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纸墨惊雷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赵先生所虑极是。”秦文颔首,走到堆积如小山的纸垛旁,随手抽出一刀,

  “但此纸,亦出自太福祥造纸工坊。如今规模尚小,产量有限。待日后产量激增,成本自当陡降。”

  他用了“蒸汽机”、“水力捣浆”这些闻所未闻的词,听得陈观涛等人云里雾里,只觉神秘莫测。

  “至于价格,”秦文将那刀纸轻轻放在工作台上,“如今供给书院的内部用纸,一刀仅需——一两银子。”

  “一两?!”赵明诚失声,眼珠子几乎瞪出来。

  百两与一两,天壤之别!他脑中算盘珠飞速拨动,

  “以此等纸张印制书册,一刀纸可成书百册有余。算上印刷、人工、油墨…每册书成本,竟不过二十文铜钱?”

  这数字如同惊雷,炸得他心头发麻。大梁书价,寻常一本也要数两纹银,二十文?那是市井小民也能从牙缝里省出的数目!

  “正是。”秦文肯定道。

  “然此价,全赖秦公子以工坊之力强压纸价。

  若公子日后不再补贴,或纸坊难以为继,这二十文之书,岂非镜花水月?”赵明诚追问,目光锐利,直指核心。

  “此价非赖补贴,实乃工艺革新之果!”

  秦文语气笃定,“待此法成熟推广,造纸工坊遍地开花,竞争之下,纸价只会更低。

  眼下书院自用书,成本价供给,只为惠及学子。然…”

  他话锋一转,带着商人天然的务实与算计,

  “产出有限,流向外埠之书册,售价自需上浮。

  所得之利,一为维持工坊运转,二为反哺书院日常开销,购置更多典籍,延聘更多良师。若低价销售,”

  他环视众人,嘴角带着一丝冷峭,

  “诸位以为,这寥寥数千册书,真能落到最需要的寒门子弟手中?恐怕半道便被书商囤积居奇,高价售予富家子弟!

  与其让奸商渔利,肥了他人腰包,不如让书院赚取合理之利,取之于书,用之于学,泽被更多寒门!”

  这番话逻辑严密,利害分明,堵得赵明诚哑口无言。

  陈观涛脸色铁青,憋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斥责:

  “强词夺理!说到底,仍是商贾之心,唯利是图!铜臭玷污学府圣地!”

  秦文不与他争辩,只微微一笑,引众人走向隔壁工坊:

  “此处,乃笔具制作之所。”

  甫一踏入,景象又自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石与金属气息。

  数十名穿着统一灰布工装、神情专注的年轻学子(亦是寒门)正伏案操作。

  一部分人正小心翼翼地将细若毫芒的金属笔尖,嵌入打磨光滑的硬木笔杆中。

  另一部分则在处理大捆的鹅毛。

  秦文拿起一支已完成、形制流畅的金属笔:

  “此物名为‘钢笔’。非是毛笔,乃硬笔书具。”

  他拧开笔帽,露出银亮的金属笔尖,又取过旁边瓷碟中的特制墨水,蘸了一下,随手在一张空白账页上书写起来。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细微而流畅的“沙沙”声,一行行清晰、细密、整齐的小字跃然纸上,笔画干净利落,毫无毛笔的晕染。

  “诸位请看,”秦文展示账页,“以此笔书写,字迹细小工整,节省纸张。墨囊储墨,随时取用,尤其记账、抄录、日常书写,便捷十倍不止。”他顿了顿,补充道,

  “书院将逐步推广此笔,学子可依志趣选择。若无意于科举仕途,专攻实学,硬笔书写亦是利器。”

  陈观涛皱着眉头接过一支沾笔,入手微沉,触感冰凉坚硬,与温润的毛笔截然不同。

  他学着秦文的样子,笨拙地在纸上划了一道,留下一道清晰的墨痕,笔迹细而挺括。

  “此物…确有巧思。”他不得不承认,但对这种“离经叛道”的书写方式,本能地抗拒。

  “原来如此!”赵明诚恍然大悟,拿起一本秦文带来的账册样本,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细小的格子,

  “难怪!难怪秦公子的账册如此精详繁复,全赖此笔之功!老夫先前还纳闷,如此小格,字如何填得进去!”

