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刷视频:震惊古人 >第529章 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倭狗汪汪叫。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29章 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倭狗汪汪叫。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宋,开宝二年。

  辽,保宁元年。

  韩德让终究还是安然返回了辽国。

  送死都没送成,成了他一时之嘲。

  虽然后人猜测其与萧后有染,但耶律贤不可能因为后人猜测之言诛杀韩德让。

  耶律贤到底是一国之君,胸中自有丘壑。

  他深知后人调侃多为臆测,若因几句风言风语就诛杀重臣,岂不令朝堂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更何况,韩家树大根深。

  韩知古曾任尚书令,韩匡嗣更是官至太尉,封昌黎郡开国公。

  韩家是辽国汉臣中举足轻重的一支。

  耶律贤当年能登大宝,少不了韩家与其他汉臣势力的支持。

  若因后世一句笑谈而自断臂膀,除非他真想做个孤家寡人。

  辽虽自认汉裔,皇族姓刘,后族姓萧,可韩家……又不是韩信后代!

  所以韩德让此番请命使宋,耶律贤也不过顺水推舟。

  他不敢杀韩德让,却不代表心中毫无芥蒂。

  天幕之言,终究像根小刺,扎得人不舒服。

  若赵匡胤当真一怒之下杀了韩德让,耶律贤大概会一边假惺惺地痛哭“失我贤臣”,一边笑着给南征添个由头。

  韩德让自己,恐怕也会觉得这死法颇具戏剧性。

  既青史留名,又为国捐躯,堪称另类汉使。

  更重要的是,能借此试探赵匡胤的器量。

  若因几句书信调侃就杀使泄愤,这等君主,又何足为惧?

  可赵匡胤偏不恼。

  他不仅没杀,还能谈笑自若,反将一军。

  韩德让站在辽国的土地上,抬头望了望天,心中暗叹:天幕啊天幕,你若晚出现几年,等那赵光义上位,我大辽又何至于如此棘手?

