乱杀人,是要他懂得权衡——既要严明纪律,又要收拢人心。要是真把拿红薯的小兵斩了,将士们会寒心,百姓也会害怕,平定江南就难了。

  第三章 金陵城外拒私掠

  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不到两个月就打到了金陵城下。李煜紧闭城门,派使者去契丹求援,却被曹彬的部下截了下来。潘美率军攻城,城楼上的箭像下雨一样,将士们攻了三次,都没能攻上去,死伤了不少人。

  “曹帅,”潘美浑身是血地回到营中,铠甲上还插着几支断箭,“金陵城太坚固了,硬攻不行,得想个办法。”

  曹彬指着地图上的秦淮河:“金陵城的水源靠秦淮河,我们把河道堵了,断了城里的水,不出十日,李煜肯定会投降。”

  潘美眼睛一亮:“好主意!末将这就去安排人堵河道。”

  可堵河道需要大量的土石,附近的村落里有不少百姓储存的柴火和石料。有个将领提议:“曹帅,不如让将士去村落里拿,反正那些百姓都是南唐的人,拿他们的东西不算抢。”

  曹彬脸色一沉:“胡说!百姓是无辜的,不管是大宋还是南唐,他们都是要吃饭过日子的人。你去跟百姓说,我们买他们的石料,一文钱都不能少。要是有将士敢强拿,我不管他是谁,先斩了再说!”

  那将领吓得赶紧应下,带着人去村落里买石料。百姓们一开始还害怕,见将士们真的给钱,有的甚至还多给,渐渐放下心来,主动把家里的石料和柴火运到河边。

  没过几日,秦淮河的河道就被堵死了。金陵城里断了水,百姓们开始闹事,李煜没办法,只好派使者来求和,希望能保留南唐国号,向大宋称臣。

  曹彬坐在帐中,看着使者送来的降书,摇了摇头:“告诉李煜,要么开城投降,要么等着城破。想保留国号,绝无可能。”

  使者回去后,李煜还是不肯投降,派侍卫在城楼上督战,谁要是敢说投降,就当场斩杀。潘美气得拍桌子:“曹帅,不如我们强攻吧!末将不信拿不下这金陵城!”

  曹彬却没急着点头,他走到帐外,望着金陵城的方向。夕阳把城墙染成红色,像泼了一层血。他想起太祖说的“救百姓于水火”,要是强攻,城里的百姓肯定会遭殃。他转身对潘美说:“再等三日,要是李煜还不投降,我们再强攻。另外,你去告诉将士们,城破之后,不许烧杀抢掠,谁要是敢动百姓一根头发,我就用陛下的密函处置他。”

  潘美虽然觉得憋屈,却还是应下了。这三日里,曹彬每天都派使者去劝降,李煜却始终不肯松口。到了第三日傍晚,金陵城里忽然传来哭声,原来是李煜的侍卫杀了几个闹着要水的百姓,激起了民愤。百姓们拿着锄头和菜刀,冲向皇宫,要找李煜算账。

  “曹帅!”潘美跑进来,脸上带着兴奋,“城里乱了!李煜的侍卫控制不住百姓了,我们现在攻城,肯定能一举拿下!”

  曹彬点点头,拔出七星剑:“传令下去,攻城!记住,不许伤害百姓,只抓李煜和他的亲信!”

  大军攻城时,百姓们在城里接应,有的打开城门,有的给将士们指路。李煜见大势已去,穿着白衣,手里捧着玉玺,跪在皇宫门口投降。曹彬走上前,接过玉玺,对李煜说:“陛下有旨,饶你性命,带你回汴京见驾。”

  曹彬拿起函,仔细收好,放进木匣里:“这不是普通的白纸,是陛下的心思,是大宋的军规。我留着它,是要提醒自己,不管立了多大的功,都不能忘了本分,不能越过皇权的边界。”

  亲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身去收拾其他赏赐。曹彬走到窗边,望着皇宫的方向,夜色里,宫城的轮廓隐约可见,像一头沉睡的雄狮。他想起白天在讲武殿,太祖展开白纸时的场景——满殿将士的惊讶,潘美的后怕,还有太祖那胸有成竹的笑容。那一刻,他才算真正看懂了这位皇帝:太祖要的从不是靠杀戮立威,而是靠无形的皇权,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遵守规矩。

  几日后,太祖在朝堂上论功行赏,封曹彬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政;潘美为宣徽北院使,继续领兵驻守边疆。其他将士也各有封赏,朝堂上下一片欢腾。散朝后,太祖单独留下曹彬,两人在御花园里散步。

