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粗鄙之言
推荐阅读:
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
重生空间:首席神瞳商女
九龙归一诀
官途纵横,从镇委大院开始
仕途人生
镇国神帅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修二代的日常随笔
重生2004年重新开始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很快威廉·罗登就得到了他要的补给,同时他也接到了伦敦的新命令。伦敦的命令自然是让他找个软柿子捏,目的就是给美国政府施压。英国人觉得美国人不投降,不和谈的原因就是压力不够。
英国内阁关于美国的看法很一致,他们觉得没法速战速决,攻占整个美国就已经不可能。
所以现在英国需要的并不是扩大战果,而是保住胜利果实以减少损失,所以就需要将美国人逼回谈判桌上。
虽然威廉·罗登不想和人分享功劳,但为了确保胜利他还是请来海军一同进攻。
费城临海,并且有当时美国最大的河口港。如果让海军摧毁了费城的码头,那么必然能打击费城美军的士气。
此时大宗物资往往都囤积在港口附近的仓库,如果在袭击中英军能恰巧将其烧毁,那么整座城市的抵抗意志会瞬间瓦解。
英国皇家海军过去是不屑与英国陆军的合作,更遑论受对方指挥。
只不过近些年皇家海军的战绩实在不太行,而且在海军的将领看来在北美的战斗完全就是虐菜,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乎英军开始海陆两端齐头并进,誓要将费城拿下。
不过英国人忽略了一个问题,费城是此时美国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58万,仅次于纽约。
但和纽约不同的是费城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并且是《独立宣言》和《联邦条例》的签署地,第一届大陆议会便是在此地召开。
费城被视为美国的“诞生地”,非要说的话类似于法国的凡尔登。
而纽约作为经济中心和英国金融城来往密切,几乎聚集了整个美国的半数亲英派,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共识度极低,指望他们能在国破家未亡之际联手抗敌才不现实。
另外说一下,其实此时美国的动员能力非常强,再加上费城作为老区的民兵传统,杰克逊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凑出近5万大军,算上他带来的两万援军,总兵力已经接近八万人。
与其他地区的美国民兵不同,费城的民兵是以社区为单位,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并且经常训练,已经不能被简单地称之为持枪农夫了。
如果说纽约是美国亲英派最多的地方,那么费城就是美国反英派最多的地方。
反观威廉·罗登的陆军主力依然只有一万多人,算上从旁协助的海军也超不过两万人。
可以说从战争还未开始就注定了英军的失败,然而无论海陆,英军依然傲慢。
在陆地上以弱势兵力向着是己方八倍兵力的守军发起进攻的结果可想而知。
即便美军的个人战术素养要远低于英军,1比2点几的战损比都不足以挽救战局,威廉·罗登不得不在总攻开始后的两个小时选择停止进攻。
在海上皇家海军依然没有捞到半点好处,他们对费城港口的火力预估严重不足。
面对岸防炮强大的火力,英军舰队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快速突进。
这一次军事冒险非但没给他们带来辉煌的战绩,反而还撞上了美国人的老式水雷,结果导致舰队发生混乱,最终一艘巡洋舰和一艘护卫舰被击沉,数艘战舰重伤退出了战场。
很明显费城是一块硬骨头短时间内肯定无法攻克,于是乎威廉·罗登再次选择了撤退。
威廉·罗登的选择在他自己看来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费城这种抵抗顽强的大城市明显不符合软柿子的标准。
国会让他速胜,那就随便找个防御薄弱的小镇下手就好,正好还可以分散美国人的兵力,美国佬总不可能每个小镇里都能组织起上万规模的军队吧。
真那样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算了。
但在美国人眼中威廉·罗登是在逃跑,他们无疑又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即便伤亡人数是英军的一倍,但他们击退了围困费城的英军。