  赵匡胤,真是个难缠的对手啊!

  ~~~

  而汴梁城中,送走韩德让的赵匡胤,正对着另一桩破事头疼不已。

  南汉刘鋹,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滚刀肉。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是既定国策。

  南汉,就是那个想当官先割掉老二的割据政权。

  它拒绝归宋,正是出兵的好借口。

  荆湖转运使王明已备好粮草,大将潘美也整军待发。

  只等来年,一举拿下广州,抄了那座自唐以来就富得流油的海贸重镇。

  但刘鋹这个混蛋,在天幕出现后,竟然上书请降了!

  还不是那种讨价还价、求保封地的降,而是彻底躺平。

  “您若接受,我立马带全家老小来汴梁,南汉之地随您处置。”

  赵匡胤被这操作恶心坏了。

  你特么都这么识相了,朕还怎么打你?

  朕不打你,怎么抢钱?

  刘鋹恶心就恶心在,他既不像南唐李煜,也不像吴越钱俶。

  吴越钱氏,一直很识时务。

  各个割据政权先后称帝,吴越一直接受册封,只称王。

  新罗、渤海国等海外诸国皆接受钱镠册封,尊其为君长。

  天幕出现后,吴越纳土归宋。

  归降之前,还清查了一波贪官污吏,将土地、金银一并充入国库封存。

  并且因海外之国尊其为君长,所以理论上赵匡胤成了新罗、渤海等国的爷爷。

  这么识时务的人,宋皇当然好生相待。

  李煜也识时务,查贪官抄家,收入国库,纳土归降。

  因为识时务,更因为那不知真假的小周后之事,赵匡胤也善待了李煜。

  李煜自从归降,也不写伤感诗词了,没事就来两首诗词夸赞赵匡胤。

  伸手还不打笑脸人。

  人家又给钱,又给地,还为你歌功颂德,就没必要欺负老实人了。

  但刘鋹就太气人了……

  他倒不是不给国库的钱。

  而是南汉国库不仅空空如也,还特么倒欠一屁股债!

  赵匡胤看到刘鋹表示要“上交国库”的奏表时,直接气笑了。

  合着朕一文钱捞不着,还得替你还债?

  他派使者暗示刘鋹:你学学李煜、钱俶,先进步一下,抄几个贪官,把国库填满了再降。

  刘鋹两手一摊:“我没可用之人啊!”

  “满朝文武全是贪官,军队上欺下、下欺民,我让谁去抄?”

  “让贪官抄贪官?第一个死的就是我!”

  使者忍住骂娘的冲动:“就没一个清官?隋炀帝手下都还有几个清官干臣!”

  刘鋹一脸诚恳:“您说说,正常人谁愿意自宫当官?”

  “不是贪图富贵,谁干这缺德事?”

  使者还不死心:“那女官呢?”

  刘鋹翻了个白眼:“您让女官带队去抄军阀、士绅的家?”

  使者:“……”

  使者知道自己气糊涂了,深吸一口气,又问:“内帑呢?”

  刘鋹理直气壮:“国库都亏空,内帑早花光了!”

  “宗亲总有钱吧?”

  “有资格继位的全被我宰了,钱也花完了,就剩些古董、女人,官家不嫌弃的话……”

  使者被气的说不出话。

  虽是岭南小国,但掌握海上贸易,被你玩的国库亏空,你特么还很骄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哪是国主?

  这特么分明是滚刀肉成精!

  使者处理不了,如实上报,让赵官家操心吧。

  南汉要投降大宋之事已传得天下皆知,赵匡胤既要脸又要名声,硬打是打不了了。

  最终,大宋君臣翻烂史书,终于从某本唐代笔记中翻出一桩旧案。

  唐肃宗至德二年,波斯与大食军队曾在广州屠城劫掠。

  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大宋作为华夏正统,自然不能干不教而诛之事。

  所以赵匡胤立刻派出一位使臣前往广州,向大食、波斯商人“问罪”,要求他们为祖先“赎罪赔偿”。

  传口谕的使臣,是赵匡胤专门找的新罗土人。

  汉话会三句,胡语一窍不通。

  口谕说完,汉人、胡人没一个听懂的。

  那使臣叽里咕噜念完“口谕”,扭头就走。

  商人慌忙去拉他衣袖,刚碰到手,就听四周宋兵齐声高呼:

  “蛮夷袭击天使!蛮夷造反了!”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

  传到江南成了:“蛮夷屠杀天使,攻占兴王府。”

  到了汴梁更是彻底离谱:“蛮夷占广州、屠杀民众,虐杀南汉国主,自立为王!”

  赵匡胤“大怒”,立刻命潘美出兵“平乱”。

  并义正词严宣告天下:

  “我大宋不是满清!绝不容蛮夷为祸中国!”

  刘鋹急了,我特么没死啊!

  急忙去找宋使:“我错了,我有钱!”

  “我有很多很多钱,求宋皇饶我一命!”

  使者微微一笑,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晚了。”

  “你不是知道自己错了,你是知道自己要杀了。”

  引用了一句天幕评论,使者又继续补刀。

  一刀脖子、一刀心脏。

  最后稳稳的将匕首,插在人中。

  “混蛋玩意儿,你去下面当官吧!”

  ~~~~~~

  南汉既平,只剩北汉。

  但在此之前,还得先安抚蜀地。

  赵匡胤怒斥群臣:“朕只令官员搬孟蜀国库,谁让他们搜刮百姓的?”

  总而言之,宋皇的政策没问题,都是下面的官员执行坏了。

  他杀了几名官员暂稳民心,这才将目光投向北方。

  打北汉,就不需要到处找理由了。

  其一:北汉冤枉郭威,我大宋继承大周法统,帮前朝报仇,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其二:刘崇称帝辽国后,遣使前往辽朝,自称“侄皇帝致书于叔天授皇帝”。

  刘崇去世,刘承钧继位后,又奉辽帝为父皇帝。

  你这性质,和石敬瑭也差不多了。

  但北汉夹在宋辽之间,如同一颗钉子。

  宋取之则可望燕云,辽取之则可南下攻宋。

  在没把握应对辽国反扑之前,赵匡胤宁可维持现状,让北汉继续当“缓冲带”。

  小国有小国的生存智慧。

  一边当儿皇帝,对辽国称臣,表忠心。

  一边又时不时骚扰宋国边疆,证明自己重要性。

  同时又威胁辽国,你要是想要刘家国土,我就投宋。

  所以,赵匡胤乐的保持现在的状态,积蓄国力。

  但你们不准再骚扰大宋边疆了!

  你特么再骚扰,信不信我和辽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波兰:? ? ?