  “曹彬,”太祖指着园里的松树,“你看这松树,长得直,是因为它的根扎得深,枝干不敢乱长。这大宋的江山,就像这松树,朕是根,你们是枝干,只有你们都守着本分,江山才能稳固。”

  曹彬躬身道:“陛下教诲,末将铭记在心。以后不管做什么,都绝不会越过规矩半步。”

  太祖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上面刻着“忠勇”二字:“这块玉佩赏你,既是对你平定江南的奖赏,也是提醒你,忠君不仅要勇,更要懂分寸。”

  曹彬双手接过玉佩,贴身戴好。他知道,这块玉佩和那封空函一样,都是太祖对他的警示——皇权可以给你荣耀,也可以随时收回,只有永远保持敬畏,才能守住自己的位置。

  潘美离京赴任前,特意去拜访曹彬。他看到曹彬把那封空函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忍不住问:“曹帅,您还把这空函当宝贝呢?现在大家都知道里面是白纸了,还有什么用?”

  曹彬指着空函,认真地说:“正因为大家都知道是白纸,它才更有用。你想想,以后你手下的将士要是敢违令,你就跟他们说,当年太祖给我一封空函,就能让十万大军守规矩,现在我手里有陛下的圣旨,你们要是敢乱来,后果比那空函里写的还严重。”

  潘美恍然大悟,拍了拍大腿:“还是曹帅想得周到!末将这就记下,以后治军,就用这个法子!”

  潘美走后,曹彬拿起空函,轻轻抚摸着函面。他忽然想起在金陵城,那个拿了红薯的小兵——要是当时他真的拆开空函,看到里面是白纸,会怎么做?或许还是会饶了那小兵,因为太祖要的不是斩人,是让所有人都知道,规矩不能破,皇权不能违。

  日子一天天过去,曹彬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兢兢业业,不管处理什么军政大事,都会先请示太祖,从不敢擅自做主。有次边境传来急报,契丹入侵,将士们请求立刻出兵,曹彬却坚持要等太祖的圣旨,哪怕多等了三日,也不肯先调兵。太祖知道后,不仅没责怪他,还在朝堂上表扬他:“曹彬懂规矩,朕放心把军政交给你。”

  其他大臣见曹彬如此,也都不敢越权行事。大宋的朝堂渐渐变得井然有序,将士们守纪律,百姓们安居乐业,江南一带更是一片繁荣——当年大军平定江南时,因为纪律严明,没伤害一个百姓,没抢掠一间房屋,百姓们都感念大宋的好,主动纳税,支持朝廷。

  开宝九年,太祖驾崩,太宗赵光义继位。曹彬作为老臣,继续辅佐太宗。有次太宗问他:“当年太祖给你的那封空函,你还留着吗?”

  曹彬点点头,从怀里掏出木匣,打开给太宗看:“陛下,这空函不仅是太祖的遗物,更是大宋的规矩。臣一直留着,就是要提醒自己,提醒后人,不管朝代怎么变,皇权的规矩不能变,臣子的本分不能变。”

  太宗看着空函,感慨道:“父皇真是英明!用一张白纸,就镇住了十万大军,稳住了江南。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啊!”

  后来,曹彬把这封空函传给了儿子曹玮。曹玮长大后也成了大将,驻守西北边境,每次出征前,都会把空函拿出来给将士们看:“当年我父亲靠这封空函,平定江南,没伤一个百姓。现在我带你们出征,也要守规矩,谁敢违令,就算没有斩令,我也会按军法处置!”

  将士们看着空函,想起曹彬的威名,都不敢有半点懈怠。曹玮驻守西北多年,打了无数胜仗,却从没有将士敢抢掠百姓,西北一带的百姓都称他为“曹青天”。

  那封空函,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去。后来虽然遗失在战乱中,但“太祖御赐空函”的故事,却在大宋的将士和百姓中流传开来。人们说起这个故事,都会感叹太祖的智慧——真正的皇权,不是靠严刑峻法,不是靠杀戮立威,而是靠无形的规矩,靠人心的敬畏,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遵守,让江山永远稳固,让百姓永远安宁。

  就像汴京城外的汴水,不管流了多少年,都记得开宝七年的秋天,有一封没有字的密函,跟着十万大军南下,平定了江南,也稳住了大宋的江山。那封空函里,装的不是斩令,是太祖的心思,是大宋的规矩,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皇权智慧。

  喜欢嘻哈史诗看古今
  http://www.c8e.cc/17034/8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