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琉璃(三)
推荐阅读:
花豹突击队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医毒狂妃路子野
我娘子天下第一
军工科技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1627崛起南海
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
老爸让我从十个女神中选一个结婚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秋风渐起时,贺兰山的轮廓被染成了淡淡的金褐色,黄河水裹挟着上游的碎浪,在村外缓缓流淌。这日清晨,三辆装饰着波斯纹样的马车踏着晨露驶进贺兰村,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轱辘轱辘”的声响,打破了村庄的宁静——这是首批波斯学者的家眷抵达了。为首的马车停下,波斯学者哈桑率先跳下车,他穿着靛蓝色的波斯长袍,腰间系着银色腰带,脸上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却难掩见到熟悉乡邻的喜悦。紧随其后的是他的妻子阿米娜,她裹着绣满玫瑰图案的头巾,怀里抱着襁褓中的幼子,幼子的小脸上还沾着些许奶渍,睡得正香。大女儿扎赫拉约莫七岁,梳着两条麻花辫,辫子上系着葡萄藤编织的手链,手里紧紧攥着一只波斯样式的小陶笛;小女儿莱拉才四岁,圆溜溜的眼睛像两颗黑葡萄,一落地就被路边绽放的黄色野菊吸引,挣脱开母亲的手,蹲在花丛前轻轻拨弄花瓣,嘴里还咿呀地说着波斯语,模样格外可爱。
瑾潼和李默早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等候,身旁的阿青捧着一只竹篮,篮子里装满了刚从果园摘下的软籽石榴,果皮红得透亮,仿佛能滴出汁水。见阿米娜抱着孩子下车,阿青连忙快步上前,将竹篮递到她面前,笑着说道:“阿米娜阿姨,这是咱们园子里种的石榴,可甜了,您尝尝。”阿米娜接过石榴,指尖触到饱满的果皮时,眼中瞬间露出惊喜——波斯虽也产石榴,却从未见过这般色泽鲜亮、颗粒饱满的果子。她用不太流利的中原话轻声道谢,又低头将石榴凑到扎赫拉面前,扎赫拉好奇地剥开果皮,取出一颗石榴籽放进嘴里,酸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她立刻眼睛一亮,对着母亲连连点头,用波斯语说着“好吃”。
村民们也纷纷围了过来,张婶端着一碗刚熬好的小米粥,粥面上飘着几颗红枣,热气腾腾的;王大叔提着一只布袋子,里面装满了晒干的核桃,都是挑拣过的大颗粒;穆罕默德大叔更是快步走上前,一把拉住哈桑的手,用熟悉的波斯语絮叨起家常,从波斯的天气聊到村里的近况,两人时而拍着对方的肩膀大笑,时而点头感慨,热闹的氛围像一团暖火,很快驱散了家眷们的陌生感。
瑾潼和李默早已为他们安排好了住处——就在学堂附近的几间新盖的土坯房,屋顶覆盖着红色的瓦片,窗户上糊着白净的窗纸,屋里还摆放着村民们凑来的桌椅和被褥,温馨又舒适。安顿好行李后,瑾潼特意让人烧了热水,又端来刚烤好的油饼,看着阿米娜喂饱孩子、扎赫拉和莱拉捧着油饼吃得满脸碎屑,她心中满是暖意。
接下来的几日,瑾潼时常去看望阿米娜一家,帮着她熟悉村里的环境。她发现扎赫拉对学堂里的毛笔格外感兴趣,每天清晨学堂开课,扎赫拉总会悄悄站在教室门口,扒着门框往里看,眼睛紧紧盯着中原老师握着毛笔在宣纸上写字的动作,小手还会跟着在空中比划,那认真的模样,像极了学堂里认真听课的孩子。瑾潼见状,特意找琉璃坊的工匠定做了一支小巧的毛笔,笔杆上还刻着一朵小小的玫瑰;又从书房里裁了几张柔软的宣纸,趁着午后的空闲,拉着扎赫拉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手把手教她握笔。
