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喜鹊叫了,不是报喜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虽然宋应星被崇祯紧急加了个,五品翰林院编修的职衔。

  还有大明皇家科学院,副院长的实职傍身。

  可宋应星轮到突发时刻的时候,还是显得权威性不够。

  压不住下面这群文官二代,武官二代,与国同休的勋贵不知多少代。

  还有那阴阳怪气的小太监们。

  一时间,充满祥和气息的内书堂大教室,变成了热闹十足的菜市口。

  宋应星瘫坐在椅子上,喃喃说道。

  “怎么会这样?

  陛下来了,可怎生是好?”

  内书堂里面的打架的声音,实在太大。

  把附近槐树松树上的喜鹊,给惊吓得飞了起来。

  这些喜鹊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司礼监的上空到处乱窜。

  还不停的叽叽喳喳叫着,骂的相当难听。

  看来谁被打扰,不能回家,都会心情不好的。

  “看看天上,那么多喜鹊。

  一直叫个不停,飞个不停。

  还不肯落树上。

  众位爱卿大伴,这可是喜鹊给朕报喜啊。

  这也算是你们某些人,所说的天降祥瑞啊。

  哈哈哈。”

  这是崇祯皇帝的声音。

  此刻的他带着亲信大臣们,正漫步在十八棵槐树附近。

  目的地就是司礼监内书堂。

  随着受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内书堂越发狭窄逼仄。

  这还是李国桢的功劳。

  崇祯皇帝年前,借着李国桢犯错这个由头,把勋贵们的嫡子庶子,全都撵到内书堂读书。

  勋贵们对于这样亲近圣上的机会,自然是拍手叫好。

  他们并不理解崇祯此举的深意,崇祯更是懒得解释。

  只是当崇祯想让勋贵府上的小姐妹们,也进宫读书的时候。

  这些勋贵脸上的表情,立刻就和便秘一样了。

  他们没说愿意,也没说不愿意,就是支支吾吾,一言难尽的样子。

  后来崇祯自己明白过来。

  这勋贵家的适龄女子进了宫,不就是选秀嘛。

  说是读书,进了宫可就说不清了。

  后来崇祯也就没有,提这件事情。

  过了年,外面辽东镇和东江镇又来了几个年轻将领,进了内书堂当旁听生。

  这些人都是悍将,崇祯皇帝指明让他们参加武举的。

  武举还没开始,大明皇家军事学校还没有成立。

  他们暂时先都进了内书堂,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有皇家公司的晋商理事,京畿各地的皇庄管事。

  这些人甭管听得懂听不懂,都要在内书堂听半天的课。

  回去还要写作业。

  崇祯皇帝认为时间长了,就是肥肥,熏也熏会了。

  只是这内书堂设置在司礼监,就有点小了,不够用了。

  司礼监本来地方也不大,内书堂在里面没法扩建了。

  这内书堂本来就只是用来,给太监们学习的地方。

  总不能把司礼监,其他建筑给拆了吧。

  这内书堂看来得搬迁。

  搬迁到文华殿和武英殿都挺合适的。

  还是搬迁到武英殿吧。

  文华殿离内阁太近,让那些写八股文上来的阁臣。

  听着天天讲数理化的课,那不得闹心得想死。

  崇祯心里想着这些有的没的,那边捧哏的人就上来了。

  “陛下,臣斗胆说个陛下的不是。

  陛下刚才说的话有些过了。”

  左都御史崔呈秀站了出来,一副直臣犯颜直谏的样子。

  这样子看得崇祯想笑,知道这厮肯定不是犯颜直谏。

  他是变着法子地想,拍自己的马屁。

  不过崇祯还是想听,崇祯也是个人啊。

  “哦,不知崔爱卿为何这样说朕?

  是朕刚才的话,哪里说过了?”

  崔呈秀一听崔爱卿三个字,心里长舒了一口气。

  很好,看来自己赌对了。

  今天一早就看着崇祯心情很好,才敢别出心裁,拍点不同的马屁。

  “陛下,乃上天之子,真龙之身。

  喜鹊这样的凡鸟,岂能配得上给陛下报喜。

  几只喜鹊叽叽喳喳,更算不上天降祥瑞。

  陛下的皇宫里,处处都是祥和一片。

  君臣和睦,内侍宫女们都是发自内心地,为陛下做事。

  皇宫里一片生机勃勃,万象更始的新气象。

  这些在臣看来,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偏偏这小小的几只喜鹊,没有见过世面。

  何曾见过如此和睦友爱,蒸蒸日上的气象。

  因此大惊小怪,在此叽叽喳喳个不休,想是在呼朋引伴在此筑巢,沾沾陛下的祥瑞之气。

  这实在当不得祥瑞一说。

  故此臣以为,陛下说的过了。”

  崔呈秀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把崇祯逗乐了。

  “好好好,崔爱卿说的对。

  是朕的错,是朕说的过了。

  什么狗屁祥瑞,不过是几只扁毛畜牲,羡慕朕和睦友爱的皇家生活。

  哈哈哈哈哈哈。

  大家赶紧走吧,去内书堂那边。

  朕还有一节课要教呢。”

  说完话的崇祯,快步在前。

  其余人等呼啦啦,赶紧跟上。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情。

  倪爱卿,南京通政使的毕懋康答应进京了吗?”

  崇祯猛的停下脚步。

  后面的大臣们刹不住脚,有两个人撞到了一起。

  翰林院编修,军机处候补大臣倪元璐从后面站出来,回禀道。

  “陛下,毕懋康大人回信说,可能要晚些时候才能来。

  其实他很想早日进京面圣,只是《军器图说》的编写,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而且毕大人对陛下,在前些日子信中提及的燧发枪,也就是自生火铳,特别感兴趣。

  他打算再过些日子,进京面圣。

  到时候给,陛下一个惊喜。”

  “哦,那好吧。

  想是那好消息,是给朕带来一把研制好的自生火铳吧。

  这毕懋康也是个趣人,要是赵士祯还活着。

  他俩就是大明火器腾飞的左右两翼。

  你代朕回个信。

  就说朕答应了,让他慢慢写,慢慢研究。

  不拘在哪里努力,都是为了大明。

  朕是理解的。

  让他记住,他就算在两千里之外的应天府。

  朕也是经常想念他,记挂他的。”

  “喏。”

  崇祯的话说的很朴素简单,却也是情真意切,里面蕴含着皇帝对一个大臣所有真挚的情感。

  听得周围大臣唏嘘不已,也嫉妒不已。

  怎么这皇帝宠信的文臣,都是这些子研究杂学的。

  这样下去,如何是好啊?

  国将不国了吗?
  http://www.c8e.cc/20023/2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