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刷视频:震惊古人 >第541章 武庚:这下我们真是殷地安人了!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41章 武庚:这下我们真是殷地安人了!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夜深人静。

  一首古老的旋律在十七脑海里响起:给我O泡,给我O泡,宵夜时间到!

  十七随手划掉最后一个视频,按下锁屏键。

  霎时间,悬浮于各朝各代的天幕应声而暗,只余一片漆黑。

  评论区照例开启,各时空再度掀起一场抢评大战。

  纵然明知希望渺茫,但闲着也是闲着,试一试,又不需要钱。

  抢到就是赚到。

  评论时间结束,天幕再度亮起,开始播放昨日未放完的电视剧。

  “你们说,明日还会有天幕否?”一名老汉仰着脖子,咂摸着嘴问道。

  旁人不解:“天幕不是天天都在?”

  即便十七没玩手机,天幕也会播放电视剧或电影、动画片等。

  “嗐!俺是说那位十七郎君,他若明日又去钓鱼,一钓个把月,咱们岂不是又只能干瞪眼瞧着这些唱戏的?”

  “不至于吧?都空竿几个月了,换我早把这劳什子鱼竿撅了!”

  “这你就不懂了,和赌徒赌钱是一个道理,越输越要赌,钓不到偏要钓!”

  “得,又得熬一个月。”

  “无聊也罢,只求别再放那《熊出没》了。”

  “我家那小崽子,念书时哈欠连天,一看那熊啊伐木工啊,连饭都能忘吃!”

  ~~~

  月落星沉,东方既白。

  果不其然。

  次日一早,我们的空军总司令、窝料投放者、佛系钓手、跨水域水生物觅食习性研究员、川渝云贵钓鱼联盟荣誉会员、鱼族伟大的至高神、鱼族庇护者、打窝天尊——十七大帝。

  在街边摊子买了杯豆浆,揣上俩肉包子,扛上他那根光秃秃的鱼竿。

  再度意气风发地奔赴“黑暗动乱之地”——那条从未对他仁慈过的野河。

  折叠凳?遮阳伞?

  呵,俗物。

  差生文具多!

  真正的钓鱼佬,讲究的是人竿合一,返璞归真。

  一竹、一线、一钩、一蚯蚓,足矣。

  十分钟内,必有鱼获。

  嗯,理论上是这样的。

  “大爷,您这装备,哪儿置办的?”

  十七瞅见一位老大爷身下坐着折叠凳,头顶点着遮阳伞,装备齐全,忍不住凑上前问。

  “网上一搜就有……欸,你别走啊,我还没说完呢!”

  大爷话没说完,十七已经摆手扭头。

  网购?

  远水救不了近火。

  他又凑到另一位大哥身前:“哥,您这在哪买的?”

  “兰州拉面那个十字路口,右拐再左拐,巷子里有个小店。”大哥热心指点。

  “得嘞,谢了!”十七顿时来了精神。

  先前那大爷不乐意了:“嘿!你小子,瞧不上我这网上买的?”

  “我告诉你,这质量好着呢,还便宜!”

  十七赔着笑:“大爷,您别误会,我不是那意思。”

  “我这不是急着用嘛,网购等送到,我鱼都钓完几轮了。”

  大爷被逗乐了:“哈哈,站一天是够呛。”

  “来来来,我这让你坐会儿,我得收竿回家了。”

  “这么早?”十七讶异,日头还在东边呢。

  大爷默默抬手指了指西边那一片绚烂夺目的火烧云。

  十七:“……”

  “小伙子,”大爷语重心长,“要不……我匀你一条?”

  “不要!”十七斩钉截铁,拍了拍胸脯。

  “我能钓上来!”

  大爷瞥了眼他那只装着半桶清水和几根水草的塑料桶,沉默地背起装备,走了。

  清晨出征,傍晚去市场买条鱼回家,日复一日。

  钓鱼佬的日常,就是这般朴实无华,且枯燥。

  就在十七与水中精灵们持续斗智斗勇的日子里,各个时空的齿轮并未停转。

  ~~~

  西周初年。

  或许是放下了某些心结,或许是别的什么缘故。

  本该于今年薨逝的周武王姬发,近来气色竟肉眼可见地好转了许多。

  虽谈不上生龙活虎,但饭量见长,一顿能干两碗粟米饭。

  肉?

