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汉景帝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呃,我把这件事给忘了。”

  朱媺娖一脸懵:“忘了?”

  不过朱媺娖转念一想,忘了就忘了吧:“夫君,反正宪宗不着急,以前也没有,不重要,我们不冒险。”

  这可把张彦逗笑了:“你不怕你家祖宗捶你啊。”

  “不怕啊,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啊。”

  “好主意。”张彦笑了笑,这小丫头就是不想让他冒险,但讲真的,拿个传国玉玺,对于他来说还是很简单的。

  “哼,所以你要给我保密。”

  “知道了。”

  朱媺娖话风一转:“对了夫君,为什么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只有我家太祖成功建立王朝了?”

  张彦愣了一下:“你听听你在说什么,你确定你家太祖那是农民起义吗?”

  “怎么就不是了?”

  “你家太祖一开始确实是农民起义,但到了后来就不是了,我认为的农民起义成功建立成全的标准是,建立起来的王朝是民主平等的,不过这也不能叫王朝了。”

  “媺娖,你别忘了,你家太祖成功的根本可不是纯粹的农民起义军。”

  “你家太祖在不断发家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士绅地主,建立了以你家太祖为首的地主阶级。”

  “所以明朝本质上还是一个以地主阶级为主的封建王朝,只不过因为你家太祖的出身,他会镇压地主,保护农民,但本质上和其他王朝还是没区别的。”

  “等后来的皇帝继位,明朝实际上和传统封建王朝没有任何区别了。”

  朱媺娖不理解:“那为什么封建时代没有纯粹的农民起义成功案例?”

  “很简单,后世的中学课本就有讲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这导致目光短浅。”

  “政治上,农民缺乏切合实际的纲领。”

  “思想上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持。”

  “组织上很难形成领导核心。”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有这些问题,赤眉军,绿林军,黄巾军,还有太平天国,都一样。”

  “这也导致农民起义破坏力非常强,但却没办法建立稳固的政权,从秦到元,这些王朝基本都是在大规模农民起义之后覆灭的,但建立新王朝的统治者都不是纯粹的农民领导者。”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世界上就没有超越阶级的国家,同样的,农民起义也是为了农民利益发生的。”

  “但问题就在于一个国家不可能只有农民,从来没有单一阶级的国家,一个国家除了农民,还有地主和商人。”

  “这些人掌握的资源远远超越了农民,所以古代的单一农民起义不可能成功。”

  “南明史也介绍了李自成的失败,说白了就是没有联合当时强大的地主阶级。”

  “清朝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联合了当时明末的士绅地主,既然要联合,那就要给他们利益。”

  “所以雍正才会对付那些地主士绅,清朝权力稳固了,自然要收回士绅地主手中的权力了,至于给不给?”

  “清朝有两套班底,一套是士绅地主,一套是八旗军,敢不交权,直接物理超度呗。”

  朱媺娖笑了笑:“满清总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差不多,毕竟明末士绅主打一个恶心。”

  这时,朱媺娖话风一转:“对了夫君,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

  “怎么说呢,汉景帝的名声是比较有争议的。”

  “有人说他和汉文帝一样,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也有人说他人品差,脾气坏。”

  朱媺娖眨了眨眼:“咋回事?”

  “这个嘛,需要从窦太后说说,对了,窦漪房这个名字是从唐朝开始出现的,别整混了。”

  “反正史记中记载,窦太后出生于清河郡观津县,窦太后家是小农户,她父亲也以打鱼为生。”

  “后来经过一场意外,窦太后的父亲掉进了河里,没回来。”

  “失去靠山的窦家人就开始自谋生路。”

  “窦太后还有两个哥哥,当个苦力还是可以活下去了,但窦太后一个女子就不行了。”

  “不过这个时候,皇宫来招人干活了,所以窦太后就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入了皇宫,来到了吕雉身边。”

  “几年后,吕雉打算派遣心腹宫女,送到诸侯王身边,用来收集情报。”

  “所以窦太后就趁着这个机会找到了负责这件事的负责人,她希望回到距离自己家近的赵国。”

  “但那个负责人是个健忘的,回头就把这件事忘了。”

  “之后窦太后被送到了代国,差点把窦太后气死。”

  朱媺娖直呼好家伙:“这一忘,直接忘出了一个窦太后。”

  “没错,有的时候你不知道气运和意外哪一个先到,到了代国之后,她就被汉文帝看上了。”

  “虽然当时的汉文帝是个小透明,但也比当时身为宫女的窦太后强。”

  “而且汉文帝明显是喜欢她,很快,窦太后就生下了一个女儿,叫刘嫖,汉惠帝七年,又生下了汉景帝,后来又生了刘武。”

  “一女二子。”

  “不过你要知道,这个时期,汉文帝有自己的代王妃,而且至少给汉文帝生了三个儿子,也有记载说四个。”

  “只不过这个代王妃在历史上没留下太多记载,包括她的儿子。”

  “后来,汉朝高层把吕家灭的干干净净,你想想,都干到这个地步了,汉惠帝的后代是绝对不可能继承皇位了,万一以后问起来,祖母家的亲戚去哪了,这就有点尴尬。”

  “所以汉文帝上台了,诸侯王变皇帝,王子自然也变成了皇子,至于那个代王妃,不好意思,查无此人。”

  “后来汉景帝当上了皇太子,窦太后母凭子贵,成了皇后。”

