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第491章 陈羽的细节补充,开设大学‘选专业\’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91章 陈羽的细节补充,开设大学‘选专业\’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细节方面陈羽当然也有准备。

  他稍稍在脑海中快速酝酿了一下言辞,随后开口道:

  “如臣所提出的教育强国,肯定是兴建大学这种学府机构,而大学的招生与运行制度,方才李尚书呈递的奏疏里面,我相信大家听后已经对此了解很清楚,不必再由我过度赘述!”

  “既然陛下让我补充一些完善的细节,那臣就斗胆说说,若待会臣的言语中有瑕疵或者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上官能够为在下纠正!”

  面对陈羽的话前谦虚叠甲,大殿上的文臣武将纷纷点头。

  其中不少文官在这个环节,打起来十二分的精神。

  毕竟陈羽最开始提出的教育强国,只是一个大的框架。

  而如何将这个框架完善,才是见真章的能力。

  因为框架是‘说’,而完善细节则是‘行’!

  他们也想要看看,这位入仕第二日就以从八品身份,在常会上展露锋芒的招新,在完善兴建大学方面,有什么补充的细节。

  至于反对大学兴建,又或反对商贾花钱入学……

  在场的众人清楚,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大学一定会开办,而且还是按照其中的福利制度与招生制度进行开设。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

  说到底是文官的一种晋升通道。

  那么这对于文官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毕竟牵扯到他们的直观利益,所以文官当然要聚精会神的听。

  陈羽开口道:

  “在我看来,创办一所大学,有几项核心原则必须要坚守。”

  “第一,便是在大学教师的遴选上,务必确保其学术背景能覆盖多元的学说体系与丰富的理论讲义。”

  “时代在不断演进,不同阶段所适配的政策方向也会随之调整。试想,某些政策在当下或许能精准回应民间需求,但放到三十年、五十年,甚至百年之后,是否还能保持其适用性?”

  “我认为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要知道,多数政策的制定都以当时的国家实际情况为根基,因此才能形成与时代高度契合的解决方案。可若百年之后依然原封不动地沿用旧策,就如同成年人硬要穿上自己儿时的衣服,终究会因‘不合身’而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陈羽提出的第一个观点,其实是后世大学选专业的雏形。

  以国家战略、个人发展、社会需求等多维度构建的‘培育人才坐标系’。

  却宛如一道惊雷,让朱棣的瞳孔骤然一缩。

  这番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字字句句都在情理之中,让人根本找不到反驳的余地。

  朱棣心中暗自思忖,陈羽这一提议,恐怕暗藏着针对程朱理学的杀招。

  要知道,

  如今天下的读书人大多尊崇程朱理学,可一旦他们有了更多元的学术理念可供选择,原本坚定支持程朱理学的人,自然会逐渐减少。

  此刻,朝堂之上的官员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那些未能看透这层深意的官员,只觉得陈羽的眼界极为宽广,远超常人。

  毕竟,在场的满朝文武,即便是以才思敏捷着称的夏原吉,在面对问题时,也往往只着眼于当下的解决方案,很难做到那般长远的考虑。

  比如夏原吉有时那拆东墙补西墙的经济策略,在后来的某一段时期,确实给大明带来了第经济危机。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眼下尚未发生。

  但无论如何,夏原吉与朝堂众人,都对陈羽这番极具远见的说法,表示了认同。

  以汉朝为例。

  自汉高祖刘邦肇基大汉,经惠、吕二朝至汉景帝,帝国始终奉行黄老之学的治国理念。

  这一时期的核心政策围绕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展开。

  减免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减少徭役以保障生产时间,避免大规模兴作与征战,让历经秦末战乱、楚汉相争的社会经济得以逐步复苏,最终成就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为大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基与稳定的统治基础。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汉武帝时期,治国理念与国家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向。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逐渐退场,儒家倡导的‘王道’思想成为官方主导的政治哲学。

  与之相伴的是国家核心任务的转变。

  此前以恢复生产、积蓄国力为首要目标的保守策略,被强化军事、北击匈奴的激进战略所取代。

  事实上,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施政理念,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

  它们的更迭本质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必然选择。

  若没有文景二帝数十年如一日的休养生息,没有粮仓充盈、府库丰实的文景之治作为支撑,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军事动员、长期的对匈作战便无从谈起。

  缺乏粮草、财帛与人力储备,任何军事行动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反之,若汉武帝延续黄老之学的保守策略,仅专注于发展生产而在军事上对匈奴持续妥协,那么即便汉朝积累了巨额财富,也不过是匈奴眼中富庶而无防备的肥羊。

  数代之后,帝国可能因缺乏军事威慑力而陷入被动,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这段历史清晰地印证了一个核心规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需求,国家的发展目标与施政方向必须随环境变化而调整。

  开国之初为稳定政权、恢复元气所制定的政策,必然无法适配数百年后帝国在疆域、国力、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新变化;

  唯有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策略,才能确保王朝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而朝中大部分文官都能想到这一点,也就是开国之策,还有前朝延续下来的政策,不可能所有的都延续下去。

  可不延续的话,就需要有擅长其他学问的人,站出来带着国家转向。

  而这个人才从哪里来?

  今日陈羽算是一刀斩到要害,说到了问题的关键。

  开设一个可以容纳各个理念、讲义的大学,为朝廷培养各个学问的人才。

  那么等到朝廷需要那些人才了,到时候直接招生不就好了!

  瞬间,想到这一点之后,纷纷感觉陈羽的惊才绝艳。

  毕竟,这种大学学科理念,早早诞生了数百年。

  能够惊艳众人,也在情理之中!

  在众人感受着陈羽的先进想法时,陈羽继续说道:

  因此,大学之中的教师群体,必须涵盖对不同学派、各类学说的研究者与深耕者。

  “毕竟,在时代不断向前演进的过程中,我们无人能预判未来哪一种学问理论,将更契合国家治理政策的实际需求。”

  “想必各位朝中上官都明白,临阵磨枪的应急之法终究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无法触及根本。”

  “基于此,朝廷应当尽早布局、提前筹备,确保无论未来时代风向如何转变、国家政策如何调整,都能在大学这个学术阵地里,找到钻研对应学问的教师与研习相关理论的学生,进而让他们能够及时投身于国家建设,为朝廷效力、为社稷尽责。”
  http://www.c8e.cc/19503/6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