  北汉答应了,只要你保证我不会被辽国吞并就行。

  辽国也不介意保持原样。

  只要你不投宋,一切都好说。

  辽国忙着理清国内思想,论证“大辽才是汉家正统”。

  第一:大辽军民都能看见天幕,说明天幕认可大辽为华夏。

  第二: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认证耶律氏为刘汉后裔,大汉酂侯萧何,也认证了拔里氏为萧氏一脉。

  刘邦:乃公和萧何什么时候认可了?

  大辽:您默认了!

  刘邦:乃公那是没抢到评论机会!

  大辽:那我不管,我们默认您默认了。

  天幕认可、祖宗认证,大辽不是汉家正统,难道你宋国是?

  周朝的宋国国君让你改国号、赵国国君让你改姓,你好意思说自己是正统吗?

  略略略,祖宗都不要你咯~~~

  ~~~

  宋辽两国陆军摩拳擦掌,整军备战。

  赵匡胤誓要一统天下,收回燕云。

  把局部统一王朝的“局部”二字去掉。

  去草原收拾蒙古人的祖先。

  为崖山海战的数十万军民、为沦为胡人奴隶的汉家儿郎报仇。

  蒙古人:你有没有可能找错人了?

  该收拾谁,你心里没点数吗?

  你难道不知道有句话叫‘“蒙古军户保大明,汉军世侯忠大元”?

  而大辽想的就比较简单了。

  一统天下,成为真正的中国。

  ~

  陆军磨刀霍霍,却不知道远在倭岛佛津(改名后,详见第383章)的宋辽海军,已经亲密无间、亲如一家了。

  两军都派人回出报信。

  我军已登陆倭岛。

  一路畅通无阻!

  一路畅通无阻!

  宋军在给赵匡胤信里,要粮食、要兵。

  又言明,已和辽军将领接触。

  并且了解到这群将领,上到将军,下到百夫长,全是不受宠的贵族子弟,被发配到这边探路。

  一旦路线稳定、收入巨大,他们就会被调走,辽国会替换人来摘桃子。

  所以,我军与其交好。

  即便不能让他们投宋,只要待之以诚,也能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帮助大宋。

  辽军将领在给耶律贤的信里也写明自己正在和宋军接触。

  这群人是杂牌中的杂牌,好听点是来探路,难听点就是来送死的。

  毕竟赵匡胤没有杀赵光义,让他出家。

  又发配到倭岛来探路,想做什么,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只要待之以诚,许以重利,待他们返回宋国。

  两国交战之时,在最重要的时候,只需他们倒戈相向、反戈一击。

  即便他们不愿意回宋国,要和我们一起返回大辽,也能让赵匡胤丢脸。

  最好的结果,就是赵光义投辽。

  最差的结果,也有数千宋军投辽。

  虽然他们没什么战斗力,但毕竟是宋军、宋人啊。

  他们投辽,可以打击宋国的士气。

  写好书信之后,宋辽两国将领还互相交换看了一眼,相视一笑,默契十足。

  随后一起载歌载舞,人手一个倭女,还有倭男殷勤伺候。

  有的甚至是夫妻同时伺候一个,堪称大宋限定版“夫の目の前で犯する”

  两军在倭岛的理念也很简单。

  不愿意归顺,就宰了祭祀后世华夏亡灵。

  愿意归顺,就根据能力、忠心程度,分个三六九等。

  狗嘛,主人随便扔块骨头,它们内部就自己打起来了。

  当然,太简单粗暴了也不好。

  还是要搞一下精神文明建设。

  于是,弘文和尚当上了“天子”,只不过是周天子。

  两军将赵光义塑造成了宗教领袖。

  赵光义姓赵。

  赵姓出自嬴姓。

  四舍五入,赵光义其实是始皇帝后裔。

  嬴姓可以追溯至上古,乃舜帝赐姓。

  嬴姓后裔在商朝时,还为商朝战死。

  而孔子是宋国人,宋国乃是殷商后裔。

  所以四舍五入,赵光义也是孔子亲戚的后裔。

  道家祖师老子,他的父亲老佐,是宋国公室后裔。

  大宋的国号为什么叫宋呢?就是因为知道了这层关系啊。

  如今赵光义入佛门,成了弘文和尚。

  所以他集“始皇之后、孔子之亲、老子之裔、佛门祖师”于一身。

  是儒释道三家集大成者!

  你们倭岛的儒、道、佛,不都是从我们中原学的吗?

  更别说,你们的祖宗徐福,不过是始皇帝最低等的臣子。

  所以,你们这些倭人就不管什么狗皇了,也别信你们那四不像的宗教。