消息传回华盛顿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正因为接二连三地取胜所以主战派的人数正在增加。
人们也从愤怒、悲观转为了狂热,毕竟在此时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英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强国。
能战胜世界第一强国无疑证明了他们自身的优秀和强大,这对于流年不利的美国来说非常重要。
这一世的美国非常不顺,从1836年孤星共和国开始美国就很少取胜,并且经常遭到欧洲军队的降维打击。
之后的美墨战争中更是被奥地利帝国的加利福尼亚殖民地暴打,古巴战争更是没敢对奥地利帝国放一枪,就连美利坚的天命都暗淡了很多。
尤其是在富兰克林·皮尔斯发动第三次美墨战争之后,英国人一路势如破竹让美国国内出现了大量的投降派,他们是真觉得美国要完蛋了。
但这两场胜利大大提振了美国方面的士气,对于法国可能倒向英国一方更多的是愤怒,而并非恐惧,毕竟在美国人看来法国人应该是正义的伙伴才对。
至于敌人的数量是一个英国,还是再加上一个法国对他们的主观感受来说影响其实并不大。
在大多数美国人眼中英国就是最强的,而在了解实际情况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那么在乎输赢,因为无论哪方胜利,他们都有好处,都不会威胁到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地位。
大多数底层民众则是看政府宣传什么,舆论说什么。
当然也有一部分底层民众是出于本能的想要反抗侵略,南方的民众则是多了一条保卫他们的奴隶制传统。
富兰克林总统虽然抗战意志并不坚定,但现在美国背后最大的金主是野猫银行。
弗兰茨自然想宣传什么就能宣传什么,尤其是抗战这方面弗兰茨可是太过熟悉。
此时的美国人很容易就被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宣传手段所影响,再加上一些政客和有实力的乡绅的配合,美国人的怒火很容易就被点燃。
“我的朋友们!美利坚的选民们!拿起你们的步枪!拿起你们的斧头!站起来!
我们不要英国人的国王!我们不要他们的关税!我们不要他们的胡说八道!
那些入侵的英国鬼子会说‘噢!我们是绅士!我们要给你们带来文明...’。
放屁!他们是骗子!是小偷!是强盗!
我们绝不会上当!
加入我们!美国需要你!
我们会赢的!我们会大赢特赢!
我们会把每一个英国佬都赶回到他们的岛上去!
我们曾经做到过一次,现在和未来我们还能做到无数次!
上帝保佑美利坚!”
身在美国的情报人员没想到会接到如此粗鄙的发言稿,这与奥地利帝国风格完全不同,大概是想避嫌吧。
不过这也太过粗鄙...
其实米娅作为弗兰茨的书记官,她也不太清楚弗兰茨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东西,简直就是一个老农的发言。
“说服对方,最好用对方能听得懂且喜欢听的话。”
弗兰茨如是回答道。
这番话的效果非常好,最终被复印了上千万份,成为此时美国最畅销的纸质作品。
美国方面此时对于那些从奥地利回国留学归来的军事人才已经完全转变了态度。
如果说之前他们只想狐假虎威或者找人背锅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已经将这些人视为美利坚的救世主,就连戴维斯这位南方派的领袖也神气起来了。
毕竟之前美国本土的那些将领可是一败涂地,温菲尔德·斯科特的名声更是一落千丈。
既然好用,那就要拼命用。
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的几乎全换成了奥地利帝国的留学生,这样也有好处,那就是他们的配合更加密切,彼此也更熟悉。
而奥地利帝国的战争哲学和主流或者说和法国的进攻战术完全不同,奥地利帝国研究的更多的是防御作战,研究的就是用优势兵力进行全方位防御。
可以说是完美适配此时的北美战场,这些奥地利帝国的留学生在得到指挥权的第一时间就开始造墙、挖战壕,恨不得直接将英军给围起来。
其实从一开始弗兰茨根本就不觉得美国人会输,因为英国太小了,他们的行动更加小家子气。
想要打下美国这样规模的国家,仅靠几万,乃至十几万人简直就是个笑话。
英国不过是一个岛国,无论人力、物力都难以与占据北美大陆最精华部分的美国相比。
英国人的精打细算也害了他们,殊不知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抠抠搜搜的进攻只会让他们坐失良机...