  别提肉。

  尤其是做成了肉糜、肉酱、肉饼的形态。

  一瞧见,某些被刻意遗忘的画面便会不受控制地涌入姬发脑海,胃里顿时翻江倒海,吐得连黄疸水都不剩。

  分封的诸侯也陆续出发,前往封国。

  但他们心心念念的火药、火器,终究是没等到。

  官方的说法是:此物虽已窥得门径,然性极暴烈,尚未驯服,恐生不测。

  待工艺稳定,可堪实用时,自会赐予诸位。

  诸侯们心下冷笑:信你才怪!

  定是已能造了,却怕火器之利不足以形成绝对压制,才扣在手里不肯分发。

  罢了,不给就自己琢磨。

  到了封地,天高地远,还怕弄不出来?

  火药虽没指望,但锋利的铁制刀剑、雪白柔软的纸张,倒是按诸侯等级各有赏赐。

  连同详细的制造工艺流程、难点注解,也一并誊抄在纸上,分发众人。

  武王和周公旦心里明镜似的:这些东西,尤其是造纸术,拦不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即便不给,诸侯们到了封地,迟早也能摸索出来。

  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大大方方给了,还能赚份感激。

  铁器亦是同理。

  那冶炼之法,本就是明朝那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太宗文皇帝朱棣,一股脑塞进评论区的。

  从战国到秦汉再到宋明,各种土法高炉、炒钢灌钢技术,详略不一地堆在那儿。

  你不给,人家多试错几次,也能成。

  但这火药,是决计不能给的。

  非是怕他们拿了便能掀翻姬周的统治。

  是怕这些刚刚获得广阔天地的诸侯们,仗此利器,互相攻伐,自相残杀。

  更怕其中冒出个志大才疏、利令智昏的蠢材,妄图提前尝尝“皇帝”的滋味。

  大周未来需要数百年筚路蓝缕,开拓经营,方才奠定后世华夏之根基,方有始皇帝一统寰宇之可能。

  若因这火药,半路杀出个没脑子的,把华夏苗裔给作没了,他姬发、他周族,岂非成了千古罪人?

  当然,在各路诸侯看来,武王这纯属杞人忧天。

  他们个个都觉得自己英明神武,绝不会玩脱。

  武王就是小气,就是怕他们威胁统治,还扯什么为了华夏的大旗。

  值得一提的是,天幕出现首日,便提及了“三监之乱”。

  于是,武王迅雷不及掩耳地将三弟姬鲜、五弟姬度、八弟姬处拿下,囚于暗室。

  当夜,姬发急火攻心,呕血不止,几乎以为大限将至。

  他深知自己若此时撒手人寰,这三个素有野心的弟弟必成祸患。

  为保江山稳固,他心一横,下诏将三人处死。

  讽刺的是,吐完那口淤血,他竟感觉胸中块垒尽去,身子骨反而一日好过一日。

  但他并不后悔。

  雷霆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旋即,他从众弟中另选了三名贤能者,前往监督殷商遗民。

  消息传到朝歌,武庚吓得魂飞魄散。

  三监之乱,另一个主角可不就是他么!

  虽说天幕提及的史书多半是周人的春秋笔法,将煽动叛乱的主谋之名扣给了他。

  但商周世仇,姬发要杀他,需要理由吗?

  何况现在还有了来自未来的正当理由。

  武庚连夜整顿部众,准备拼死一战。

  岂料,周天子使者到来,并未带来刀兵,而是带来一顿疾言厉色的斥责,历数他未来的罪状。

  旋即,使者话锋一转,传达了武王旨意:不以未来之过罪当下之人。

  只要武庚肯上书认罪,承认被裹挟,承诺永世臣服,便可既往不咎。

  管叔、蔡叔、霍叔:那我们怎么被砍了头?

  姬发:你们是自家人,清理门户,能一样吗?

  武庚虽暂时松了口气,确信武王眼下不会动他,但这根刺终究是埋下了。

  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斩草除根没烦恼!

  武王难道不想弄死武庚和殷商王室吗?

  非是不想,实是不能。

  周族以小博大,一波功成。

  虽得了天下,但外边有无数方国还打着殷商旗号作乱,内部也只是刚刚稳定。

  若把殷商遗民逼反,周族内部再有人趁势借机作乱。

  两周八百年?

