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蜀兵出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第一幕: 巴山雨

  成都皇城,夜色深沉,雨水敲打着宫殿的琉璃瓦,发出清脆的声响。

  大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李势,苍白而亢奋的面容。

  这位成汉皇帝,正沉浸在东征的美梦中,对殿外百姓的苦难,充耳不闻。

  “陛下,三军已整备完毕,只待圣旨便可东出。”

  宰相解思明躬身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李势猛地从龙椅上站起,眼中闪着,狂热的光芒。

  “好!好!天命在我,东出必捷!传朕旨意,明日卯时,祭旗出征!”

  殿内群臣,面面相觑,无人敢直言劝谏。

  谁都知道,自从李氏宠信佞臣王嘏以来,朝中敢言者非死即贬。

  不久前,尚书郎费黑就因劝谏东征,而被下狱拷打,至今生死不明。

  解思明暗自叹息,只得领旨:“臣遵旨。”

  退朝后,解思明独自在相府徘徊,夜不能寐。

  他深知东征的风险,成汉虽据蜀中天险,但国力远不如东晋。

  且冉闵新近南下,荆州局势复杂,贸然东出恐陷两线作战。

  更让他担忧的是军心士气,李势暴虐,将士多畏而非敬。

  加上连年征战,百姓困苦,军中粮草不济,士兵怨声载道。

  “相爷还在为,东征之事忧虑?”一个声音从暗处传来。

  解思明抬头,见是将军李奕,悄然来访。

  “是李将军啊。”解思明苦笑,“陛下执意东征,我等为臣者,唯有尽力而为。”

  李奕压低声音:“相爷可知,军中粮草仅够半月之用?”

  “且士兵多为强征而来,士气低落。如此东征,无异以卵击石啊!”

  解思明默然,他何尝不知这些?

  但李势被王嘏等人蛊惑,一心想做“东出之主”,根本听不进劝谏。

  “为今之计,唯有尽快取胜,以战养战。”解思明无奈道,“但愿天佑大成。”

  李奕欲言又止,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与此同时,皇宫深处,王嘏正在向李势进谗言。

  “陛下,丞相似乎对东征,有所保留啊。”王嘏阴险地说。

  “臣还听说,他与东晋使者,有过秘密接触...”

  李势顿时警觉:“什么?解思明敢通敌?”

  王嘏忙道:“臣不敢妄断,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陛下亲征后,成都防务,还需心腹之人掌管。”

  李势点头:“爱卿所言极是,朕命你为留守大都督,总揽朝政,监国摄政!”

  这正是王嘏的目的,他立即跪地谢恩:“臣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天清晨,成都郊外,大军集结。

  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八万成汉军列阵以待,旌旗在雨中低垂。

  士兵们衣衫褴褛,面带菜色,许多人是被强征来的农夫。

  手持简陋的武器,眼中满是,迷茫和恐惧。

  李势登上高台,举行祭旗仪式。

  他身穿金甲,外披红袍,手持宝剑,看上去威风凛凛。

  但浮肿的眼袋和苍白的面色,暴露了纵欲过度的痕迹。

  “天命在朕,东出必捷!”李势高声呐喊,声音在雨水中,显得有些虚弱。

  台下响应,稀稀拉拉,显然士气不高。

  祭旗完毕,大军开拔,李势亲自率领中军。

  以李奕为先锋,解思明负责后勤,浩浩荡荡向东进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军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速度缓慢。

  雨水使道路泥泞不堪,不时有车辆陷入泥潭,士兵们疲惫不堪。

  更糟糕的是,粮草供应,很快出现问题。

  由于准备仓促,后勤混乱,许多部队出发不久就断粮了。

  士兵们不得不采摘野果、挖掘草根充饥,怨声载道。

  “照这样下去,不等见到东晋军,我们自己就先垮了。”李奕担心地对解思明说。

  解思明苦笑:“我已派人,紧急征调粮草…”

  “但蜀中连年征战,府库空虚,百姓贫苦,恐难以为继啊。”

  李奕沉默片刻,突然道:“相爷,若事不可为,当以保全,将士性命为重。”

  解思明深深,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但眼神中有了决断。

  十日后,成汉军终于出蜀入楚,抵达巴东地区。

  这里已是,东晋疆域,村庄相对富庶。

  李势立即下令:“就地取粮!敢有抵抗者,格杀勿论!”

