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琉璃(五)
推荐阅读:
花豹突击队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医毒狂妃路子野
我娘子天下第一
军工科技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1627崛起南海
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
老爸让我从十个女神中选一个结婚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这天午后,贺兰山的阳光格外温柔,透过玫瑰园凉亭的雕花栏杆,在青砖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瑾潼和李默并肩坐在竹编长椅上,手边的石桌上放着一壶刚泡好的玫瑰茶,茶汤泛着淡淡的琥珀色,氤氲的香气与满园玫瑰的芬芳交织在一起。远处的景象热闹而鲜活:学堂外的空地上,扎赫拉正带着几个中原孩子和波斯孩子玩“老鹰捉小鸡”,她扎着的两条麻花辫随着奔跑的动作甩动,葡萄藤手链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莱拉则和几个小女孩蹲在一旁,用树枝在泥土上画着波斯风格的缠枝纹,时不时抬头对着跑过的伙伴咯咯笑。琉璃坊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那是工匠们在准备午后的炉火,隐约能看到穆罕默德大叔的身影在作坊门口晃动,正指挥着年轻工匠搬运琉璃坯。玫瑰园里,几位背着画板的游客正对着“波斯金”玫瑰写生,其中一位江南来的画家不时停下笔,对着花瓣的光泽啧啧赞叹;还有一对穿着中原服饰的夫妇,正让村民帮忙用波斯纹样的丝巾拍照,笑声顺着风飘到凉亭这边。村口的小店前更是挤满了人,张婶的小吃店外排着长队,有人要买刚出炉的油饼,有人则惦记着她新做的鹰嘴豆汤;王大叔的手工艺品店里,几位商人正围着琉璃饰品讨价还价,不时拿起饰品对着阳光观察通透度。
李默轻轻握住瑾潼的手,她的指尖带着玫瑰茶的暖意。他转头看向瑾潼,眼中满是温柔,轻声说道:“还记得我们刚来到贺兰村的时候吗?那时候村口的老槐树还没这么粗,村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下雨就泥泞难行。全村只有几间破旧的土房,屋顶的茅草都快掉光了,村民们靠种几亩薄田为生,遇到旱涝年份就只能饿肚子。有次我们去村里走访,看到张婶家的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连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现在再看,孩子们都穿着新衣裳,还能在学堂里读书识字,这一切真像一场梦。”
瑾潼点点头,眼角泛起泪光,她抬手轻轻擦了擦,声音带着几分哽咽:“是啊,这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刚开始种玫瑰的时候,我们从波斯引进的花苗刚栽下没多久,就遇到了严重的病虫害,叶子上满是黑斑,花苞没等开放就枯萎了。我和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去玫瑰园,蹲在花丛里找虫卵,尝试了好几种药方都不管用,那时候我真的快绝望了,生怕辜负了大家的期待。后来还是波斯学者哈桑想起家乡的驱虫方法,用薄荷和艾草熬成汁喷洒,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试了半个月,花苗才慢慢恢复生机。”
她顿了顿,喝了一口玫瑰茶,继续说道:“琉璃坊刚起步时也一样难。我们想做融合中原青釉和波斯缠枝纹的琉璃,可工匠们要么只会中原传统的上釉手法,要么只懂波斯的纹样绘制,两者根本结合不到一起。第一次烧制的时候,釉料在高温下裂开,缠枝纹也变得模糊不清,一窑的琉璃全废了。工匠们都垂头丧气的,有人甚至说‘这根本不可能做到’。但李默你没放弃,你带着大家查阅波斯学者带来的古籍,还让穆罕默德大叔回忆波斯琉璃的烧制技巧,我们反复调整釉料配比,光是试验用的琉璃坯就堆了满满一屋,直到第二十三次,才终于烧出第一件成功的作品。”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瑾潼的眼神变得明亮起来,“波斯王子得知我们的困境后,不仅送来大量的书籍和学者,还特意让人从波斯运来稀缺的琉璃原料;穆罕默德大叔把自己毕生的琉璃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村里的年轻人,哪怕是最关键的釉料配方,也没有一丝隐瞒;村民们更是齐心协力,种玫瑰的时候大家一起翻土浇水,建琉璃坊的时候男人们去山上采石,女人们则帮忙做饭送饭;还有那些来采购的商人,他们不仅带来了订单,还把贺兰村的故事传到了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琉璃和玫瑰。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贺兰村。”
“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贺兰村变得更好。”李默眼中满是坚定,他抬头望向远方的贺兰山,山脉在阳光下呈现出淡淡的青灰色,轮廓清晰而雄伟,“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村子的繁荣,要把琉璃制作技艺和玫瑰种植技术传授给周边的村庄。上个月我去隔壁的月牙村走访,那里的土地很适合种玫瑰,可村民们只会种粮食,日子过得很拮据。我已经和村里的长老商量好了,下个月就派工匠和花农去月牙村指导,帮他们建玫瑰园和小型琉璃作坊,让他们也能靠手艺过上好日子。”
