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守田记》(下卷)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第五卷:五行相生,术护千畦

  蝗灾过后的第一个春天,豫东平原的土地还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王老实却早早带着村民在田埂上忙碌。去年种下的白术幼苗,经冬雪滋润,已抽出紫晕的新叶,像一群攥着拳头的孩童,铆着劲往上长。“今年是‘土运平气’,”王老实抚摸着白术叶片,对围拢来的农人说,“土气足,白术长得壮,护田的力气才够。”

  他给大家讲“五行相克”的理:“蝗虫属‘湿浊’,归‘水’;白术性温燥,属‘土’。土能克水,就像堤坝挡洪水,这才是它能驱蝗的根由。”为了让白术“土气”更盛,他教村民在田埂边埋碎陶罐(陶属土),“陶土能助白术扎根,就像给它搭了个戏台,让它把本事全使出来。”

  有户姓赵的人家不信,偷偷在田埂种了艾草,说艾草烟也能驱虫。谁知入夏后,蝗虫又来,赵家的谷子被啃了大半,而相邻种着白术的田块,却安然无恙。赵家人红着脸来请教,王老实不恼,指着白术田:“你看这白术叶片,锯齿带光,那是‘燥气’在往外散;艾草性凉,挡不住湿虫,这就是‘药不对症’。”赵家赶紧补种了白术,才保住了晚秋的收成。

  这年夏天,“太阴湿土”当令,雨水偏多,地里湿气重,有村民担心蝗虫再来。王老实却不慌,带着大家收割半成熟的白术枝叶,晒干后囤起来。“湿盛的时候,更得用白术的燥性压一压,”他说,“就像天阴久了,得晒晒太阳,不然要发霉。”果然,几场雨后,邻县又闹了小规模蝗灾,而王老实他们村,靠着提前备好的白术烟,蝗虫刚靠近就被熏走了。

  秋收时,种白术的田块收成比别处好三成。村民们在打谷场上摆了宴席,第一碗饭敬给“白术神”——他们用新米拌白术粉蒸了糕,软糯中带着药香。王老实捧着糕,对年轻人说:“这不是迷信,是记恩。白术帮咱守住了田,咱就得护好它,这是‘人护术,术护田’的理。”

  第六卷:四时养护,俗成典章

  王老实的儿子王小实,自小跟着父亲学种白术,把“白术守田”的法子编成了口诀:“清明种埂上,夏至把土培,寒露收枝叶,冬至根藏肥。”这口诀在豫东平原口耳相传,成了农人的“白术月令”。

  清明播种时,王小实会选籽粒饱满的白术种,用温水浸三日夜(借火气催醒),拌上灶心土(属火土),撒在深耕过的田埂。“土要松,像给娃娃铺褥子,”他边种边教徒弟,“白术的根要往下扎,土硬了不行,得让它舒舒服服长。”

  夏至多雨,他带着人给白术培土,把田埂上的淤土堆在根茎周围,形成小小的“土垄”。“夏属火,火生土,这时候培土,根长得壮,就像给它加了层盔甲,不怕水淹,也不怕虫咬。”他还会在白术间种几株紫苏,“紫苏性温,能帮白术挡挡雨,还能驱虫,这是‘相须’的伴。”

  寒露一到,全村人一起采收白术枝叶。“此时金气敛,白术把力气都收到叶里了,”王小实指挥着,“叶片要阴干,不能暴晒,晒过了燥气太烈,烧起来呛人;根要留着,埋在黄土窖里,来年开春种,还能发新苗。”窖藏时,他会在白术根周围铺层麦糠(属土),“麦糠能保潮,又不烂根,就像给它盖了层棉被。”

  这些法子,被县里的老秀才记进了《农桑要术补遗》:“豫东白术,性温燥,植于田埂,可驱蝗蝻。其法:春播宜火土拌种,夏培以防涝,秋敛以存性,冬藏以养根。实乃农耕之助,非独药石也。”这本书虽未刊行,却在乡绅间手抄流传,让“白术守田”从民间俗法,有了文字依托。

  第七卷:药田双用,病案传扬

  随着白术越种越多,豫东人发现,它不光能守田,还是治病的良药。王老实的老伴,早年因脾虚常腹泻,常年吃白术粥,竟渐渐好了,脸色也红润起来。“这叫‘健脾止泻’,”村里的郎中说,“白术甘温,能补脾土,就像给脾胃加了柴,让它重新烧起来,水湿自然就干了。”

  有年冬天,村里爆发“寒泻”,大人小孩都上吐下泻,郎中用白术配干姜、炙甘草,熬成“理中汤”。“白术是君,干姜是臣,”郎中解释,“白术健脾,干姜温胃,就像给冻僵的土地加了火,寒散了,泻就止了。”果然,喝了药的人,三天就好转了。

  王小实还摸索出白术的“七情配伍”:治风湿关节痛,白术配苍术(相须,燥湿力增);治水肿,白术配茯苓(相使,利水更捷);治孕妇胎动,白术配砂仁(相畏,砂仁制白术燥性)。他把这些写在自家墙上,成了村里的“土药书”。

  有个货郎路过,得了“暑湿”,又吐又泻,躺在路边动弹不得。王小实取来新鲜白术,配藿香、佩兰,煮了药汤给他喝。“白术燥湿,藿香解暑,”他说,“就像给潮湿的屋子开了窗,又生了火,潮气很快就散了。”货郎喝了两剂,竟能挑着担子赶路了,逢人就说:“豫东的白术,比仙丹还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病案,渐渐传到县里的药铺。药铺掌柜派人来收白术,出价颇高,却被王小实拒绝了:“这白术是咱种田人的护符,要留着自己用,不能光换钱。”他只肯按平价卖给药铺一部分,条件是药铺必须把白术药方传给更多人。

  第八卷:结语·赞诗·田埂薪火

  道光年间,豫东平原又遭蝗灾,但这次,农人不再慌乱。他们按“白术月令”,在田埂种满白术,备足干枝叶,蝗虫一来就点燃,白烟漫过田野,如一道无形的屏障,护住了万顷良田。《开封府志》特意记载了此事:“自乾隆二十五年后,豫东农家多植白术于田埂,蝗至则焚其叶,烟所过处,虫皆远避,岁赖以安。”

  如今,豫东农村还保留着“清明种白术”的习俗。田埂上的白术,春天抽芽,夏天展叶,秋天结籽,冬天休眠,像一群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农耕的轮回。农人们依旧用白术烟驱虫,用白术粥补身,老辈人会给孩子讲王老实的故事,说:“白术不是神,是咱跟土地学的聪明——顺天应时,草木也能帮大忙。”

  白术守田赞

  黄河故道土膏肥,白术成行护埂湄。

  春吸日精抽嫩蕊,夏承火气展青帷。

  烟驱蝗蝻千畦保,粥补脾元万户炊。

  不是仙方多奥妙,顺天应物即真机。

  结语

  “白术守田”的故事,藏着农耕文明最朴素的智慧: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对抗,而是共生。王老实从蝗灾中发现白术的妙用,村民用实践完善种植之法,文人将其写入农书——这正是“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写照,是“口传知识”与“文字记载”相互滋养的典范。

  白术的“温燥”,不仅克了蝗虫的“湿浊”,更教会人们:土地里藏着答案,草木中含着大道。它让我们明白,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农人看着田埂上的白术,知道何时播种,何时采收,何时点燃那一缕青烟——在顺应中守护,在守护中传承,这便是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

  (全卷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http://www.c8e.cc/19896/18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