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课本锁不住的风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高考结束的钟声,成了引爆舆论场的发令枪。

  那道名为《被抹去的名字还能不能回来》的作文题,如同一颗投入深海的炸弹,瞬间掀起了滔天巨浪。

  社交媒体被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记忆狂潮所席卷,无数尘封的故事碎片被从记忆的阁楼里翻找出来,带着岁月的霉味和不甘的叹息,暴露在亿万人的目光之下。

  “我爸爸说,我爷爷的名字其实不叫这个,当年为了进城,借了邻居的身份,一用就是一辈子。”

  “我的太姥姥,在家族大合照里永远是最后一排一个模糊的影子,没人记得她的全名,只知道她来自一个早已消失的村庄。”

  “黑户,这个词我只在父母的争吵里听过,他们说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恐惧。”

  一行行稚嫩却又沉重的文字,配着泛黄的老照片和户口本的扫描件,在网络上病毒般扩散。

  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而是一场波及全国的全民听证会,每一个家庭都在被迫或主动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根源。

  风暴中心,苏霓指尖轻点,翻阅着最新汇集的舆情报告。

  屏幕上,一张标红的内部通讯截图格外醒目——多地高考评卷组,正史无前例地在阅卷首日召开紧急会议。

  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评判这些“跑题”却又情感真挚、揭露“敏感题材”的作文。

  赞同者与反对者几乎要在线上会议室里打起来,有人痛斥这是在鼓励学生对抗历史,有人则认为这恰恰是教育的本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看着那些焦虑不安的措辞,苏霓唇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弧度。

  她低声自语,像是在对空气中的某个人说:“他们还是忘了,风,从来都不是从一个地方吹起来的,它是从无数个被堵死的缝隙里,一起挤出来的。”

  与此同时,在数据的海洋里,许文澜的十指在键盘上翻飞,快得几乎要擦出火星。

  她刚刚调取了近五年全国高考作文的高频词数据库,一条惊人的曲线在屏幕上陡然拉升。

  “身份”、“记录”、“证明”、“寻回”、“遗忘”……这些词汇的出现频率,尤其是在南方几个曾经经历过大规模人口迁移与身份变更的省份,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

  但这还不是最让她心惊的。

  当她将自己构建的预测模型,与今年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进行回溯推演时,一个让她呼吸都为之一滞的结果出现了。

  关键词的分布网络,其核心节点的拓扑结构,竟然与她们团队秘密编写的“民间课标”中,那篇名为《我们还能相信户口本吗?

  》的补充读物的核心概念,重合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二点七。

  她猛地转过头,看向苏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苏霓……我们成功了。不是我们碰巧预测中了考题,是我们……是我们用过去几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公共讨论的底色,让这个问题,成了一个绕不开的日常。”

  风不止在虚拟世界里呼啸,它同样吹拂着现实的土地。

  赵小芸乘坐的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将她带到了西南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县城。

  她要采访的,是这次舆论漩涡中,第一个被内部老师泄露出来的满分作文考生。

  在一间朴素的农家小院里,那个名叫周晚晚的女孩,远比视频里看起来更加瘦弱和平静。

  她没有丝毫的激动,只是在镜头前,用一种近乎平铺直叙的语调,讲述着她作文里写下的故事。

  “我写的是我奶奶。她今年七十三岁,但直到去年冬至,她才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印着她真实姓名的身份证。在这之前的大半辈子,她都叫‘王秀兰’,那是她当年逃难时,一个早逝姐妹的名字。家里人都习惯了,派出所也说改不了。去年,林晚老师他们来了我们这儿的‘记忆角’,奶奶对着录音笔,第一次说出了她的真名。后来,他们帮我们走了很多程序,终于把名字改了回来。”

  赵小芸的眼眶有些湿润,她轻声问:“写这样敏感的题材,你的老师没有劝过你吗?你不怕得低分,影响你上大学吗?”

  女孩抬起头,清澈的眼眸里没有一丝杂质,她的话语像一颗石子,精准地投入了在场每个人的心湖。

  “老师劝了,他说太危险,可能会被当成反面典型。可是我想,如果连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发声的高考都不敢写出真相,那我们这一代人,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堂堂正正地说话呢?”

  这段采访,被赵小芸用最快的速度剪辑成了一段三分钟的短片。

  她没有加任何花哨的特效,只是在结尾处,用一行素净的白字打出了标题——《十七岁,我替奶奶拿回了她的名字》。

  视频发布。

  十分钟,播放量破百万。

  一小时,破五百万。

  两小时后,这个数字直接冲破千万大关,冲上了所有平台热搜的榜首。

  评论区里,不再是争论,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般的共鸣。

  “哭了,我爷爷到死用的都是别人的名字。”

  “十七岁,好样的!你比我们这些活了几十年的成年人,都更勇敢!”

