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钱粮店(下)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京师出名的钱铺都是谁家的?"

  "可有人愿意出卖?"默默在心中思索片刻,朱由校重新将目光投向眼前的精明管事,淡然如水的声音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石子,惹得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心底泛起了无数涟漪。

  一向喜欢防患于未然的天子果然不是因为"心血来潮",方才决定过问宫中"皇店"的生意,而是另有所图。

  "回陛下的话,如今京师钱铺的幕后东家大多都是南方人,若是价格合适,自然是有人愿意出卖.."

  相比较刚刚侃侃而谈的"粮店",在针对"钱铺"这一话题的时候,王实肉眼可见的迟疑了一下,随后方才拱手回应。

  别看如今大明的商贾活动大多都是以"白银"充当货币,但在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的时候,却是专门出台过律法,禁止白银在民间流动,官府认可的法定货币为铜钱和"宝钞"。

  不过因为没有设立金银本位储备,仅靠着朝廷公信力支撑的大明宝钞迅速贬值,铜钱和白银也逐渐成为了民间市场的主流货币。

  万历年间,朝廷针对日渐兴盛的商业贸易,准许民间商人设立"钱铺",作为钱铺法定之始,其作用相当于阉割版的"银行"。

  钱铺的经营者大多在当地富绅豪商,家世殷实中产生,靠着家中的"流动资金",向官府买进作为"制钱"的筹码,并方便百姓携带交易。

  经过数十年的扩展与完善,如今的钱铺已然具备了后世"银行"的雏形,不仅负责"制钱"筹码的兑换,还提供了放款放贷的业务。

  更重要的是,这些钱铺彼此间还出台了更加方便钱货流通的"会票",作为在异地支取银钱的凭证。

  "这些钱铺可能铸币?"沉默片刻,朱由校犀利如刀的声音便在堂屋中炸响,并加重了空气中的紧张肃杀之感。

  众所周知,大明金融秩序崩塌是出了名的,建国之初发行的"宝钞"到了永乐年间便贬值了十倍不止,如今更是等同废纸,无人在意。

  相比较之下,唯独那铜钱还保留有一丝价值。

  不过即便如此,朝廷因为"缺铜","缺银"以及管理混乱等缘故,同样在时间的长河中,将历朝历代最为重要的"铸币权"拱手让出。

  毫不夸张的说,截止到"隆庆和议"之前,铜钱依旧是市面上主流货币的时候,各个地方上的士绅豪强都在铸私钱,就连那远在帝国边陲的蛮夷土司们也不例外。

  "不敢欺瞒陛下,"喉咙上下松动片刻,王实满脸紧张的轻声道:"南边那些规模稍微大点的钱铺几乎都会铸钱,咱们北方的钱铺们倒是少一些.."

  许是怕朱由校因此震怒,对于其中内情颇为了解的王实又赶忙找补了一句:"不过这些钱铺造出来的铜钱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大家伙现在都用银子了,如今已经极少见到这些私造的铜钱了.."

  这也就是"隆庆开关"之后,大量的白银随着海外的商队流入大明,使得粗制滥造的铜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继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否则在大明市场上流通的银钱可谓是"五花八门",性质规格上各不相同。

  早些年的时候,朝廷还象征性的管管,但没用多长时间便听之任之了。

  "最后一个问题,"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朱由校颇有些刨根问底的意思:"依着你刚才所说,这些钱铺彼此间是通过那会票作为在异地支取银钱的凭证。"

  "难道这些钱铺就不怕有人弄虚作假吗?"

  听得此话,王实黝黑的脸颊上顿时涌现了一抹不易察觉的诧异之色,暗道朝廷的工部衙门难道连这点"防伪"的本事都没有了吗?

  心中虽然腹诽不已,但王实嘴中的功夫却丝毫不慢:"陛下英明,这些会票不仅拥有各种各样的防伪标识以及数字暗号,而且制作会票的楮纸也是由官府发放。"

  "故此这些年,倒是极少听说有那以假乱真之事.."

  原来如此,朱由校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眼眸中闪过一丝精明,暗道这工部的官员们还不算太蠢,在失去了"铸币权"之后,还知道亡羊补牢,控制民间会票的原材料。

  否则的话,这大明的金融体系是彻彻底底的游离于朝廷之外了。

  "且先下去吧,日后自会有人找你。"

  "不要让朕失望。"

  默默在心中梳理了一遍脉络之后,朱由校伸手接过身旁司礼监掌印递过来的热茶,并点头朝着惶恐不安的王实吩咐道,而其意有所指的话语更是让王实这个精明能干的中年管事瞬间激动起来。

  以他的为人处事,如何听不懂天子的言外之意。

  他老王家祖坟冒青烟了,他要发达了!

  ...

  ...

  "大伴,这粮店和钱铺的事你要放在心上,不要耽搁了。"目送着感恩戴德的王实离去,朱由校以不容拒绝的口吻朝着身旁的司礼监掌印吩咐道。

  此事不仅关系到一触即发的西南战事,更涉及到大明的金融体系以及至高无上的皇权。

  "还请皇爷示下,"王安虽然多多少少猜到了朱由校心中所想,但与生俱来的谨慎与缜密,还是让他不由自主的多问了一句。

  "从明日开始,便从朕的内帑出钱,在京师采买些粮店和钱铺,并逐渐在两京十三省铺设分店。"

  "如今西南战事一触即发,故此大伴可先将重心放在那西南。"

  虽说西南那些蠢蠢欲动的土司们尚在左右横跳,还未彻底下定决心反叛,但他作为一国之君,却是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其中,作为民生所需的粮草便是重中之重。

  毕竟有了"永宁奢氏"的教训之后,这些西南的土司们必然会做好万全的准备,以杜绝奢崇明"孤立无援"的覆辙。

  "奴婢遵旨。"在明确了朱由校的意志之后,忠心耿耿的老太监便是严肃点头,其浑浊的目光也是猛然投向了西南,只觉身上的胆子似乎又重了几分。
  http://www.c8e.cc/17555/7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