  朱媺娖愣了一下:“这也太简单了吧,从王子到皇子,以后到皇太子,皇帝,没有任何坎坷啊。”

  “没错,不止如此,因为汉文帝过于支棱,把该干的事都干了,可以说汉景帝接手的汉朝基本没什么大问题,如果非说有问题,那也只有南越国的赵佗和匈奴了吧。”

  “也就是说,只要汉景帝把汉文帝的策略坚持下去,就基本不会出问题。”

  “也正是因为太顺利了,所以汉景帝给自己上了上强度,比如那场众所周知的棋局。”

  “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

  朱媺娖挠了挠头:“当时的汉文帝是打算拉拢吴王的吧。”

  “没错,汉景帝这么一搞,就全乱了,吴王刘濞之后就再也没去过长安。”

  “汉景帝三十二岁的时候,他登基了,和汉文帝那个腹黑老好人不同,汉景帝的风评就有点差了。”

  “晁错,周亚夫,刘荣最有发言权。”

  “吴王因为儿子死了,就一直和汉景帝不对付,汉景帝自己也知道刘濞看他不爽。”

  “帝之为太子也,吴王濞世子来朝,与帝博而争道,帝怒以博局提杀之。濞之叛逆,势激于此。”

  “所以晁错登场了,之后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了。”

  “结果汉景帝第一时间不是镇压,而是直接找替罪羊。”

  “找替罪羊的动作很快,快到晁错都没反应过来就被切了。”

  “晁错始与帝谋削诸侯,帝违众而用之,及七国反,袁盎一说,谲而斩之东市,曾不之恤。”

  “七国之乱平定后,就开始考虑立太子的事了。”

  “窦太后想要兄终弟继,但汉景帝肯定不允许啊,但汉景帝的皇后没孩子,没嫡子就立长子。”

  “所以刘荣这个倒霉孩子就出现了。”

  “刘荣倒霉的原因就是摊上了一个倒霉的娘。”

  “咱先别说栗姬怎么说汉景帝的姐姐吧,就说回答汉景帝的话,大汉医圣了属于是。”

  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

  “所以汉景帝就把目光放在了汉武帝身上。”

  “不过嘛,刘荣就倒霉了,因为当时还有很多人支持刘荣,好像说刘荣在封地上修宫室,被酷吏逼迫自杀了。”

  “中尉郅都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冢。百姓怜之。”

  朱媺娖眉头一皱:“刘荣虽然被废了,但那也是皇子,这里面要是没汉景帝的事,我绝对不行。”

  “谁知道呢,反正下一个是周亚夫,一开始就是商量怎么处理匈奴归降的事,反正最后是闹掰了。”

  “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后来的周亚夫一直闲赋在家,后来就发生了周亚夫谋逆事件,说真的,也是周亚夫的儿子作,谁家陪葬甲胄需要五百啊。”

  “居无何,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书既闻,上下吏。吏簿责亚夫。亚夫不对。上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问曰:‘君侯欲反何?’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亚夫,亚夫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欧血而死。”

  (不要认为五百甲胄很少,在古代,五百披甲士兵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可以解决的。)

  “后来周亚夫就饿死了。”

  “这也让汉景帝有了刻薄寡恩的帽子。”

  朱媺娖看向张彦:“夫君,你是怎么看汉景帝的?”

  “我啊,坐着看,能坐稳皇帝宝座的人,你还指望是什么善男信女啊。”

  “其实这还不是汉景帝没有庙号的原因,毕竟如果皇帝真的给上一任上庙号,大臣也不会阻拦,一个称呼而已,有什么啊。”

  朱媺娖愣了一下:“那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你看看西汉皇帝的庙号,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

  “这些庙号可不一定是他们的继任者安排的。”

  “刘邦和刘恒的庙号是汉景帝安排的,刘彻的庙号是刘询安排的,刘询的庙号是王莽安排的。”

  朱媺娖愣了一下:“唉,我没注意到这个,咋回事?”

  “很简单,汉惠帝才是嫡子,汉文帝是庶子,而且汉文帝是勋贵灭了吕家之后被抬上来的。”

  “这个继位方式有点小问题,虽然历代太宗都有问题,但人还是要脸的,需要给个合法性。”

  “为了弱化汉惠帝,加强自己的传承,上庙号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是夹带私货的。”

  “至于汉武帝的庙号,你想想汉宣帝是刘据的孙子,汉宣帝为了自己的合法性,只能给汉武帝上庙号。”

  “至于汉宣帝中宗的庙号,那是在汉平帝晚期,王莽为了讨好自己的姑姑王政君,这个王政君可是汉宣帝的儿媳妇。”

  “所有人都别有心气,你再看看汉武帝,他需要证实什么合法性?”

  “他是汉景帝亲封的太子,合法性毋庸置疑,而且谁能和汉武帝抢皇位啊,有威胁的人都被汉景帝干掉了。”

  “所以汉武帝没有,也没必要给汉景帝上庙号。”

  朱媺娖恍然大悟:“我感觉第二种可能性更大,毕竟都是为了一些意图。”

  “我也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实用主义嘛。”

  “其实庙号这种东西也代表不了什么,和谥号一样,后来都成一种传统了。”

  “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着曰英,明识大略曰英。英宗,多好的庙号,明英宗,媺娖,我说的对吧。”

  朱媺娖扭过头不看张彦:“我怎么知道,我是代宗一脉的,太祖亲自定的,比任何人说的都管用。”
  http://www.c8e.cc/18473/3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