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明末隐龙 >祭锦大典:明末蜀地货币改革实录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祭锦大典:明末蜀地货币改革实录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崇祯七年春分,成都平原刚下完雨。官锦院的青铜钟直接按《大明会典》连敲七下!三十六面蜀锦幡摆成九宫格挂在屋檐,上面"经纬安民"四个柳体大字,每个笔画都暗藏防伪线——这可是林宇大佬特意要求的,误差超过半寸都不行!作为主祭官,他三个月前就疯狂"@"礼部,甩出官锦院库存清单和《锦币推行计划书》,终于拿到红批,现在正站在九米高的祭台上,腰间还别着武侯祠出土的蜀汉"锦官城"碑刻拓片,主打一个专业!

  早上五点,三十六名身穿靛青色制服的新军,排着雁翎阵入场。这些由卫所余丁改编的地方军,头盔上缠着蜀锦丝带,扛着的朱漆木箱边角镶着黄铜花纹,箱子碰撞声跟打更节奏神同步!最前面的箱子里,整整一千匹贡缎按《禹贡》"梁州贡织文"的说法码得整整齐齐,每匹都用黄绫包着,还塞了樟脑丸防蛀,这可是官锦院祖传百年的"保鲜"秘诀!

  林宇掀开最上面那匹明黄锦缎时,围观群众直接集体倒抽冷气!这可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贡品,《工部织造档》实锤,当年织工大佬李老司带着百人肝了三个月才完成,五爪蟒纹用苏州金线和滇南孔雀羽织的,过了四十年金线还闪瞎眼!"这匹锦工部档案都有记录!"林宇掏出盖着朱砂印的"进呈文牒","万历二十三年秋七月收讫"几个字超清晰,"今天开坛的每匹官锦都有三重认证:织造局工单、验银坊质检报告、布政使司入库章!"

  他转身指向临时立的石碑,新刻的《官锦院库存碑》上,一千零二十匹锦缎明细刻得明明白白:贡缎320匹,标注"万历十八年-崇祯六年造,每匹金线用量三钱二分";官缎500匹,写明"彩丝来自嘉陵江流域,每匹耗丝八两";素缎200匹,连"崇祯七年新织,经纬密度80根/平方厘米"都标出来了!"从今天起,这碑每天早上五点、下午三点各拓印一次!"林宇大声喊,"拓片贴到每个州县衙门,欢迎大家随时打假!"

  上午九点,四个壮汉抬出一台宫廷级花楼织机!这台将近三米高、两米宽的大家伙,正在织新款"江崖海水纹"锦缎。林宇抄起刻着"工部营造尺"的验锦竹尺就走过去,这尺子精准到毫米级,主打一个专业打假!

  "第一关,量宽度!"他用尺子卡刚下线的素缎,"法定二尺二寸,误差不超过半寸!去年查抄的私织锦缎,基本都偷工减料到二尺一寸以下,就为了省蚕丝!但咱官锦院的锦币,绝对足尺!"

  "第二关,测密度!"林宇掏出特制铜网格,每平方厘米80根经丝、45根纬丝。他把网格往缎面上一盖,阳光透过经纬线形成超整齐的光影,"那些造假的再牛,也织不出这么均匀的密度!昨天缴获的伪币,经丝才77根,纬丝直接少3根!"

  说完他使个眼色,织工立刻捧出三层火漆印模板。最底层"重庆府印"的阴文模板,边缘水波纹跟存档印模一模一样;中层是织工左手中指指纹模板——按匠籍制度,入职就得留指纹存档;最上层龙纹模板,用"织金妆花"工艺,龙首朝向严格按《鲁班经》方位来,"龙首偏左的,必是假货!"

  这时验真房突然开门,俩工匠抬出万历年间的旧织机。"这是万历三十年的'提花束综'装置!"林宇摸着编号"工织字壹拾贰号","每台织机的综眼数、提花程序,都记在《织机参数簿》里!造假的就算仿得了花纹,也复刻不了这72道提花工序!"

  中午十一点,祭典进入高能环节!72名在册织工穿着蓝布工装排队上台,手里拿着统一规格的三寸见方素缎碎片,边角盖着半枚火漆印,这印泥可是泸州特供的,加了蜀地艾草灰,味道独特根本没法山寨!