起初,扎赫拉的小手还握不稳笔,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墨汁总沾到指尖和手背,活像只小花猫。可她半点不气馁,每天放学后都主动找到瑾潼,缠着要练习写字。瑾潼耐心地教她握笔的姿势、运笔的力道,还从最简单的“一、二、三”教起。扎赫拉学得格外认真,有时候练到手指发酸,也只是揉一揉继续写。没过半个月,她竟能写出工整的“贺兰”二字,虽然笔画还有些稚嫩,却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
这天清晨,扎赫拉早早地就拿着写有“贺兰”的纸找到瑾潼,像献宝似的将纸递到她面前,小脸上满是期待:“瑾潼姐姐,你看!我会写‘贺兰’了!”瑾潼接过纸,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纸上,黑色的字迹虽浅却清晰,她忍不住揉了揉扎赫拉的头发,笑着说道:“扎赫拉真厉害!这两个字写得真好看!以后姐姐教你写更多字,好不好?”扎赫拉用力点头,眼角眉梢都漾着笑意,转身就拿着纸跑去找莱拉炫耀,姐妹俩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着话,院子里满是她们的笑声。
与此同时,琉璃坊的生意也迎来了新的机遇。这日午后,一位来自大食的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贺兰村,他名叫赛义德,穿着白色的长袍,头戴头巾,身后跟着两名随从,手里还提着一只精致的木盒。赛义德是听闻贺兰村的琉璃制品独具特色,特意前来考察的。李默带着他参观了琉璃坊的展示厅,展示厅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琉璃制品:有融合了中原青釉与波斯缠枝纹的琉璃瓶,瓶身上的缠枝纹蜿蜒缠绕,青釉透亮,仿佛能映出人影;有带有中原山水图案的琉璃碗,碗底绘着小小的渔船和远山,意境悠远;还有波斯风格的琉璃饰品,色彩鲜艳,造型别致。
当赛义德看到那只青釉缠枝纹琉璃瓶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琉璃瓶,对着阳光仔细观察,口中连连赞叹:“太美了!这工艺真是精妙!”他放下琉璃瓶,转头对李默说道:“我要订购五百件这样的琉璃瓶,另外,我还想在琉璃瓶上绘制大食的几何图案,销往大食各地,不知你们能否做到?”
李默心中一喜,大食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若能打开大食市场,对琉璃坊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助力。他当即答应下来,与赛义德约定好交货时间和价格后,便召集工匠们商议如何在琉璃瓶上绘制大食几何图案。穆罕默德大叔曾在波斯见过类似的工艺,他回忆起波斯匠人绘制图案的手法,结合中原琉璃的上色技巧,提出了一套方案:先在未烧制的琉璃坯上用特制的颜料勾勒出几何图案,再经过低温烘烤固定图案,最后进行高温烧制,确保图案清晰不脱落。
方案确定后,工匠们立刻开始试验。可起初并不顺利,颜料总在高温烧制时化开,原本清晰的几何图案变得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完全消失。工匠们没有放弃,穆罕默德大叔带着大家反复调整釉料的配比,尝试不同的烘烤温度和时间,有时候一整天都守在窑炉旁,连吃饭都顾不上。李默也时常来到琉璃坊,和工匠们一起研究改进方法,还特意让人从波斯运来特制的颜料。
终于,在第七次试验时,当窑炉的门缓缓打开,一只带有清晰大食几何图案的琉璃瓶出现在众人眼前——瓶身上的几何图案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与青釉底色相得益彰,完美呈现出大食文化的特色。工匠们都激动地围了上来,有的甚至忍不住拍手叫好。赛义德收到样品后,更是赞不绝口,当场又追加了三百件订单,还承诺会将贺兰村的琉璃制品推荐给大食的其他商人。
http://www.c8e.cc/18596/6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