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 >第63章 三叉戟动 匈奴受难(上)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3章 三叉戟动 匈奴受难(上)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上回说到,援军毕至,谋划完毕,整军待发。太医丞公乘阳庆,以监御史之责,北上随军,寻治北征疾病隐患。

  秦贰世(扶苏)三年,六月初九,秦皇扶苏,于咸阳,仿周礼,行傩舞,驱疫鬼,利军行。当得其时,蒙恬总令,北地秦军,三分而出,共击匈奴。

  雁代之地,待得其时,分兵各出。李左车及英布,行程较远,以东胡及楼烦所收纳溃众为引导,绕路北上。

  东胡所处之地,居上谷、渔阳、辽西和辽东四郡(原燕国)之北,本为强盛之族,与燕赵纷争而反复,及至李牧秦开连击,始有衰微。及至战国末期,各国不得暇,复又兴盛,强于匈奴。及至匈奴此次突袭,东胡王被斩,各部众多有分散,部分为匈奴俘获,部分东北贰向逃离,另觅山南水北之良地,以为蕃息。

  却说英布,本为楚地之人,多年行走中原诸地,后有驻留赵地数月,更有代郡数月驻守,于塞北之地,遂逐渐适应,至于所帅楚军,亦是如此,与前相较,粗犷锋锐,更为慑人。太医丞公乘阳庆,与其随行。

  李左车英布二人,领军穿上谷渔阳,出右北平郡北上,冀望尽力阻截收拢东胡部众,招降收纳,对抗匈奴。待出,俩军分行,然并不远离,斥候往来,守望相助,以防万一。

  赖东胡部众引导,众人并未乱行,出燕长城(现赤峰市),延乌侯秦水(现老哈河)北上,至其与潢水(现西拉木伦河)交汇处乃止。此地乃东胡昔日繁衍生息之所,俩河交汇,合为“饶乐水”,东行近千里,沿途土地肥沃,牧草茂盛,气候适宜,确为休养生息之胜地。见其地利,以中原人之想法,亦有农耕于此之冲动。

  众人来到,当地已有东胡部族生存,李左车颇为熟悉其众心性,分兵袭击,先合围而后劝降。所来向导,并非本部族,互不统属,无有劝说之能。

  大军突至,东胡余众已为惊弓之鸟,兼忌老小在侧,不能全力,抵抗微弱,尽皆被俘。择选首领,李左车以赵人身份,以武安君李牧之后裔,言说劝降东胡部族,共抗匈奴之事,承诺待得功成,所失财货,有以奉还,辽东辽西,亦可南下定居,以为春秋牧场迁移,往来繁衍。另同为秦国臣属,可以互通贸易,共为富庶。

  东胡部众本自不服匈奴,欲有报复,且与赵国,亦有归复之先例,听闻李左车言及如此条件,犹疑再三,言于李左车,请以兄弟之盟,以为安心。不及请示秦庭,李左车乃自专,歃血为盟,结为兄弟。

  从部首处,得了详略。东胡部众,控弦拾数万,人口近百万。及待此次匈奴突袭,亡掳者近半,剩余部族,各有分散,此地居众约十万,另有部众,迁于乌桓山,留存实力相当,待以生息,或能复兴。至于其他,或有北下,或已四散,归于他族,未能统计。

  有此信息,二人复遣军北上,兵至乌桓山,同以操作。待得功成,乃合俩部众而商议,余留部分牧众,居于此地,以守故地;部分部众,紧随部首,反右北平及辽东辽西三郡地,有所发掘秋冬牧场,以为轮替。至于健勇,抽调三万,随赵军西行,对战匈奴。其余一万,或护卫祖地,或护卫南下。

  太医丞公乘阳庆随军至此,方见何为畜牧民族,方知南北差异悬殊,愈明军事之医术,与昔日所习,大相径庭;再听闻东胡族众,言及匈奴之龙庭所在,更以北方,所处更不相同,乃有所思,驻留其地,以研习气候水文,马匹牛羊,植被草药,以为后续之需。居留期间,时常以己所擅,施救东胡族众,遂为部众所喜,礼节甚恭。至于随侍之人,除有几人同出太医丞,尚有韩信所遣。

  得此硕果,贰将此行,已有初胜,遂谋划返程。此次北上,自秦郡穿行,故未及匈奴,待得返程,乃延潢水(现西拉木伦河)西行,亦为东胡部众东反之路。

  随行李左车西还者,约有三万众,分统三将,皆为部首之子侄。虽兵将广于秦军,然因李左车盟约在身,皆为尊敬,并不无礼。

  一路西行,昔日牧场,尽皆光顾,有以匈奴所据守之,尽皆俘获,充做军资。及至河尽,并未南下,继而北上,至于一湖,秦人无有记载,东胡名之“达里诺尔湖”,意为“大海一样的湖”,其地广袤,有以山峦,牧草茂盛,鱼类丰富,鸟类繁多。虽水质苦涩,不能饮用,然周边河流数条,多有淡水供给,且因牧草丰富,亦为东胡迁移途经之停留歇息地。至此,复见匈奴部众,及引路之东胡族众,遂一鼓成擒,以绝后患。

  至于此地,已近匈奴东胡昔日交界之地,因有大漠相隔,乃转向南下,往上谷渔阳而来。期间分队而行,互为警戒,并遣使反中军,禀报李超韩信,即通气东方事,亦为协同作战。其时已至七月。

  再说中军李超韩信,领左右二军,驻于平城附近,依山傍水,构建工事,以待来敌。另遣骑军北上,遮蔽匈奴,护卫东出骑军。尚幸中路蒙恬部众,全军动员,做全力反击状,以致匈奴军队收缩,以为对战,故北上骑军,虽仅万数,未遇大股匈奴军队。

  待得李左车遣使回反,传递东胡之境地及自专结盟之事,李超韩信乃有所议。此次东行,韩信亦遣使随行公乘阳庆,以为探查。及闻东胡之地利,二人商议,定移民屯边之事,请于秦皇扶苏。

  其曰:“臣李超言:得吾皇信赖,臣得以专东胡事。今有东胡部众来降,言及秦北地形事:右北平郡之北,数有河流,交汇而富地;另有大山,山南而暖,有利降水,故雨水丰沛,湖泊众多,鸟类繁杂,牧草喜人,不亚河套。故臣冒昧有请,仿制高阙,迁民屯边,即有军粮囤积,复有军马繁育,短缩里程,消减耗损。以此而待,数年有成,逆匈奴来袭之路,大业有望。”

  “另今日归降东胡者,已二十万有余,为防反复,臣有以谏言,于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开以牧场,允其南迁,配合北地迁民屯边,以为杂处,融合各族,施以教化,安宁边境,消弭祸乱。臣将军李超昧死上。”

  上书已寄,不言未来谋划,先言眼前战事。先遣骑军于燕长城西端造阳城邑处迎接归来,另尽起中军,北上接应。
  http://www.c8e.cc/38030/1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