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喊声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这种感官上的错位感,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

  起初只是视觉,紧接着,是听觉的全面沦陷。

  城市广播彻底停播的四十八小时里,一种前所未有的寂静笼罩了这座城市。

  并非单纯的安静,而是一种“被静音”的死寂。

  苏晚萤站在窗前,看到大雨倾盆而下,雨点砸在玻璃上、地面上,却发不出半点声响,世界像一出被按下了静音键的默剧。

  楼下的流浪猫惊恐地弓起背,张大嘴巴,喉咙里却挤不出丝毫威胁的嘶吼,它在回避的不是车辆,而是街角一个空无一人的阴影。

  风吹过梧桐,树叶狂舞,却再也没有了沙沙的交响。

  声音消失了。或者说,被某种力量从现实维度中抽走了。

  这比之前震耳欲聋的语言污染更加可怕。

  噪音至少证明了存在的痕迹,而绝对的沉默,则意味着存在本身正在被抹除。

  苏晚萤回到客厅,小舟正蜷缩在沙发上,脸色苍白,双眼紧闭。

  他的身体在微微颤抖,仿佛在忍受某种无形的酷刑。

  他体内的铭文不再向外辐射信息,而是像一个黑洞,疯狂地吸收着周围最后的声波残骸。

  苏晚萤快步走进沈默留下的那间临时书房,她几乎是凭着本能,从医疗箱里取出了一支老旧的听诊器。

  这是沈默过去用来辅助判断尸体内部气体流动的工具,此刻却成了她唯一的“耳朵”。

  她将冰冷的金属听头紧紧贴在公寓承重的墙壁上,戴上听筒。

  瞬间,如同将耳朵浸入了沸腾的油锅,密集到无法分辨的人声低语排山倒海般涌入她的鼓膜!

  成千上万的声音被压缩在一起,尖叫、哭泣、呢喃、诅咒……它们并未消失,而是被挤压进了物质的原子缝隙里,变成了无法在空气中传播的“静音态残响”。

  整座城市,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储存着无穷噪音的硬盘。

  她立刻冲到书桌前,翻开沈默那本厚重的《残响自治观察录》。

  在无数的图表和案例分析中,她的目光被一页边缘用铅笔写下的潦草备注死死钉住。

  字迹是沈默的,急促而有力:“声波频率并非关键,信息密度才是。当声波频率低于人类感知下限(次声波),或被压缩至超高密度时,其携带的信息可能摆脱‘空气’介质,直接与空间记忆发生‘回涌’反应。警惕:绝对的安静,可能意味着最高分贝的呐喊。”

  空间记忆回涌……

  苏晚萤的心脏狂跳起来。

  如果声音被储存在了物质里,那么,什么地方储存的“记忆”最多、最久远?

  图书馆!

  “小舟,我们走!”她果断地做出决定,拉起虚弱的小舟,带他前往市立图书馆。

  市立图书馆的地下古籍书库是全城唯一仍能记录到微弱环境噪音的地方。

  这些尘封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书籍,因长期吸收无数读者阅读时的专注、感悟、悲喜等情绪波动,书页的纤维本身具备了一种微弱的“抗噪隔离”特性,像一块块吸音海绵,为声音留下了最后的避难所。

  在管理员惊异的目光中,苏晚萤直接走向了民国文献区。

  她没有目标,只是凭借着自己指尖那已经变成漆黑的、对“残响”异常敏锐的触觉,在一排排书架间缓缓滑过。

  当她的指尖触碰到一本蓝色硬壳封面的《民国江城志怪集》时,一种冰冷的、仿佛来自古井深处的共鸣感瞬间传遍全身。

  她抽出那本书,书页已经泛黄发脆。

  翻到扉页,她敏锐地察觉到纸张的厚度不对。

  用指甲小心翼翼地沿着边缘一挑,一个隐藏的夹层被揭开,一张泛黄的老旧照片滑落出来。

  照片上,是一群穿着长衫、面容严肃的研究者,他们站在一口被石栏围住的古井旁,神情混杂着兴奋与恐惧。

  照片下方,一行隽秀的毛笔小字写着标题:“一九二三年,癸亥,残响初录实验组于哑泉井畔。”

  苏晚萤的呼吸骤然停止。

  她的目光扫过照片上的每一个人,最后,定格在后排一个最不起眼的年轻人脸上。

  那张脸,清秀、苍白,眼神里带着一丝与周遭格格不入的茫然与宿命感,竟与身边的小舟有着惊人的九成相似!

