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千古奇冤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黄河的水患,赵祯的抱恙,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突然驾崩,这些事连在一起发生让宋朝的这帮士大夫都想到了一个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当今圣上不但无子而且也没有确立未来的皇位接班人。

  黄河是在这年的四月再次决口,五月的时候中原地区又是暴雨成灾,京城开封更是时隔多年再次变成了东方威尼斯,百姓出门多靠划舟而行,有钱的人家和官员们更是纷纷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另寻栖身之所。这一切被崇尚天人合一之说的士大夫们认为是宋朝国本不稳的征象,本来赵祯如今就患有风疾,说不准哪天就乘风而去,他如果走了,这皇位谁来接替?换言之,朝堂上的衮衮诸公都认为只有确立赵祯的接班人才能让宋朝的国本稳固,要不然这天灾人祸不断降临的日子就将永无止境。

  诚然,赵祯早就有一个此时已经二十四岁的宗室养子赵宗实,可这个养子的储君身份甚至是皇子的身份一直没有被明确,中途甚至还因为赵祯生了儿子(后来不幸夭折)被遣送回了商王府。况且,赵祯一直没有断绝自己还能再生一个儿子出来的念头,倘若立赵宗实为储君之后再又出来一个皇子,那么赵宗实又将置于何地?再者,赵祯刚刚病大病初愈,如果在这个时候跟他提立储的事会不会触碰到他的逆鳞?这会不会让此时对自己的健康甚是敏感的赵祯觉得这些大臣是在咒他早点死?

  立储确实关系国本,可皇帝的心思和意志也是要考虑进去的,但皇帝可以换,国本却是必须要稳。有鉴于此,众大臣还是决定把这事给公开摆到台面上来说。

  事实上,早在几个月前文彦博和富弼就曾经给养病期间的赵祯建议正式立赵宗实为储君,而赵祯也同意在万急时刻可以把赵宗实的皇子身份加以明确,但这仍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所谓的万急时刻究竟指的是什么?是赵祯行将驾崩还是病情一直不稳?抑或是赵祯突然一命呜呼?这事于是乎就成了温吞水,而等到赵祯病情好转之后,文彦博和富弼也没再好给赵祯提立储的事,但事实上这二人连立储的诏书都拟好底稿了,就剩赵祯最后点头同意。

  想让赵祯立储的人可不止文彦博和富弼,知谏院范镇在这年五月向赵祯上疏直言请求立储。他明确指出,太祖皇帝在世时就确立了太宗陛下的皇位继承权,真宗皇帝在陛下未出生时也早就收养了一名宗室子弟养于宫中以备将来,他希望赵祯效仿太祖和宗真两位皇帝的做法,从而早日确立皇储的身份和地位,以安天下亿万黎民之心。

  文彦博看到这份奏疏不免大惊。为何?因为宰相大人怀疑有人这是在涉嫌跟他抢夺未来皇帝的拥立之功,于是文彦博让蔡挺以私人名义去打探范镇的口风,问他为何要这样做?范镇不知所云,他哪里想那么多,他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蔡挺又问他为何这事不和宰相等人商议,范镇的回答或许会让曾经的屠龙少年文彦博无地自容。他说:“镇自分必死,乃敢言,若谋之执政,或以为不可,岂得中辍乎?”

  如此说来,范镇可谓是抱着可能会被皇帝重处甚至是被杀头的风险向赵祯建议立储,可文彦博却以为他这是在跟自己抢功。两相对比之下,文彦博可以说是汗颜得无地自容。

  继范镇之后,殿中侍御史赵拚也上疏要求赵祯立储,但二人为了避嫌都没有说要立谁为储,只是希望赵祯能够从宗室子弟里选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备位大统。在这二人之后,历史上的一位超级名人也在此时加入了倡议立储的行动当中——司马光。

  司马光此时的职务是集贤校理,实际差遣则是远在山西太原担任并州通判。与范镇和赵拚一样,司马光的上疏内容与这二位并无多大出入,也是请求赵祯在宗室子弟里择优选人立为皇储以安天下人心。不同的是,司马光还单独给范镇写了一封书信,信中有言:此大事,不言则已,言一出岂可复反顾!愿公以死争之!”

  说来司马光同志也是很有意思,这世间竟有人会如此坦白且如此正大光明和正气使然地叫人去死谏,也不知道他本人当时是怎么想的,但以死相谏这等“好事”你司马光同志怎么不亲自来做呢?

  让人感觉有点辣眼睛的是,被司马光同志这么一鼓动,范镇竟然干劲儿更足了。他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几次上疏请求赵祯立储,而且还将近期各地的水灾频发归结于赵祯不肯采纳他的建议,他说老天爷就是因为宋朝还没有皇储所以才降下灾难来示警赵祯。

  既然言官系统的同志这么卖力,宰相自然也不能拖后腿,但文彦博和富弼在这件事情上的处境其实比较尴尬。他们不能像范镇等人那样整天在赵祯的耳边像苍蝇似的不停地念叨立储,但他们也不能让范镇等人在此事上面有所收敛,所谓宰相有时候其实就是夹在皇帝和朝臣中间的小媳妇。让皇帝同意立储当然是此时身为宰相的重要职责,可文彦博和富弼需要的是策略,而非直来直往,但难题恰好就在这里。

  按理说,面对群臣公开要求赵祯立储,身为宰相应该清楚地表明自己在此事上的立场和态度,但文彦博和富弼尽管心里比谁都急但就是不露声色,甚至于他们在此等关系到国本的要事上都没有跟两位枢密使王德用和狄青商量过,至于那些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就更是毫不知情。也就是说,在建议皇帝立储这件事情上,两府大臣内部就只是文彦博和富弼两人在一块玩,别的人根本不得与闻。

  枢密使王德用在得知此事后不禁是苦笑不已,他这才发现自己身为掌管军机的大宋枢密使在立储这等大事上竟然被人给完全无视了。同时,王德用也认为当下册立皇太子有些不合时宜,他“合掌加额”对身边人说道:“如果现在册立太子,那么将置陛下于何地?”