  这道命令,开启了灾难的序幕,饥饿已久的成汉士兵,如狼似虎地冲进村庄。

  抢粮夺食,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原本就对,成汉统治不满的巴东百姓,更是怨声载道。

  村庄组织抵抗,但面对正规军,村民们的抵抗如同螳臂当车,很快被血腥镇压。

  烽火在巴东大地升起,哭声响彻云霄。

  消息很快传到江陵,镇守荆州的东晋名将桓冲大怒。

  “蜀虏安敢如此!”立即调集兵力,准备迎战。

  与此同时,远在竟陵天门山的冉闵,也接到了消息。

  “李势果然东出了。”冉闵看着情报,面色平静,“比预想的还要快。”

  墨离分析:“成汉军沿途劫掠,已失民心,但兵力雄厚,有一战之力。”

  慕容昭道:“战端一开,受苦的还是百姓。巴东多地已遭兵燹,流离失所者众。”

  冉闵沉吟片刻,下令:“加强戒备,但暂不介入。先观其变。”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快,一个意外事件,改变了冉闵的决定。

  第二幕: 烽火天

  巴东战事,迅速升级。桓冲不愧是东晋名将,他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

  主动放弃一些城池,引诱成汉军深入,然后设伏痛击。

  李势初战得利,连下数城,更加骄狂:“东晋军不过如此!传令三军,直取江陵!”

  解思明劝谏:“陛下,我军孤军深入,后勤不继,恐中敌人诱敌之计啊!”

  李势不以为然:“丞相多虑了!朕观东晋军望风而逃,何足惧哉!”

  王嘏的心腹监军,在一旁煽风点火:“丞相莫非畏战?陛下神武,东出必捷!”

  李势更加得意,不顾解思明劝阻,催促进军。

  果然,成汉军在夷陵一带,陷入桓冲设下的包围圈。

  东晋军利用地形优势,四面夹击,成汉军大败,伤亡惨重。

  李势仓皇逃出,龙袍都被箭,射穿数个窟窿,狼狈不堪。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李势惊魂未定,喃喃自语。

  解思明趁机劝谏:“陛下,我军新败,士气低落,不如暂退蜀中,从长计议。”

  但李势不甘失败,反而迁怒于将士:“都是这些废物不尽力!”

  “传令,后退者斩!明日朕要亲率禁军,与桓冲决一死战!”

  这道严令,引发了更大灾难。

  成汉士兵本就士气低落,又惧于军法,竟然发生了,大规模哗变!

  一夜之间,上万士兵逃亡,许多人投奔了东晋军。

  甚至反过来,带领东晋军,袭击成汉军营。

  李势大怒,下令镇压:“杀!给朕杀光这些叛徒!”

  成汉军内部,自相残杀,混乱不堪。

  桓冲趁机发动总攻,成汉军全线崩溃,四散逃窜。

  李氏在禁卫保护下,仓皇西逃,连御玺都丢失了。

  就在这混乱时刻,一个意外消息传来,冉闵军突然出动,大军一路南下江陵!

  原来,冉闵见成汉军溃败,东晋军也损失不小。

  认为时机已到,果断出兵,欲趁乱夺取荆襄。

  这个变故,让战局更加复杂。

  桓冲面临两难选择,追击溃败的成汉军,还是回防阻击冉闵军?

  “冉闵果然狼子野心!”桓冲怒道。

  “但李势溃败,不足为患。传令,主力回防江陵,阻击冉闵!”