  “钢笔乃改进之物,成本稍高。”

  秦文拿起一支处理好的鹅毛笔,笔尖被斜斜削尖,“此乃‘沾笔’,更为简便易得。寻一上好鹅翎,稍作削切,便可沾墨书写,效果虽不及钢笔精细,却也远胜毛笔之繁冗。”

  他将沾笔在墨水中一点,同样流畅地在纸上写出几行小字。

  几个老头看着这简单到近乎原始的鹅毛笔,再看看纸上那同样清晰的字迹,面面相觑。

  如此简单的改变,竟能带来如此大的便利!他们一生与笔墨打交道,竟从未想过!

  “此间又是何作坊?”一直沉默寡言、目光却四处逡巡的孙慕贤,指着旁边一个弥漫着淡淡胶质与矿物气息的工区问道。他拿起一个敞口的粗瓷碗,里面是粘稠的黑色液体。

  “此乃制墨车间。”秦文解释道,“传统墨锭,需耗时费力研磨,且墨汁浓淡不易掌控。

  太福祥之法,先将松烟或油烟原料精细研磨成粉。”他指向角落堆积的许多布袋,袋口微敞,露出里面漆黑细腻的粉末。

  “再按特定比例,混合清水、树胶、微量防腐之物,加以充分搅拌调和。如此制得之墨水,”

  他拿起一个密封的细颈瓷瓶,拔开木塞,倒出少许在碟中,色泽浓黑均匀,毫无沉淀,

  “开瓶即用,浓淡始终如一,且书写后速干,水浸亦不易晕散。省却学子每日研墨之苦,更省下宝贵光阴。”

  看着那瓶倾倒自如、浓黑如漆的墨水,再看看自己袖口常年沾染的墨渍,陈观涛等人彻底沉默了。

  无需研磨?水浸不散?这简直是颠覆了他们数十年对“墨”的认知!

  最后来到毛笔工坊。景象更为传统,但也透着太福祥的“标准化”气息。

  数十名学子正低头专注地工作:有的将精选的狼毫、羊毫梳理整齐;

  有的用特制的胶液(替代传统鹿角胶)小心翼翼地将笔头粘入预先车制好的、中空光滑的硬木笔杆中。

  这些笔杆长短粗细统一,接口处严丝合缝,显是用了某种精密的“车床”加工。

  “科举仕途,终需毛笔。”秦文拿起一支刚粘好的中楷笔,笔杆温润,笔头饱满,

  “为让寒门学子用得起一支好笔,书院自制。从选毫、制杆到粘合,皆由学子亲手完成,既习技艺,亦得实用。”

  一圈工坊走下来,夕阳的金辉已斜斜照入高窗,在忙碌的学子身影和冰冷的机器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空气中混合着墨香、木屑、金属和汗水的气息。几位大儒沉默地站在工坊中央,脸上写满了震撼、困惑、沉思,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动摇。

  赵明诚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折服的光芒,他反复摩挲着那张印满阿拉伯数字和表格的纸,仿佛看到了算学普及的曙光。

  孙慕贤则悄悄打量着那些精美的活字花纹和钢笔的流畅造型,心中飞快盘算着这些“新奇玩意”在文人雅士间的销路与利润。

  唯有陈观涛,依旧紧锁着眉头,背脊挺得笔直,仿佛一尊抗拒着时代浪潮的礁石。

  他枯瘦的手指无意识地捻动着袖口,目光死死盯住燕毛秋手中那枚刚刚印好、墨香四溢的铅字“学”。

  那冰冷的金属,那清晰到刺目的反文,那瞬间成页的奇迹,还有那“二十文书价”

  的惊雷,如同无形的重锤,一下下凿击着他坚守了一生的道统壁垒。
  http://www.c8e.cc/19498/3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