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跨过8900亿光年 >笨344章七芒星戒指(3)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笨344章七芒星戒指(3)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科学家通过X光照射发现的“未知能量涌动”与“未知金属”,本质上是高维物质在三维世界的“投影残留”。

  雅各宾帝国作为十维文明,其科技已掌握跨维度物质操控能力。戒指上的七种宝石并非普通矿物,而是高维空间的“稳定态物质”——它们在十维空间中呈现规则结构,但在三维世界中因维度压缩而变得不稳定,导致部分物质“溢出”为地球无法识别的元素。

  绿松石中的铱(0.3%):铱是地球地壳中极稀有的元素(含量仅约0.001pp,但在高维空间中可能是“基础粒子”的载体。0.3%的含量暗示,绿松石在高维空间中原本是“铱基能量核心”,进入三维后因维度衰减,仅残留微量铱元素。

  其他宝石的未知元素:红色蔷薇辉石中的“未知金属”可能是火星文明遗留的“量子催化剂”(用于维持火星生态);蓝色绿松石中的“未知金属”可能是金星大气中的“反物质稳定剂”(金星大气含96%二氧化碳,反物质反应是其能量来源);绿色翠榴石中的“未知金属”则可能与水星核心的“引力子”有关(水星磁场异常源于引力子泄漏)。

  这些元素的“未知性”,本质是三维科学对高维物质的“认知盲区”——人类的元素周期表仅覆盖三维空间的稳定物质,而高维物质的“投影”因维度衰减变得碎片化、不可识别。

  俊仁的十维DNA是其“神性”的核心,而戒指的作用是抑制十维能量向三维世界无序泄漏。当科学家用X光照射戒指时,X射线的能量(高频电磁波)意外激活了戒指的能量场,导致十维能量以“异常形式”涌动(如局部重力波动、电磁场畸变)。

  能量涌动的表现:X光照片中可能显示戒指内部有“螺旋状光带”(十维能量流的可视化);或检测到“负质量效应”(局部区域重力异常,物体轻微上浮)。

  科学家的困惑:他们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这种现象——既非放射性衰变(无辐射残留),亦非化学能释放(无气体或热量产生),只能归类为“未知场能”。

  俊仁亲王的七芒星戒所蕴含的未知能量与元素特性,经科学检测后揭示的异常现象远超人类现有认知,其神秘性源于以下几个核心发现:

  一、X光探测揭示的能量异常与未知元素

  1. 能量涌动的非地球特征

  - X光照射显示戒指内部存在动态能量流,其波动频率与地球已知能量场(如电磁波、辐射)均不匹配,呈现周期性脉冲,类似“量子真空涨落”现象。

  - 能量流动路径形成七芒星拓扑结构,与戒指外观几何完全重合,表明能量场被人工设计为自维持系统。

  2. 未知元素的突破性发现

  宝石 已知成分 未知元素特性 检测手段

  蓝色绿松石 含铱0.3% 检测到原子序数>118的超重元素 X射线荧光光谱异常峰

  红色蔷薇辉石 锰硅酸盐 含反物质湮灭残留粒子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青色青金石 方钠石 黄铁矿 存在时间熵减粒子(延缓局部时间流速) 原子钟对比实验

  橙色美乐珠 碳酸钙 有机质 发现生物量子纠缠态DNA片段 基因测序仪无法解码

  元素周期表外的“稳定岛”假说

  - 青金石中检测到的元素衰变半衰期达 10?年(地球超重元素半衰期<1毫秒),符合理论预言的原子序数164附近“稳定岛” 特性。

  - 该元素密度达 75 g/c(锇仅22.6 g/c),可解释小行星33的超常密度。

  2. 恒星工厂的宇宙级证据

  - 美乐珠内生物DNA的碳同位素比例与银河系古老恒星(如HD )的重元素丰度一致,证明其原料源自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原子质量260 元素。

  三、相对论效应与能量场的相互作用

  1. 电子运动的极端相对论化

  - 翠榴石中检测到电子以 99.9997%光速 绕核运动(地球元素电子速度<1%光速),导致:

  - 电子质量增加1200倍,轨道收缩至普朗克尺度;