  东晋军主力回撤,给了成汉军喘息之机。李势得以收拢残部,退守巫县一带。

  但此时的成汉军,已元气大伤,八万大军只剩三万余人,且粮草尽失,士气低落。

  雪上加霜的是,后方传来噩耗,王嘏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宣布李势为叛逆!

  原来,王嘏见李势,东征失败,认为时机已到。

  勾结禁军统领,软禁皇室成员,自立为帝。

  他还派人散布谣言,称李势已战死沙场,为自己篡位,制造借口。

  “逆贼!逆贼!”李势得知消息,气得吐血昏厥。

  醒来后,他变得更加偏执,认为所有人都背叛了他,连解思明和李奕都遭到怀疑。

  “一定是你们与王嘏勾结!来人啊,给朕拿下这些叛贼!”李势疯狂下令。

  亲兵面面相觑,无人动手。大家都明白,此时内讧无异自取灭亡。

  解思明痛心疾首:“陛下!当下之急是回师平叛,而非猜忌忠臣啊!”

  李奕也道:“臣愿率敢死队为前锋,杀回成都,清君侧!”

  在众人的劝说下,李势稍恢复理智,但依然疑神疑鬼。

  最终,成汉军决定回师平叛。但前有东晋军阻截,后有王嘏叛军,归路艰难。

  更糟糕的是,叛军已趁乱夺取了,巴东多处要地,切断了成汉军的退路。

  李势陷入了真正的绝境,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四面皆敌。

  与此同时,冉闵军进展顺利,由于东晋军主力,被桓冲调回江陵防御。

  荆襄地盘空虚,冉闵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大片土地。

  “天王妙算,成汉与东晋两败俱伤,我军得利。”墨离赞叹。

  但冉闵并无喜色:“百姓受苦了,传令各部,严禁劫掠,善待平民。”

  这道命令赢得了民心。与被成汉军蹂躏相比,冉闵军的纪律严明形成了鲜明对比。

  许多老百姓,主动为冉闵军,提供粮草和情报。

  然而,冉闵的仁慈,也带来了问题:部队粮草供应,更加紧张。

  “天王,我军粮草,仅够十日之用。”李农担忧地报告。

  “若不能,尽快打开局面,恐生变故。”

  冉闵沉吟片刻:“是时候与桓冲谈谈了。”

  他修书一封,派人送往江陵,提议停战议和,共讨成汉。

  桓冲接到信后,陷入沉思。

  东晋军虽击退了成汉军,但损失也不小,且冉闵军势头正盛,硬拼未必能胜。

  更重要的是,建康朝堂对桓冲久战不决已有微词,王国金等人正想削弱他的兵权。

  权衡利弊后,桓冲决定与冉闵,暂时议和。

  “可允其请,但需以江为界,互不侵犯。” 一场意想不到的联盟,形成了。

  东晋与冉闵暂时停战,共同对付,溃败的成汉军。

  消息传到李势耳中,他彻底绝望了。

  “天亡我也!天亡我也!”李势仰天悲呼,状若疯癫。

  解思明和李奕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决断。

  为了挽救,剩下的将士,必须采取非常手段了。

  巴东的烽火仍在燃烧,但战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曾经嚣张东进的成汉军,如今成了瓮中之鳖,生死悬于一线。

  第三幕: 血染江

  巫峡深处,江水湍急,云雾缭绕,残存的成汉军,被困在这片险要之地。

  前有叛军阻截,后有东晋军追击,粮草尽绝,士气崩溃。

  李势躲在中军大帐中,终日饮酒消愁,时而狂笑,时而痛哭,完全丧失了理智。

  “陛下,军中断粮已三日,士兵多以树皮草根为食…”

  “甚至...甚至有偷食死者。”解思明痛心禀报,“请陛下,速做决断!”