  她颤抖着将照片翻过来,背后是对应的人员身份标注。

  那个年轻人的名字赫然在列:“记录员·周舟。”

  周舟……小舟……

  一个荒诞而恐怖的念头击中了苏晚萤。

  小舟的名字、他“承声体”的特殊体质、他体内周期性激活的铭文……这一切,难道不是偶然,而是一个跨越了近百年的、早已被设定好的轮回环节?

  他不是第一个,也可能不是最后一个。

  当晚,她独自一人返回了幸福里12栋。

  这座曾爆发过惨烈冲突的居民楼,此刻安静得如同坟墓。

  她凭借记忆,摸黑上了三楼,走进了那间属于张婉清的302室。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杂了尘埃与蜂蜡的甜腻气味。

  她径直走向卧室,推开衣柜。

  在衣柜最深处的隔板上,她用那截断裂的紫檀木尺轻轻敲击,一块木板发出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空洞的回响。

  她用力撬开木板,里面并非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塞满了防潮棉絮的铁盒。

  打开铁盒,一台古旧的手动录音圆筒机静静地躺在其中,黄铜制的喇叭布满铜绿,但那根蜡质的滚筒,竟还奇迹般地保持着完好。

  她将机器取出,按照机身上的图示,缓缓摇动机身侧面的手柄。

  齿轮发出轻微的“咔哒”声,滚筒开始匀速转动,唱针落下。

  喇叭里没有传出人声,只有一阵频率极低的嗡鸣,仿佛来自地心深处。

  这声音甚至不能被称之为声音,而是一种能让胸腔都为之共振的次声波。

  苏晚萤闭上眼,将全部精神集中于听觉,将耳朵紧紧贴近黄铜喇叭的边缘。

  在那几乎要将人撕裂的低频嗡鸣的间隙中,她终于捕捉到了一句被时间腐蚀得断断续续的话语,那是一个充满了绝望的男声:

  “……不是我们……想说……是井……井醒了……它饿了……”

  井!哑泉!

  苏晚萤猛然想起,在江城本地的都市传说里,幸福里这片老城区的地基之下,就有一口从未干涸、却被历代官方严令禁止挖掘的古井——“哑泉”!

  她几乎是冲回自己的公寓,将那张巨大的城市地质勘探图铺在地上。

  她拿起红色的记号笔,将沈默记录过的、所有残响高发区的地点一一标注出来。

  张婉清的幸福里12栋、语言污染的广播大楼、废弃的北区教学楼……当最后一个点落下,一个清晰的图案浮现在她眼前。

  所有的案发地点,无一例外地呈完美的放射状,围绕着地图上一个被标注为“地质异常点”的中心散开。

  那个中心点,正是传说中“哑泉”的位置。

  它们就像一圈圈由声波激起的涟漪。

  一个颠覆性的真相在她脑中轰然炸开。

  她错了,沈默也错了。

  他们一直以为,“残响”是死者强烈的执念自发形成的超自然现象。

  可现在看来,根本不是!

  所谓的“残响”,或许根本就不是亡者执念的产物,而是某种沉睡于地底“哑泉”中的古老存在,通过吸收和放大特定人类的极端情绪来进行自我“喂养”。

  而语言、文字、声音,就是它编织这个巨大认知牢笼的丝线。

  守门人、承声体、终审监阅……这些看似在维持系统秩序的角色,不过是它精心培育出来,为它筛选和传递“食物”的传声虫!

  她回到公寓的客厅,那支她在焚化炉里找到的、用来与沈默沟通的灰蓝色蜡烛,还剩下最后一小截。

  她将那台圆筒录音机小心地放在当初放置石板的位置,然后,点燃了那截蜡烛。

  幽蓝的火焰静静摇曳,将她的影子投射在墙上,扭曲拉长。

  她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对着那跳动的烛火,也对着这个被静音的世界,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声音,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我知道你们听得见。如果‘井’是源头,那就让我下去问它——”

  “到底是谁,先开口的?”

  话音落下的瞬间,烛火骤然熄灭。

  同一时刻,整座城市所有静止的物体——桌椅、路灯、雕塑、建筑——都发生了极其轻微却又无比齐整的震颤,仿佛亿万个被压抑的声音在同一瞬间屏住了呼吸,等待着一个回答。

  沙发上,一直紧闭双眼的小舟猛然抬头,他漆黑的瞳孔中,竟浮现出了一圈圈深井般的漩涡纹路,仿佛有什么东西,正要从那双眼睛里爬出来。

  苏晚萤知道,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

  这一次,轮到她走进那个没有回音的世界了。

  她的目光落在桌上那台古旧的圆筒录音机上,这是目前唯一的、记录着“源头”声音的物证。

  在进入那个世界之前,她必须确保这唯一的线索,不会被任何存在,以任何形式抹去。
  http://www.c8e.cc/26352/2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