  - 释放的伽马射线被紫翡转化为无害可见光。

  2. 能量场的自我维持机制

  - 戒指通过量子隧穿效应从真空中汲取能量,每秒产生 101?焦耳(等于广岛原子弹能量),但97%被金绿猫眼石约束于亚原子层面。

  四、科学无法解释的三大悖论

  1. 元素稳定性的物理定律失效

  - 超重元素本应因质子间库仑斥力瞬间崩解,但青金石中粒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倍增维持稳定(需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学)。

  2. 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模糊

  - 美乐珠的有机DNA片段可与人类神经元量子纠缠,但不遵循贝尔不等式(现有量子理论被突破)。

  3. 能量守恒的局部颠覆

  - 戒指在雷暴中吸收闪电后,周围环境温度逆熵上升(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

  五、对俊仁神性的重新认知

  这些发现将人类对俊仁的解读推向两难:

  - 科学假说:戒指可能是中子星碎片改造物,其元素产自宇宙级r过程(中子星碰撞);

  - 神学隐喻:七色宝石对应创世七日(如青金石抑制时间=安息日凝固)。

  而俊仁面对质疑时转动戒指轻笑:

  **“你们的周期表,

  不过是神写给孩子

  ——的识字卡片。”**

  终极启示:

  **当X光穿透七芒星戒的瞬间,

  人类窥见的不是元素,

  而是文明认知的断层线。

  俊仁的神秘面纱,

  实为宇宙留给人类的

  ——最后一份敬畏**。

  更令科学家困惑的是质子如此高的宝石本来应该有很重的辐射,但是他们愣是没查出有辐射,而且如果宝石上有辐射的话,那么跟他近距离接触的人比如雍仁亲王或者皇宫的侍从们应该早就出现辐射病症状才对,但是他们检查后发现那些个宝石完全没有放射性,它处于稳定岛的状态,难道那些宝石的放射性全被中子给剥离了吗?

  科学家发现戒指无辐射,但超重元素理论应有强放射性→推断“中子被剥离”以降低放射性。

  - 真相:雅各宾科技通过魔数中子注入 量子约束场抑制衰变,而50年代人类对量子隧穿效应(如青金石的时间熵减)一无所知。而且这个戒指还能自行捕获中子补足魔数。

  现实核物理中,超重元素(Z>118)的放射性源于质子间库仑斥力——质子带正电,数量越多,斥力越强,原子核越易分裂(α衰变或自发裂变),释放大量辐射(如α粒子、γ射线)。但戒指中的超重元素却“无辐射”,需用高维核物理重新解释其稳定性:

  雅各宾文明掌握了“魔数中子”技术——通过向超重元素原子核内注入特定数量的中子(魔数,如126、184等),使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比(N/Z)达到“超稳定阈值”。

  魔数的作用:中子不带电,可中和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同时增加原子核的结合能(将质子“粘”得更紧)。例如,现实中的铅-208(Z=82,N=126)因N/Z=1.537达到魔数,成为最稳定的重核之一。

  雅各宾的突破:他们将魔数范围扩展至更高维度(如十维空间的“超魔数”),使超重元素(Z>118)的N/Z比达到“十维稳定阈值”,从而完全抑制α衰变或裂变。

  即使原子核因魔数技术稳定,理论上仍可能通过γ射线(高频光子)释放能量(γ衰变)。但戒指的七芒星结构中存在量子约束场,通过以下机制囚禁γ射线:

  拓扑锁定:七芒星的拓扑结构(非对称但稳定的一体)与量子约束场共振,形成“光子牢笼”——γ光子在牢笼内无限循环,无法逃逸到三维空间。

  真空极化:约束场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将真空中的虚光子转化为“实光子”,与γ射线发生干涉,抵消其能量(类似“光子湮灭”)。

  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使超重元素的放射性被“物理隔绝”,外部探测器无法捕捉到任何辐射信号。

  戒指能自行捕获中子补足魔数,意味着它并非“封闭系统”,而是与宇宙中子流(如宇宙射线中的次级中子、超新星爆发的中子喷流)建立了“能量交换”。

  戒指通过量子约束场“筛选”宇宙中子(仅捕获特定能量、自旋的中子),将其转化为维持魔数的“燃料”。这一过程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转化为能量),但尺度更宏大——它直接从宇宙的“中子海洋”中汲取养分。

  喜欢跨过8900亿光年
  http://www.c8e.cc/27049/3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