  李势醉眼朦胧:“决断?什么决断?”

  “朕是真命天子,自有天佑!明日...明日天兵天将,必来相助!”

  解思明绝望地,退出帐外,李奕迎上来,面色凝重。

  “相爷,不能再等了,士兵们即将哗变,届时一切都晚了。”

  解思明长叹一声:“你说得对,为了这三万将士的性命,有些事不得不做了。”

  是夜,月黑风高。解思明和李奕悄悄召集,还能信任的将领,密议大事。

  “陛下已经疯了!再跟着他,我们都得死在这里!”一个将领激动地说。

  “可是弑君之罪...”另一个将领,十分犹豫。

  李奕断然道:“非为私利,实为救三军性命!事后所有罪责,我一人承担!”

  解思明最终点头:“既然如此,当断则断。”

  “但不必弑君,可软禁陛下,以陛下名义下令投降。”

  计议已定,立即行动。李奕亲率心腹士兵,趁夜突袭中军大帐。

  帐外守卫多是李奕旧部,大多选择袖手旁观。只有少数死忠抵抗,很快被制服。

  李奕冲入帐内,见李势正醉卧榻上,口中还喃喃着,什么“天命”“东出”。

  “陛下,得罪了。”李奕沉声道,命人将李势,捆绑控制。

  李势惊醒,怒骂:“逆贼!你敢弑君?”

  李奕平静道:“臣不敢,只为救三军性命,暂请陛下歇息。”

  控制住李势后,解思明以皇帝名义,下达投降诏书。

  派使者分别前往,冉闵和桓冲军中请降。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发生了意外。

  王嘏的密使,悄悄潜入军营,联络了一些,仍然忠于李势的将领!

  这些将领,发动突然反击,试图救出李势。

  军营内爆发混战,成汉军彻底分裂为两派,自相残杀。

  解思明和李奕措手不及,只能率部抵抗。

  战斗从营内,蔓延到整个山谷,成汉军残部陷入彻底混乱。

  消息很快传到,冉闵和桓冲耳中。

  “成汉军内乱?”冉闵惊讶,“真是天赐良机!”

  墨离却提醒:“天王,困兽犹斗,其势尤凶。”

  “不如暂缓进攻,待其两败俱伤,再出手。”

  冉闵点头:“先生所言极是,传令各部,收紧包围,但暂不进攻。”

  桓冲也做出了类似决定,东晋军按兵不动,坐看成汉军内讧。

  这场内乱,持续了整整两天。最终,解思明和李奕控制了局面。

  但成汉军进一步减员,只剩不足两万人,且人人带伤,精疲力尽。

  更糟糕的是,在混乱中,李势被一支冷箭射中,重伤垂危!

  “陛下!陛下!”解思明扑到李势身边,只见这位狂妄的皇帝面色惨白,气息奄奄。

  李势艰难地睁开眼,似乎恢复了片刻清明:“解...解爱卿...朕...朕错了...”

  话未说完,便气绝身亡,解思明悲痛欲绝。

  尽管李势昏庸暴虐,但毕竟是多年君臣,眼见如此结局,不禁潸然泪下。

  李奕相对冷静:“相爷,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

  “陛下既薨,当立即确立新君,稳定军心。”

  但成汉皇室成员,都被王嘏控制在成都,哪里去找新君?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现带来了转机,混战中,士兵们找到了丢失的传国玉玺!

  解思明手捧玉玺,突然有了主意:“没有新君…”

  “我们就以玉玺为信物,向冉闵请降!冉素重信义,或可保全将士性命。”

  李奕赞同:“事到如今,唯有如此了。”

  二人于是以传国玉玺为信,再次派使者前往冉闵军中,表示愿意率部归降。

  冉闵接到玉玺和降书,大喜过望:“得此玉玺,天命所归!”