  "乡亲们看好了!"林宇举起碎片,展示边缘的小字,"这是官锦院新出的'桑锦兑换规则':拿这片就能去州县织染局换3株湖桑幼苗!"他指向东侧的桑苗堆,绿油油的幼苗根部裹着湿布,"秋天还半匹素缎就行,参考《农政全书》的'桑粮互易法'定的!"

  接着他展开九米长的《锦币通行榜文》,正楷字出自成都府学学霸之手,每段开头都盖着重庆府大印!"第一条,锦币能交秋粮!"他指着"每匹折米一石"的条款,"布政使司批准了,今年秋粮30%可以用锦币交;第二条,锦币能发军饷!"他看向台下的松潘卫使者,"松潘卫的兄弟们,以后70%工资发锦币,30%发现银!锦币在边市比铅洋好使十倍!"

  正说着,台下突然骚动起来。一位断指老奶奶在里长搀扶下上台,手里攥着半幅染血的素缎。"这是我儿子临死前织的..."老人哽咽着,"去年腊月,李万贯的造假作坊逼他仿铅洋,他不肯,手就被砍了..."她举起断手,腕间还挂着官锦院发的织工牌,"现在好了!有了锦币,我能用碎片换桑苗,能活下去了!"

  林宇郑重接过染血的素缎,供在祭台中央。"这位老妈妈的儿子,是官锦院的真汉子!"他语气沉重,"从今天起,所有织工家属凭织工牌免交人头税!这是我们对匠人血的交代!"

  下午一点,书吏疯狂记录现场。这些内容后来收录进《崇祯长编》卷七十九:当天1327人拿旧锦来验,断指老奶奶换到3株桑苗,哭着说"李府铅洋害我儿,现在终于有活路了";松潘卫使者当场兑换100匹官缎,约定"十锦换一马",比之前每匹马省二两银子;牛市街米商陈老五第一个挂出"锦币通兑"灯笼,旁边铁匠铺立刻跟风,写着"五尺素锦换锄头一把"。

  天黑前,官锦院开放西角门让百姓查验库存。36座锦库都挂着名牌,写着"贡缎库""官缎库",门口还刻着负责人名字。林宇现场演示三重锁钥系统:提举司管锁、巡检司管钥匙、织工行会管密码,三缺一根本打不开!

  验银坊里,工匠直接熔锦缎验纯度。坩埚里的素缎熔成丝线一称,每匹得丝七钱,相当于三钱二分银子!"比私铸铅洋含银量高60%!"验银官大声报数,数据当场刻在照壁上,旁边还写着举报奖励:"举报造假的,奖5匹素缎 10两银子!"

  晚上七点,成都府同知发来加急公文:城里已经有上百家商铺挂出"锦币通兑"灯笼,牛市街米价直接跌了10%,肉铺、布庄都抢着收锦币,说"比银洋耐用,比宝钞靠谱"!林宇批红存档时,发现附件里夹着张纸条,是私塾先生写的打油诗:"铅洋铅,锦币锦,铅洋咬手锦养人,织机声里千仓满,何用白银来害人。"

  祭典最后,林宇带着全体织工、新军给织机行大礼!"我们拜的不是天地!"他望着织机上没完工的锦缎,"是千年来蜀地百姓的双手,是这能织出粮食、织出铁器、织出活路的经纬!"等他起身时,好多百姓也跟着跪拜——在他们眼里,锦币不再是官方文件,而是实实在在的救命稻草!

  晚上十点,官锦院的织机又开始工作。新织的素缎边角火漆印旁边,多了行小楷:"崇祯七年春分,织工王阿巧敬织"。验锦官仔细一看,缎面"嘉陵波纹"里还藏着个超小的"安"字——这是王阿巧给周岁女儿绣的,她盼着这乱世,能因为锦币安定下来。

  这场超长祭典,最后以《锦币条例》12条收尾。从成色标准到兑换流程,从防伪到打假全写明白了!第五条"锦币与银钱并行,以实物为本"直接封神!第一份条例抄本送北京时,还附了匹素缎,上面写着:"我们用锦币不是搞花活,实在是银荒太严重,百姓活不下去了!希望这经纬线,能织出大明的太平网!"

  当晚,成都百姓枕着锦币入眠。有人把锦币缝进米袋,有人压在灶王爷像底下,更多人小心翼翼种下换来的桑苗。远处官锦院的织机声,混着锦江的流水声,织成了这个春分夜最踏实的梦——一个关于吃饱饭、有盼头、"经纬安民"的梦。
  http://www.c8e.cc/17857/1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