  都信弘文和尚创立的宗教。

  至于这么扯淡的言论,倭人信不信……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刀都架脖子上了,只能当狗了。

  人家还帮你想好了当狗的理由。

  你这时候应该说什么?

  当然是说谢谢……额,不对,是汪汪。

  于是,一个集各大宗教之糟粕的新宗教,在倭岛诞生了。

  核心观点就一条,让倭人踏踏实实当狗。

  能力出众、特别忠心、传教广泛的倭人,可以特批汉家身份,允许观看天幕。

  能力和传教都好辨别,忠心如何辨别?

  当然是看他对自己人有多狠!

  计策越毒、杀人越多,就越能证明忠心。

  所以自古便有言:叛徒比敌人更可恨。

  至于倭人得了汉家身份,会不会乱汉家……

  呵,被驯服的狗,哪怕主人不给粮,它也不敢对主人吼叫。

  反而会自备干粮,哪怕是吃屎,也要保护主人。

  比如……算了,不比如了,懂得都懂。

  何况,是把狗当宠物养着,还是宰了吃狗肉下酒,全在主人一念之间。

  这个时代,最适合某些极端动保人士。

  你如果把宠物宠的比人还金贵。

  那别人不介意把你也当宠物一样,一刀宰了。

  ~

  宋皇、辽皇看到信之后,真不知道两国海军在倭岛沆瀣一气吗?

  当然知道,但没必要揭穿。

  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但他对边疆将领十分“信任”。

  虽然有钳制的手段,虽然暗中有监视,乃至信任的模样都是装出来的。

  但他知道,边疆稳,中原就能稳。

  何况那是千里之外的倭岛,打着为后世复仇的名义前去,不就是为了搞金银、捉奴隶吗?

  只要任务完成,爱怎么搞就怎么搞吧。

  他们难道还能在那自立为王?

  中原卡着粮草命脉,那帮人拿什么反?

  等天下一统,再收拾这群戏精也不迟。

  而且,信里还让朕派遣禁军前往倭岛。

  打那破地需要这么精锐的部队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需要!

  这是将领在给赵匡胤表忠心。

  官家,快派您最信任、最精锐的部队来监视我们吧。

  至于赵光义会不会投辽……

  呵呵,那混蛋玩意儿因为天幕出现,名声已经臭不可闻。

  要投了辽,他真就被钉在耻辱柱上了。

  所以,赵匡胤也没过多安排。

  只是吩咐人准备好粮食,从禁军中抽调了部分人手,运去倭岛。

  并带了个口谕:朝廷以每次运回的金银铜铁、奴隶数量,按比例运去粮食。

  ~~

  宋皇不惊,辽皇更不惊。

  此去之人,虽是贵族家中不受宠子弟。

  但不受宠只是相对来说,因为他们能力较差,所以家里不给太多资源。

  但他们不论是权势还是生活,都比一般大臣过得好。

  派他们去就是镀金,也告知了他们。

  只要在倭岛搞出功绩,回来就可以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安排官职。

  大辽被宋国打败的可能性,都比他们投宋的可能性大。

  因为他们文不成武不就,才被派去镀金。

  这群人即便投宋,宋皇能给他们什么好待遇?

  无非给个爵位当门面,实际的金银、权势,一点都没有。

  没事就拉出来,恶心一下大辽。

  大辽在,他们多少还有点用。

  大辽没了,他们能寿终正寝就不错了。

  所以辽皇一点都不担心,随便他们搞。

  并嘱咐他们,使用攻心计。

  和宋军和平相处,展现大辽气度。

  辽人、宋人,归根结底都是华夏人。

  宋辽之争,不过是兄弟阋墙。

  并不是异族与华夏之争。

  士兵们回去一传十、十传百,将来大辽入主中原的阻力就没那么大了。

  毕竟,辽人宋人,皆是华夏人。

  宋辽之争,不过是兄弟阋墙,何必打生打死?

  无非天子从赵官家,换成刘皇帝罢了。

  ~~~

  海的那边,宋辽海军勾肩搭背,载歌载舞。

  海的这边,两位帝王隔空对望,心照不宣。

  唯有倭岛,狗声鼎沸,佛号喧天。

  喜欢刷视频:震惊古人
  http://www.c8e.cc/20255/5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