  呵,有八十年就谢天谢地了。

  武庚深知周族所想。

  今日不杀,难保明日不杀。

  待周族实力雄厚,能彻底压服四方之时,第一个开刀祭旗的,恐怕就是自己。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另谋生路。

  与殷商宗亲及不愿屈居周人之下的旧臣几经商议,武庚想到了天幕评论区一则趣谈。

  有后人言,那远在海外新大陆的印第安人,乃是殷商遗民,因时常念叨“殷地安否?”而得名。

  “后人曾说,此时,两块大陆之间是连着的。”

  “既然后人如此说,我等何不顺应天命,去那新大陆,做真正的印第安人?”

  这个理由很扯淡,但总归是个理由。

  武庚遂向武王上书,恳请准许殷商遗民远徙海外。

  武王闻言,表现得分外“震惊”与“不舍”,言辞恳切地再三挽留。

  但武庚去意已决,再三苦求。

  最终,武王“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并“仁至义尽”地为他们准备了大量粮食、越冬衣物、纸张、少量铁器。

  并派遣一支精锐周军,“护送”他们前往极北之地(约今西伯利亚)。

  抵达预定地点后,周军才会将物资交付武庚,并就地驻扎一年。

  以确保他们真正向北进入苦寒之地,而非转身杀回。

  同时,双方约定,此后皆用天幕所示之后世文字与后世雅言,以免数代之后,遗忘了根本,忘了根在华夏。

  有趣的是,这套文字与语言,如今也是西周官方钦定的通用文字和雅言。

  姬发和周公推行得异常顺利,无人反对。

  但某些王朝,推行简化字和官话时,总有人抬出“周公制礼作乐”来反对,说后世的文字是异端,毫无华夏之韵美。

  若周公得知后世有人借他的名头反对这些,不知会作何感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过此时的周公,正忙于教育未来的周王——姬诵。

  他在教姬诵如何识别阴谋论。

  “譬如那三监之乱。”

  “在好事者口中,故事便会变成:王上早知武庚不服,亦知三人有异心,故特意将他们安置一处。”

  “待王上驾崩,予一人便派人暗中煽风点火,诱其造反,而后一举平定。”

  “如此,既全了王上仁德之名,又根除了内部隐患,一石二鸟。”

  “听起来是否合情合理,甚至更显深谋远虑?”

  姬诵眨着懵懂的眼睛:“听起来……好像是很厉害。”

  周公轻笑摇头:“这便是阴谋论。”

  “看似环环相扣,实则多半是事后附会,将巧合与结果强加联系。”

  “为君者,需明辨之。”

  随同武庚远徙队伍出发的,还有几位特殊的周人。

  他们是自告奋勇加入的史官。

  决心以笔为剑,忠实地记录下这支殷商遗民迁徙的全程,为后世留下信史。

  无独有偶,怀抱同样探索精神的,还有另一批人。

  他们打算向西而行,去验证后人口中那辉煌的希腊文明,究竟是否存在于此时?

  若存在,又是何等模样?

  他们渴望将来能在天幕评论区,亲自告诉后人答案,终结那“西方真伪史”之争。

  不过,这支西行队伍暂未动身。

  他们在等。

  等镐京的火器作坊,能产出火器,哪怕是最初级的火器。

  毕竟这个时代,荒野猛兽横行,没有利器防身,理想主义便成了喂野兽的肉食。

  为理想献身是壮举。

  但无谓的牺牲则是愚蠢。

  ~~~

  至于探寻西方的“古罗马”的任务,则由稍晚的春秋时代的人们完成。

  据天幕零碎信息,罗马建城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即:平王东迁之时。

  这时候,华夏正值百家争鸣,思想迸发。

  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对那个能与东方文明交相辉映的遥远国度产生了浓厚兴趣。

  渴望验证其真伪,探寻其文化,以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果真如记载,东西方的文化碰撞,或许真能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

  视线来到春秋。

  此时的中原,各国正忙着消化吸收来自后世的种种启迪,暗中鼓捣科技,琢磨变法。

  各国都憋着一股劲,想让自己或自己的子孙,成为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始皇帝”。

  然后去泰山……虽然此时泰山还没脏,但总感觉心里膈应,等寻到更合适的山,再行封禅吧。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种“内卷”氛围下,周天子的日子反而好过了些。

  大家暂时没空,也不想推翻这个共主招牌,反而需要他维持天下名义上的秩序。

  于是,许久不见的朝贡偶尔也恢复了些。

  虽不勤快,但送来的米粮布帛,也够周天子体面地维持生计了。

  哦,对了。

  孔子还在赶往秦国的路上。

  喜欢刷视频:震惊古人
  http://www.c8e.cc/20255/5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