他转头看向瑾潼,继续说道:“而且,中原和波斯的交流不能只停留在商品互通上。下个月学堂要开设‘文化交流课’,让中原老师教波斯孩子写汉字、剪窗花,波斯学者则教中原孩子说波斯语、画缠枝纹。我还想在村里建一座‘丝绸之路文化馆’,把这些年收集的波斯地毯、中原丝绸、大食香料都陈列进去,再配上文字介绍,让来这里的游客不仅能买到特产,还能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故事,让两地的友谊真正扎根在每个人心里。”
随着贺兰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各地的商人和游客纷至沓来。每到清晨,村口的大路上总能看到驮着货物的骆驼商队,商人们穿着不同风格的服饰,有的来自中原的长安、洛阳,有的则来自波斯的巴格达、大食的开罗。村里的客栈早就供不应求,瑾潼和李默不得不组织村民加盖了十多间新客栈,每间客栈都精心布置,既有中原风格的木雕床和青花瓷瓶,又有波斯风格的羊毛地毯和彩色挂毯,让游客既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又能体验到异域风情。
但繁荣的背后也藏着挑战。随着游客增多,玫瑰园的玫瑰被采摘、琉璃坊的原料供应不足、村里的卫生环境也出现了问题。瑾潼和李默意识到,要让贺兰村持续发展,必须制定更完善的规划。他们召集村民开了三天三夜的会议,最终确定了三项重要举措:一是在玫瑰园周围搭建木栅栏,设置“禁止采摘”的告示牌,同时安排村民轮流巡逻;二是与波斯的原料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确保琉璃坊的原料供应稳定,还在村里建了一座大型原料仓库;三是组织村民成立“卫生队”,每天清晨打扫村路,在村口和集市旁设置垃圾桶,还特意请中原的工匠修建了公共厕所。
一日,李默在集市上与一位来自中原苏州的丝绸商人交谈。这位商人常年往返于中原和西域,对各地的市场需求了如指掌。他告诉李默,最近中原的达官贵人和富商都对波斯香料情有独钟,尤其是胡椒、丁香和肉豆蔻,不仅用来烹饪,还用来熏香和入药,市场需求量极大,但由于路途遥远,香料在中原的价格居高不下,很多商人都想找到更便捷的进货渠道。
李默心中一动,他立刻想到,贺兰村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一边连接中原,一边靠近波斯,正好可以成为波斯香料销往中原的“中转站”。如果能与波斯的香料商人建立合作,不仅能为村里带来新的收入来源,还能进一步巩固贺兰村的贸易枢纽地位。他立刻回到村里,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瑾潼。
瑾潼听后也十分兴奋,两人连夜商议,决定派遣村里最精明能干的老商人赵叔作为使者,前往波斯都城与当地的香料商人洽谈合作。为了让波斯商人看到贺兰村的实力,他们还特意准备了厚礼:一对融合了中原山水和波斯缠枝纹的琉璃瓶,瓶身上绘着贺兰山和黄河的景色,缠枝纹缠绕其间,精美绝伦;还有十瓶用“波斯金”玫瑰制作的玫瑰露,香气浓郁持久。
赵叔带着礼物和瑾潼、李默的书信,踏上了前往波斯的旅程。丝绸之路的路途艰险,他不仅要穿越茫茫沙漠,还要翻越陡峭的山脉,一路上遇到了沙尘暴、缺水等诸多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赵叔终于抵达了波斯都城。在波斯学者哈桑的弟弟的引荐下,他见到了当地最有名的香料商人阿里。
阿里是一位五十多岁的波斯人,留着浓密的胡须,穿着华丽的丝绸长袍,他在波斯拥有数十个香料种植园和仓库,是波斯香料贸易的领军人物。当赵叔拿出琉璃瓶和玫瑰露时,阿里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拿起琉璃瓶,对着阳光仔细观察,口中连连赞叹:“这琉璃的工艺太精妙了,中原的青釉和波斯的缠枝纹竟然能融合得如此完美,真是不可思议!”他又打开玫瑰露的瓶盖,浓郁的玫瑰香气立刻弥漫开来,阿里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陶醉的神情:“这玫瑰露的品质比波斯最好的玫瑰露还要好,一定会受到波斯贵族的喜爱。”
赵叔趁机向阿里介绍了贺兰村的情况,以及合作开展香料贸易的想法。阿里早就听说过贺兰村的名气,也知道贺兰村在中原拥有广阔的销售渠道,他当即表示愿意合作。两人经过三天的洽谈,最终签订了合作协议:阿里每月向贺兰村供应十万斤香料,包括胡椒、丁香、肉桂、肉豆蔻等;贺兰村负责将香料进行加工、包装,然后运往中原销售;利润按照阿里六成、贺兰村四成的比例分配。
赵叔带着合作协议和第一批香料样品回到贺兰村时,全村人都跑到村口迎接。瑾潼和李默亲自为赵叔端上热茶,听他讲述在波斯的经历。当看到样品中颗粒饱满、香气浓郁的香料时,村民们都兴奋地欢呼起来。瑾潼和李默立刻召集村民开会,商讨如何开展香料贸易。
穆罕默德大叔提议:“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把香料运往中原,应该对香料进行加工,这样才能提高附加值。比如把胡椒磨成胡椒粉,把丁香和肉桂混合制成香囊,再用我们村的琉璃瓶或锦袋包装,这样不仅能卖更高的价格,还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贺兰村的产品。”
村民们纷纷表示赞同。说干就干,大家齐心协力,在琉璃坊旁边建起了一座占地一亩多的香料加工坊。加工坊里搭建了宽敞的工作台,购置了石磨、筛子等加工工具,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包装区,摆放着各种规格的琉璃瓶和锦袋。为了保证香料的品质,瑾潼还特意从中原请来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药师,指导村民如何筛选、储存香料。
http://www.c8e.cc/18596/6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