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大明的船!
推荐阅读:
花豹突击队
战场合同工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军工科技
医毒狂妃路子野
1627崛起南海
我娘子天下第一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夜莺岛,春帆楼。朱祁镇身着一身便服,站在一座观景台上,目光远眺着大海。
海面上,十余艘悬舰船正在训练,舰船上的士兵们动作整齐划一,火炮演练的轰鸣声不时传来,在海面上回荡。
“陛下,京城传来消息,郕王殿下已同意开放泉州等十处沿海港口为通商口岸,还允许罗马、琉球、虾夷国使团每年一贡!”
“此次贸易,我方粗略统计,收入总计足有50余万两!”
“其中,一百根巨木,郕王给出的价格,是每根一千两!”
袁彬捏着几张信鸽传回来的奏报,来到朱祁镇面前。
“呵,一千两,祁钰还真是小家子气。”
朱祁镇笑道。
“不过毕竟不是金丝楠,一千两也不错了。”
朱祁镇微微摇头。要知道,此时巨木成本巨大。
而且,有价无市。
永乐四年,兵部侍郎师逵,一次采木便征发10余万人,堪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少人忍不住,纷纷造反。
嘉靖二十六年,为加紧修复被火焚毁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嘉靖命令严嵩亲戚兼同党,工部右侍郎刘伯跃,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四川、湖广、贵州采办大木。
仅湖广就耗费白银339万两,总计耗银800万两以上。
费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容易死人。
虽然“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略显夸张,可一根巨木,从四川、贵州的大山运到京师,死上那么几个十几个人,再正常不过。
“陛下,咱们安插在京城的人传来的密信,上面详细写了朝堂上的争论,还有郕王最终的决定。”
“内阁和户部大臣们都极力劝说,再加上此次朝贡贸易的货物确实受欢迎,郕王便同意开关了……”
朱祁镇看罢,颔首,“不错,郕王不算糊涂。”
“而且这小子对火器很感兴趣。倒是比某些蠢货强多了……”
“行,毕竟是好事。”
“这样一来,以后可以正大光明去做生意了。”
“用我们的舰船,把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运往海外!”
“袁彬,传朕口谕。”
朱祁镇转身,语气沉稳,“让挑选得力人手,组成商队,去东南采买货物。”
“苏州的云锦、杭州的杭绸、景德镇的青花、安溪的铁观音,每样都要最好的品相,量能多采就多采。这事让舟山的人弄。”
“至于福建广东,距离不远,可直接操作。”
“记得,再找几个靠得住的本地商人合作,他们熟悉货源,能省不少事。”
其实,朱祁镇还有一重意思,在内地找代理商,省事是一方面,让这些商人多赚点,多少也有助于大明经济发展。
毕竟,大明是自己的。
袁彬躬身应下,刚要退下,朱祁镇又补充道:“待到规模稍起,丝绸、瓷器要多些波斯乃至西洋受欢迎的图案。切记切记。”
数日之后,一位年轻的船长陈武,带着数艘千吨盖伦船,出现在泉州港。
如今的泉州港已是一片繁忙。
陈武穿着深蓝色的海防商号管事服,站在码头边,与前来接洽的绸缎商沈万霖、瓷商吴景明、海商林振南等人一一握手。
得知他们要去西洋做生意,许多在泉州做生意的大商人纷纷闻讯赶来。
沈万霖是苏州沈家的少东家,沈家做了三代丝绸生意,手里握着苏州最好的织机和绣娘。
他打开随身的锦盒,里面铺着一匹淡粉色的软烟罗,薄如蝉翼,对着光能看到上面细密的缠枝花纹。
“陈掌柜放心,这软烟罗我给您留了两百匹,每匹都是绣娘用三个月才织成的,在苏州批发价一两五钱一匹,我按一两五给您。到了西洋,保准能卖十两以上。”
陈武伸手摸了摸,指尖触到丝绸的柔滑,满意点头:
“沈老板果然是行家。这批货我全要了,另外再要三百匹云锦缎,要大红、大紫、明黄的,天竺的土王就爱这鲜亮颜色。”
不远处,吴景明正指挥着伙计往船上搬瓷器。
他带来的青花瓷都是景德镇 “景窑” 的珍品,青花发色浓艳,缠枝莲纹流畅,最大的梅瓶有三尺高,瓶身上绘着各种花卉、纹路。
“陈管事,您看这梅瓶,在景德镇窑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瓷胎薄得能透光。”
“在泉州,一两银子能买五个中等碗,到了波斯,这样的青花碗一个能换一颗蓝宝石!”
吴景明抱起一个青花碗,轻轻敲击,声音清脆如磬。
泉州海商林振南则熟门熟路地领着陈武看茶叶:
“这是安溪明前铁观音,我派伙计凌晨去山上采的,一斤能泡五十壶茶,在泉州一两银子一斤。”
“到了奥斯曼,那些贵族喝茶讲究,一两少说能卖五两!”
他说着,侍从便奉上一杯泡好的铁观音,茶汤金黄透亮,香气飘满码头,引得路过的船员都忍不住回头。
“呵呵,不用这么好的茶,西洋人不识货。”
“各种普通的红茶、白茶、绿茶,以及茶砖,多多益善!”
“对了,瓷器也是,各种青瓷白瓷,多多益善,多多益善!”
……
锡兰岛西部,科伦坡(科提)港。
这是锡兰国的首都,也是其商业中心。
在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这里被称为称之为高朗步。
如今,锡兰国春秋正盛,两年前,科提王国完成锡兰岛统一,这个仅有6万平方公里,还不如一个库页岛大的小岛,正迎来了自己的繁荣阶段。
十几只巨大的盖伦船,劈波斩浪,不期而至。
科伦坡港的清晨本是惯常的平静。
渔民蹲在礁石上补着渔网,椰壳小贩推着车沿街叫卖,香料铺的伙计正将晒干的肉桂摆上摊。直到了望塔上的哨兵突然直起身。
嘶哑着嗓子喊出:
“大船!是大明的船!”
“大明人来了,大明人来了!”
整座港口瞬间被点燃了!
渔民扔下手中的渔网,赤着脚往海边跑。
小贩顾不上收摊,推着车就往码头挤。
连巷子里的老妇,都拄着拐杖挪到海边,试图用那浑浊的眼睛盯着海平面。
果然,大明的宝船再次来临。
最先露出的是盖伦舰那高高的桅杆,黑沉沉的帆柱刺破晨雾。
接着是那壮硕的船身,那桅杆上的“明”字旗帜,那在海风中呼啸的“日月”。
那熟悉的情景,让不少老人红了眼眶,嘴里念叨着 “几十年了,终于又见到大明的船”。
http://www.c8e.cc/27932/2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