  但墨离提醒:“天王,玉玺虽好,却是烫手山芋。”

  “若接受成汉军归降,恐与东晋再生龃龉。”

  慕容昭也道:“且降军众多,粮草供应更是问题。”

  冉闵沉吟良久,最终决定:“天命不可违。”

  “既然玉玺归我,自当承受其重。接受归降,但需严加整编,以防生变。”

  与此同时,桓冲也接到了,成汉军请降的消息,立即派使者抗议。

  “成汉乃东晋之敌,其降当受东晋受降,冉闵岂可越俎代庖?”

  冉闵回应:“成汉军自愿归降于我,非我强取。若桓将军不服,可来争夺。”

  双方使者往来,言辞激烈,几乎再起战端。

  最终,在墨离的建议下,冉闵做出让步。

  同意与东晋共同受降,成汉降军一分为二,各得一半。

  玉玺则由冉闵保管,但承诺将来“共奉明主”。

  这个方案,虽然勉强被双方接受,但芥蒂已生。

  冉闵与东晋的短暂联盟,出现了裂痕。

  受降仪式在巫峡口举行,残存的成汉军放下武器,接受整编。

  解思明和李奕交出玉玺,向冉闵和桓冲行礼。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解思明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李奕相对平静:“成汉气数已尽,非人力可挽回,只愿冉天王能善待降卒。”

  冉闵郑重承诺:“既归顺于我,便是我兄弟。必一视同仁,绝不亏待。”

  降卒中多有精壮之士,经过整编后,增强了冉闵军的实力。

  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降卒与原有部队的矛盾。

  粮草供应,更加紧张,以及与东晋关系恶化。

  然而最大的危机,还在后面,王嘏得知成汉军投降后……

  大怒之下,竟然做出了一个疯狂决定...

  第四幕: 蜀难归

  成都皇城内,王嘏得知李势战死、成汉军投降的消息,不但不悲,反而大喜。

  “好好好!李势死得好!降得好!”王嘏在殿中狂笑,“如今朕才是大成唯一皇帝!”

  他下旨追谥李势为“炀皇帝”,宣布所有投降将士为“叛国逆贼”,其家眷尽数下狱。

  这道旨意,在成都引起恐慌,许多将士家眷,被逮捕下狱。

  财产被没收,女子充入官妓,哭喊声遍街巷,怨气冲天。

  消息传到巴东,降卒们,悲愤交加。

  “王嘏老贼!安敢如此!我家老小都在成都,这可如何是好!”

  “早知如此,不如战死沙场!”军心顿时浮动,甚至有人试图逃亡回蜀,救回家人。

  冉闵面临,严峻挑战,若放任不管,军心必乱。

  若出兵蜀中,则与东晋和约破裂,且粮草不济,胜算渺茫。

  “天王,此事棘手。”墨离分析,“不出兵,降军必乱;出兵,则多面受敌。”

  慕容昭建议:“或可派精干小队潜入成都,救出部分重要将领家眷,以安军心。”

  冉闵采纳此议,派董狰率黑狼骑精锐,扮作商队,秘密入蜀。

  与此同时,解思明和李奕,主动请缨。

  “我等愿回蜀中,联络旧部,里应外合,推翻王嘏!”

  冉闵犹豫:“二位刚归顺,岂可再涉险地?”

  解思明坚定道:“王嘏倒行逆施,荼毒蜀中。”

  “我等虽已降天王,但不能坐视乡梓遭难。且救出家眷,也能安定降军之心。”

  李奕也道:“臣在蜀中尚有旧部,可暗中联络。若得天王者支持,或可成事。”

  冉闵最终同意:“既然如此,二位小心。”

  “朕派兵在边境策应,若事成则进,事败则退。”

  解思明和李奕,于是秘密返回蜀中,凭借昔日人脉……

  他们很快联络上,一些对王嘏不满的将领和豪强,暗中组织,反抗力量。

  然而王嘏很快察觉了异常,加强了戒备和镇压。

  成都戒备森严,进出困难,反抗行动举步维艰。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事件,改变了局面,东晋方面突然采取行动!