英国人如果无法短时间内将美国逼降,那么结果必然是英国人被活活耗死。
这可不是过去,一场战争可以打上几十甚至上百年。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
那种稳定的战争环境已经不复存在,英国政府真想打几十年恐怕早就被他们的民众和社会精英们推翻了。
当然就算是英国人一开始就全力以赴,他们也很难取得最终胜利,毕竟奥地利帝国还未真正出手。
只要其他国家的损失大于收益,那么即便奥地利帝国的收益再小,获得的相对收益也是最大的。
英国就很挣扎了,北美战事的突然受阻,近东地区一塌糊涂,印度地区更是直接采取了放生的态度。
英国再想恢复到之前世界霸主的状态可就难了,但有一点让弗兰茨没想到,那就是英国人居然还没有退出近东,俄国人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实际行动。
弗兰茨看过奥地利军事观察员从前线发回的报告,他觉得历史上俄国人在克里米亚输的真不冤枉。
即便此时奥地利帝国解决了俄国的后勤问题,俄国人在战场上的表现依然很糟糕。
这并非是俄国士兵太过懦弱,恰恰相反他们十分勇敢,只不过死的毫无意义。
俄国人依然在沿用拿破仑时期的战术,不过这样也许有些侮辱拿破仑了,俄国人使用的是最原始的密集步兵纵队战术。
密集步兵纵队战术是俄国人在反法战争期间发现的一套极有效率的进攻战术。
这种战术可以有效集中力量打击敌军一点,同时密集纵队可以相对快速地通过战场上的死亡地带减少受击面积。
密集的纵队还能给士兵们提供勇气,最重要的是容易训练。相对于保持合理间距的线列,让士兵们肩并肩,前胸贴后背排成几列更加容易。
此外密集纵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骑兵的冲击,毕竟士兵们只要不直面骑兵也就没那么害怕了。
与游戏中不同骑兵冲散步兵队列往往不是通过直接的撞击或者砍杀,大多数队列都是在骑兵冲过来之前自行崩溃的。
即便是面对精锐,骑兵往往只需要砍倒几名士兵就能造成整个队列的大崩溃。
不过纵队的士兵是向前看的,而且间距小,密度大,比起单薄的线列自然更加坚韧。
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变化,武器的命中率和火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即便是在反法战争时期几发实心铁球直接命中纵队也会造成士气的大崩溃,更别说榴霰弹和高爆弹被大量应用的此时。
俄军的纵队就像活靶子一样,实心弹一炮就能打穿一大串俄军,榴霰弹和高爆弹更是一炸一大片。
一条路上俄军尸体流出的鲜血和内脏甚至会让后方的士兵脚打滑,即便如此那些俄国军官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进攻!进攻!”
进攻失败之后,那些军官往往会在聚餐上说起自己的士兵和之前的战斗,他们经常抱怨自己的士兵不够勇敢,火炮的威力不够大。
按照奥地利帝国军事观察员的说法,那些俄军军官都应该上军事法庭。
尤其是那些炮兵指挥官,他们自己都不了解火炮的性能,就会一个劲儿地催促让炮兵快速填装、快速射击。
不但如此,他们还很怕火炮遭受损失,所以将炮兵阵地设计得尽可能远离战场。
结果便是极低的命中,以及极低的杀伤效率。
可以看得出来奥地利的军事观察员们对俄军的指挥怨念很深。
其实这也很正常,奥地利帝国派出的军事观察员全都是经过重重考验的卷王,他们不但有着大量的理论知识,更有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经历。
而俄军的指挥系统里充斥着大量官僚和贵族子弟,很多俄军军官都是世袭得来的,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上战场,之前甚至连一本关于战争的科普读物都没读过。
如果仅仅是缺乏军事素养也就算了,这些贵族的自尊心往往让他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甚至让那些试图改变他们看法的低级军官去送死。
http://www.c8e.cc/25704/18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