  王德用的意思就是他反对当下册立太子,尤其是赵祯刚刚大病初愈,臣子们集体呼吁他早立太子无疑就是对他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作为君王,赵祯在自尊心上面肯定受不了这些。王德用这话也不知怎么就被传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的耳朵里,欧阳修为此而大惊,他颇为有些不敬地说道:“王德用这个老衙官他懂个啥?”

  从这话里我们能够清晰且直观地感受到身为文官的欧阳修对武人出身的王德用明显有些不屑,而这也是宋朝文官身上的通病——总觉得学富五车的自己比那些只识刀兵棍棒的武将高人一等。有鉴于当下群臣要求赵祯册立皇储的这股形势,欧阳修也不在乎烧一次热锅,而且以他此时在宋朝整个文坛的地位和声望以及影响力,他既然决定要参与立储就得做到极致。

  请各位注意,正是欧阳修这次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北宋的一代名将狄青被罢免了枢密使之职并在一年后含恨郁郁而亡。

  狄青是怎么死的并不存在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到底是谁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没有人会否认欧阳修在这件事情上的始作俑者角色,但欧阳修的忠实拥趸们却对此另有说法,他们认为欧阳修的所为其实是为了保护狄青,若要怪罪的话只能怪狄青自己气量狭小,活脱脱地自己气死了自己。我们这里对这种言论暂且不做评论,也不下结论,我们就看事实。

  欧阳修这次上疏的内容篇幅很长,字数也很多,这里不做原文复述,简单总结一下:“陛下,下暴雨和发大水都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如今整个京城都被雨水浸泡,皇宫也成了水中孤岛,王公大臣为了避水竞相奔走另寻别处安身,这种现象可谓世所罕见。开封作为京城尚且四处可见浮尸出于水面,中原其他各处的惨象也就可想而知,另外再加上黄河的水患现在也是愈演愈烈,眼下我大宋境内所发生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身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再仔细查找一下我们目前有什么隐患需要根除。这两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我们自身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皇储,而我们最大的隐患就是枢密使狄青,他不但掌控军机要害而且深得军心,此外他还颇得民心。所以,还请陛下早日确立皇储人选,另外请将狄青罢免,让他到地方上去做一个知州以防他日生变。”

  我们现在就来说欧阳修这份奏疏里最富有争议的有关于狄青的内容。为了不让人说我在蓄意抹黑伟大的文学宗师,这里原文予以呈现:臣又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始初议者已为不可,今三四年间,外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臣前有封奏,其说甚详,具述青未是奇材,但于今世将帅中稍可称尔。虽其心不为恶,而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相信这些并不深奥和晦涩的内容基本上每个人都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在欧阳修的眼里和心目中,一生历经大小数十战且凭借军功由一个低级军官做到一路都部署的狄青不过尔尔,搅动岭南长达半年并让宋朝的一众文官和几员勇将都折戟沉沙的侬智高何等猖狂,但狄青一战就将其扫灭,可这样的一个人在欧阳修嘴里却是“未是其材”,也不过是“稍可称尔”。真的很想请问欧阳大宗师:作为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人,你有什么资格说狄青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不过尔尔?

  另外,狄青为军士所喜竟然是一种“不幸”,那么他为军士所恶岂不是就成了一件幸事?这是什么逻辑和鬼才思维?身为军事将领和统帅,深得军心的将领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大锅,更是可能会危害社稷安危,那意思就是说不得军心的将领反而会得到朝廷的奖赏继而招来富贵?反而会成为维护社稷的柱石?请恕我直言,狄青即使会招来大祸也是拜你欧阳修这种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的君子所赐。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倘若欧阳修与岳飞和秦桧同处一个时代,那么岳飞恐怕也是难逃欧阳修的口诛笔伐,欧阳修扣在狄青头上的这个“存在谋反可能”的罪名与秦桧施加给岳飞的“莫须有”之罪简直就是从一个娘胎里钻出来的。

  我承认上述所言完全是基于我个人的主观情绪。站在一个尽可能理智和客观的立场和角度上来讲,我其实能够理解欧阳修为何要这样做。没有子嗣的皇帝患病,皇储未立,而狄青不但得军心且熟知军情,更是在京城的百姓当中深得民望。在欧阳修等文官看来,狄青在这个敏感时期如此的风光无限分明就有种赵匡胤在世的即视感,倘若赵祯哪天突然驾崩,那么狄青会不会变成第二个赵匡胤呢?

  不管别人心里对眼下的局势怎么想怎么看,至少欧阳修这种人对此是深感不安。
  http://www.c8e.cc/21023/46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