  原来,桓冲见蜀中内乱,认为有机可乘。

  不顾与冉闵的约定,擅自派兵西进,试图夺取巴蜀。

  这个举动,激怒了冉闵:“桓冲背约,士可忍孰不可忍!”

  他立即调集兵力,拦截东晋军。两家在长江一线对峙,几乎爆发冲突。

  消息传到建康,朝堂震动。

  谢安紧急调解,派使者斥责桓冲:“将军岂可背约寻衅?速退兵!”

  王国金却暗中支持桓冲:“巴蜀空虚,正当取之。”

  “冉闵乃北伧流寇,安可信守诺言?”

  东晋朝廷内部,分歧已公开化,主战派与主和派激烈争论。

  王嘏得知东晋与冉闵对峙,大喜过望:“天助我也!”

  趁机加强镇压,屠杀疑似反抗者,成都血流成河。

  解思明和李奕的行动更加困难,多次险遭逮捕,幸得旧部掩护才脱险。

  关键时刻,董狰的黑狼骑,发挥了作用。

  他们潜入成都,救出了一些重要将领的家眷,包括解思明的妻儿和李奕的老母。

  这一举动,赢得了将军的衷心感激,军心暂时安定。

  但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慕容恪病重痊愈后,稳定了北方局势。

  突然派大军南下,直逼荆州!

  原来,慕容恪见南方混乱,认为有机可乘,欲一举夺取荆襄。

  前有东晋军对峙,后有慕容军压境,冉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天王,为今之计,唯有与东晋暂时和解,共抗慕容氏。”墨离建议。

  冉闵愤然:“桓冲背信弃义,安可再盟?”

  慕容昭劝道:“胡虏当前,汉室为重。私怨可暂放,共抗外敌要紧。”

  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冉闵最终同意与东晋和解。

  派往建康的使者,带回谢安的亲笔信:“胡虏南侵,华夏危殆。”

  “愿与天王摒弃前嫌,共御外侮。已令桓冲退兵,请天王速往北线御敌。”

  冉闵于是留部分兵力防备东晋,亲率主力北进,迎战慕容军。

  与此同时,解思明和李奕在蜀中的行动,取得了突破。

  他们说服了,成都守将反正,趁夜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一举擒获王嘏!

  “逆贼!朕待你不薄,安敢反叛!”王嘏被擒时,破口大骂。

  解思明冷冷道:“你荼毒蜀中,天人共愤。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王嘏被当众处决,成都百姓,拍手称快。

  解思明和李奕控制成都后,立即释放被关押的将士家眷,开仓赈粮,安抚百姓。

  然后,他们派使者,快马加鞭向冉闵报捷,并表示愿奉冉闵为主,永镇西陲。

  然而使者赶到前线时,冉闵正与慕容军激战,无暇西顾。

  “告诉解相和李将军,暂代守成都,安抚百姓。”

  “待我破慕容后,再议蜀中之事。”冉闵匆匆回复。

  蜀中之乱暂时平定,但更大的风暴,正在北方酝酿。

  慕容恪亲率大军南下,与冉闵军对峙于长江北岸。

  曾经东出的蜀兵,如今或降或散,曾经嚣张的李势,早已身死国灭。

  而王嘏的野心,也随着他的人头落地,而烟消云散。

  唯有巴蜀百姓,依然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盼望着和平的曙光。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而这条东出之路,最终成了一条不归路,血染峡江,魂断巴山。

  站在长江北岸,冉闵南望建康,西思成都,北拒慕容,心中感慨万千。

  乱世之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传令三军,准备迎战!”冉闵的声音,在江风中格外坚定。

  “让慕容恪看看,汉家儿郎的骨气!”

  江涛汹涌,战鼓震天。又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本章完)
  http://www.c8e.cc/17123/27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