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穿越古代灾荒求生记 >第551章 工兴百业·农丰万田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51章 工兴百业·农丰万田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火星四溅,金属切削声不绝于耳,一根根原本粗糙的熟铁棒,在镗床的加工下,逐渐变成了光滑均匀的炮管内膛。负责操作镗床的工匠们,穿着统一的灰色工装,脸上带着护目镜,专注地盯着加工过程,不时调整着机器的参数。相比之前纯手工时代,这种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效率提升了何止百倍。

  李巧儿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手里拿着炭笔和牛皮本子,穿梭在机器之间,记录着各种数据:“锅炉温度一千三百五十度,压力八点五个大气压,运转时间一个时辰,消耗焦炭三百斤,镗削炮管十根,合格率百分之百。”她的眼神专注而明亮,完全沉浸在这机械的伟力之中,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却顾不上擦拭。

  旁边,几个从格致学堂选拔出来的年轻学徒,正围着老工匠学习操作和维护机器。其中一个名叫王小六的学徒,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一边看一边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齿轮咬合间隙三毫米,皮带张力适中,每半个时辰检查一次润滑油……”

  “李总监,按照现在的速度,我们一个月就能镗出过去一年才能造出的合格炮管!”负责生产的匠头孙铁柱兴奋地汇报,他脸上黝黑,双手布满了老茧,是黑石城最资深的炮匠之一。

  李巧儿点点头,拿起一根刚加工好的炮管,对着阳光仔细查看,内膛光滑如镜,没有丝毫毛刺和偏差。她叮嘱道:“数量要保证,质量更不能放松。每一根炮管出厂前,必须经过三次压力测试——第一次注水加压,测试密封性;第二次装填火药,空包弹试射,测试弹道稳定性;第三次实弹射击,测试射程和精度。确保万无一失,不能让将士们拿着有隐患的武器上战场。城主说过,我们的武器是将士们生命的保障,容不得半点马虎。”

  “是!李总监放心!”孙铁柱肃然应道,他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另一个区域,火药坊总领孙老炮正带着徒弟们试射新一批的击发火帽。相比最初的不稳定,现在的火帽采用了更合理的结构——铜制外壳加厚,顶部的凹槽加深,里面的雷汞纯度更高,还加入了少量硫磺和硝石,提高了点火效率,哑火率已降至百分之一以下。

  孙老炮手里拿着一把改装后的燧发枪,将火帽套在击锤上,装填好火药和铅弹,对准五十步外的靶子,扣动扳机。“啪!”一声清脆的响声,火帽瞬间爆炸,点燃了枪膛内的火药,铅弹呼啸而出,精准地命中了靶心。

  “好!又中了!”旁边的徒弟们欢呼起来。

  孙老炮嘿嘿一笑,脸上满是自豪,他拿起一个火帽,对徒弟们说:“这玩意儿看着小,学问可不小。雷汞的配比要精准,多一分就容易自爆,少一分就点不着;铜壳的厚度也要刚好,太薄容易炸碎,太厚又影响击发。你们都要好好学,这可是咱们黑石军的制胜法宝。”

  他话锋一转,从旁边的箱子里拿出一个纸质的圆筒,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你们看这个,这是我琢磨出来的纸壳弹。把定量的火药和铅弹包在纸筒里,使用时士兵只需用牙咬开纸筒,将火药倒入枪膛,再塞入弹头即可,大大简化了装填步骤。以前装一发子弹要三秒钟,现在一秒钟就能搞定,射速能提升两倍还多!”

  一个年轻徒弟接过纸壳弹,仔细看了看,兴奋地说:“师父,这玩意儿要是成了,咱们的黑石军,真就天下无敌了!以后打仗,咱们的枪打得又快又准,鞑子和南明的兵根本反应不过来!”

  孙老炮拍了拍徒弟的肩膀:“跟着城主,啥奇迹造不出来?好好干,以后有你们建功立业的时候!不过现在还得再琢磨琢磨,这纸壳要防水,不然下雨天就用不了了,还得让它能在枪膛里燃烧干净,不能留下残渣。”

  技术的革新不仅体现在军工上,也开始向民生领域延伸。在凌风的提示下,工匠们改进了传统的水力纺纱机和织布机,将蒸汽机的动力引入其中,效率提升数倍。黑石城投资兴办的第一个大型纺织工坊已经在城西落成,占地百亩,里面安装了二十台蒸汽纺纱机和十台蒸汽织布机。工坊里招募了大量流民和军属,大多是妇女和年轻人,他们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能熟练操作机器。

  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日手工的嘈杂,一匹匹质地均匀的棉布、麻布被生产出来,颜色鲜艳,手感柔软。这些布匹不仅满足了军需,制作成军装发放给士兵,还以低廉的价格投入市场,比传统手工织布便宜三成,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穿衣问题。工坊门口,每天都有大量的商贩前来进货,将黑石城的布匹运往山东、湖广各地,甚至通过运河销往江南。

  农业方面,凌风大力推广从系统兑换的高产作物种子,如红薯、玉米、土豆等,并组织农技人员下乡指导耕作技术。这些作物耐旱、耐贫瘠,产量极高,红薯亩产可达三千斤以上,是传统水稻、小麦的三倍多。虽然不少老农起初持怀疑态度,觉得“这玩意儿看着怪,肯定不好吃”,但在官府承诺保底收购——红薯一斤换两斤谷子,玉米一斤换一斤半谷子——和亲眼看到试种田的惊人产量后,推广工作进展顺利。

  这一日,凌风在刘文泰、王民政尚书等人的陪同下,巡视黑石城外的屯田区。正值春末夏初,田野里绿油油一片,新栽种的红薯苗长势喜人,翠绿的藤蔓沿着垄沟蔓延;玉米也已抽出了高高的秸秆,长出了嫩绿的叶片;土豆的植株郁郁葱葱,铺满了整片土地。许多农民正在田间辛勤劳作,有的在浇水,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施肥,看到凌风一行人,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恭敬地行礼,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城主,您看,这红薯苗长得多壮实!”一个名叫陈老农的老汉,手里拿着锄头,快步走到凌风面前,激动地说,“老汉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肯长的庄稼!您去年让我们试种的半亩红薯,收了一千五百多斤,足够我们全家吃半年的!今年我把家里的三亩地都种上了,要是还能有去年的收成,今年冬天就不愁没粮吃了!”
  http://www.c8e.cc/36584/7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