  “这才是满分作文!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就在赵小芸的视频引爆全网的那个深夜,林晚正驾驶着一辆越野车,在高速公路上狂奔。

  三百公里的路程,她必须在黎明前赶到。

  一个特殊的请求通过加密渠道传到了她这里:一位曾在“记忆角”活动中,颤抖着讲述了自己顶替哥哥身份活下来的老人,病危了。

  他临终前唯一的愿望,就是想亲眼“看”一看,自己的故事是不是真的被记录了下来。

  凌晨三点,林晚带着一台便携式数据终端,冲进了重症监护室。

  在弥漫着消毒水味的病房里,她在老人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终端。

  屏幕上,幽蓝色的光芒照亮了老人枯槁的脸。

  林晚调出了那段被打上了绝密标签的录音文字档案,并点下了播放键。

  “我叫李铁成,但我弟弟,真正的李铁成,在六十年前那场饥荒里,把最后一个窝头给了我……”

  稚嫩清脆的童声,从终端里缓缓流出。

  那是他们“记忆传承计划”的一部分,由孩子们朗读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口述史。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突然迸发出一丝光亮,浑浊的泪水顺着他深刻的皱纹滑落。

  他用尽全身力气,微微点了点头,枯瘦的手在旁边的纸上,颤颤巍巍地写下了两个字:“谢谢”。

  写完,他的手垂落下去,呼吸监测仪上,心跳的曲线逐渐拉成了一条直线。

  林晚对着老人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拿起那张写着“谢谢”的薄纸,用终端的扫描功能,小心翼翼地将其数字化。

  她深吸一口气,在编号栏里,郑重地敲下了一串字符:m00001。

  这是“民间记忆数字档案”收录的第一份“回执”。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一间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陆承安终于收到了那个他等待已久的文件袋。

  来自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法工委的正式通知。

  他拆开封条,拿出那份厚厚的文件草案,目光直接锁定在了封面上那行醒目的黑体字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记忆保护法(草案)》。

  他快速翻阅,指尖最终停在了其中一章。

  那里的标题是“口述历史资料的采集与保存特别条款”,内文明确规定,对于由社会组织或个人发起的,以保存民间记忆为目的的非官方历史记录载体,应予以法律地位上的承认与支持。

  陆承安知道,这看似简单的几行字,背后是无数次的博弈、妥协、据理力争,是无数个像苏霓团队一样的“吹风者”在体制内外共同角力的结果。

  在草案的审阅确认书上签字时,他那支价值不菲的钢笔,笔尖在纸上悬停了足足十几秒。

  傍晚时分,夏日的燥热渐渐褪去。

  苏霓独自一人登上了电视台旧楼的天台。

  这里是她三十年前,作为一名实习记者,第一次主持外景节目的地方。

  脚下的城市华灯初上,远处校园的轮廓依稀可见。

  手机轻微震动了一下,是许文澜发来的实时地图截图。

  在中国地图上,代表着“记忆角”活动点的红色光点,已经达到了1329个,并且还在以每分钟新增六条记忆上传的速度,不断闪烁、蔓延,仿佛一片燎原的星火。

  与此同时,她收到了另一条消息。

  一本没有书号、没有出版社、由一群普通中学教师自发编纂的《补充教材·民间记忆卷》,正悄然出现在全国多个城市的二手书市场和网络书店。

  那本书的封面,是一棵冲破了龟裂土地,顽强生长的银杏树。

  远处,黄昏的校园里,一面面象征着“铭记与探寻”的蓝丝带在风中飘扬。

  苏霓忽然听见楼下传来一阵稚嫩的歌声。

  那是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练着一首新编的儿歌:

  “小小的种子怎么发芽?它要钻出泥土呀。

  心里的故事怎么说话?它要自己冒出来呀。

  高高的墙壁怎么倒下?风从裂缝吹过它。

  被忘掉的名字怎么回家?我们把它喊回来呀……”

  苏霓闭上眼,嘴角控制不住地微微上扬。

  她仿佛真的看见了那股酝酿已久的风,终于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穿过了所有紧闭的门窗,吹遍了这片广袤的大地。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屏幕再次亮起,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不是团队成员的消息,而是一条来自某个官方新闻客户端的推送预览。

  屏幕上弹出的那行黑色小字,瞬间凝固了天台上的晚风。
  http://www.c8e.cc/37077/4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