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长安城落成,北上汴梁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长安城的最后一片琉璃瓦嵌好时,晨光正漫过朱雀大街的青石板,将整座新城染得暖意融融。不过半日,一座崭新的长安城便出现在眼前。
彭君满意地看着这一切,随即施展阵法,淡金色的光幕笼罩整座城池。在远处观望的百姓眼中,。
只见长安城被一层薄雾笼罩,内里似乎仍在修葺,无人知晓这座古城已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而长安城原先的居民,早已因丐帮散播的 “蒙元撤离时会大规模屠城” 的谣言,以及蒙元大战时彭君有意营造的紧张氛围,大多离开了城池。
剩下的少数人,在全真教 “待城池修好后,可回归并获得妥善安置” 的许诺下,也欣然迁往城外临时居所。
仅存的人家居住在外城,只要与内城相连的区域没有其他人,这重建工程倒也互不干扰,对彭君的计划毫无影响。
黄蓉走到彭君身边,看着眼前宏伟的长安城,眼中满是惊叹:
“没想到你竟能凭借自身修为,让长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现辉煌。有这座城池作为开国之都,新朝定能如盛唐一般,迎来国泰民安的盛世。”
彭君握住黄蓉的手,目光望向远方:
“这只是开始。待汴梁修复完毕,禅让大典举行,新朝正式建立,我们还要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让这片大地真正远离战乱,重现往日荣光。”
彭君并未急着启动汴梁的修葺工程,反而让人快马赶往燕京,将小龙女接了过来 —— 至于远在草原的华筝。
他倒有些不好意思主动相邀,无论是名义还是此刻草原事务繁杂。
第二日清晨,彭君带着身边众人漫步长安街头,身后跟着的女子们自发形成了几个小团体:
郭芙性子爽朗,拉着陆无双、洪凌波走在最前,一会儿指着街边复刻的唐代商铺惊叹,一会儿又对着坊市门口的石狮子评头论足。
程英温婉,与青蘅、黄蓉并肩而行,三人不时低声交谈,目光落在街边抽芽的柳树上,讨论着如何在长安城外引种江南的花木。
李莫愁依旧带着几分冷意,身后跟着孙不二与程瑶迦挽师徒,听她们说起终南山学堂的趣事。
唯有小龙女,安安静静地走在彭君身侧,素白的裙摆拂过青石板,偶尔抬头望向彭君,听他细细讲解眼前建筑的来历。
从大明宫的飞檐斗拱,到曲江池的亭台水榭,每一处细节都满含着对未来的期许。
皇宫的游览自然是重中之重。
踏入大明宫时,众人都被殿宇的恢弘震撼:含元殿的玉阶层层叠叠,殿内的盘龙柱雕刻得栩栩如生,就连窗棂上的花纹,都复刻了盛唐时的繁复样式。
彭君牵着小龙女的手,逐一介绍各处宫殿的用途,时而与黄蓉讨论政务处理的场所安排,时而回应郭芙关于宫殿陈设的好奇提问。
待游览至后宫居所,气氛渐渐变得温柔 —— 彭君知道,用不了多久,李莫愁要南下剿匪,黄萱要前往草原,众人又将各奔东西,于是借着这几日的相处,细细安抚每一个人。
这几日的时光,少了朝堂的纷扰,多了几分儿女情长,荒唐却也温馨,成为众人心中难忘的记忆。
几日后,彭君站在长安城外,目送李莫愁、黄萱等人的身影消失在官道尽头,才转身下令启动汴梁的修葺工程。
与长安的精工复刻不同,汴梁的修葺显得格外简约:皇宫仅修复了受损的殿宇,保留了大宋故都的原貌,官舍也只新建了必要的几处,够用即可。
彭君与众人商议后决定,今年最后一个月在汴梁举行宋廷的祭天告祖大典与禅让仪式,待开年便正式启用 “大明启元” 年号 —— 新年新气象,他要让天下人看到一个全新的开端。
此时距离年底尚有大半年时间,彭君便让人将女儿安安从燕京接来,委托她督阵汴梁的修葺事宜,自己则带着黄蓉四处游历。
两人第一站便去了桃花岛,岛上依旧是当年的模样,黄老邪斜倚在竹亭里,手边放着一壶酒,见他们前来,只淡淡点头,任由他们在岛上闲逛。
黄蓉看着父亲新收的弟子,忍不住打趣:“爹,您收的这些弟子,年纪都快赶上您了,哪里还有半点少年意气?”
黄老邪哼了一声:“我选弟子,只看心性与天赋,年纪算什么?”
彭君在一旁笑着打圆场,陪黄老邪喝了几杯酒,又在桃花岛住了十余日,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之后,他们又去了襄阳、临安等地,看遍了江南的烟雨、中原的平原,每到一处,都与当地百姓闲谈,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为日后推行新政积累经验。
待与黄蓉的游历结束,彭君便单独陪着小龙女出发了。
他心中清楚,小龙女是自己最早的女人,这些年因战事繁忙,对她亏欠太多;且小龙女性子清冷,从不愿与他人争抢,总是默默守在一旁。
于是这一次,彭君特意放缓了脚步,陪她去了终南山,看了古墓外的桃花;又去了华山,登顶俯瞰云海;还去了江南水乡,看乌篷船划过石桥。
每到一处,他都耐心地陪着小龙女散步、赏景,听她轻声诉说这些年的心境变化,两人之间的温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浓厚。
就在彭君陪着黄蓉游历之时,临安的谢太后收到了他的回信。
信中,彭君委婉地拒绝了她即刻禅让的提议,详细说明了要等汴梁修复后再举行仪式的缘由 —— 既是为了让大宋 “从哪里开始,便从哪里结束”。
给赵家保留最后的体面,也是为了先肃清各地残留的元军与盗匪,确保天下安定。
谢太后读完信,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她知道彭君并非不愿接受禅让,只是时机未到,而这份考量,恰恰给了赵家最大的尊重。
第二日,谢太后在朝堂上当众宣读了彭君的回信,那些一心想要投机、或是早已心向彭君的大臣,当即面露喜色。
而少数仍心系宋朝的大臣,则如丧考妣,垂头丧气。
谢太后看着殿内寥寥无几的 “自己人”,心中难免失落,却也清楚大势已去,如今能做的,便是好好度过赵家统治的最后时光。
转眼到了年底前一个半月,彭君抵达临安,径直入宫见了谢太后。
两人在御书房内密谈了许久,具体内容无人知晓,只知谈话结束后,谢太后主动提出,希望带着赵家众人随彭君一同迁往长安。
彭君一猜便知她的心思:一来是为了安自己的心,表明赵家绝无复辟之意;二来是担心留在临安或者汴梁会被有心人利用,引发彭君的猜忌,最终丢了性命。
彭君当即给了她一颗定心丸,承诺封赵?为公爵,赵昰、赵昺为侯爵,保证赵家后人的荣华富贵。
至于全玖、俞修容与杨淑仪,彭君并未提及,谢太后也默契地没有追问。
她早已从全玖口中隐约猜到她们与彭君的特殊关系,心中反而有些庆幸,有这层关系在,她的几个孙子便能多一层保障。
第二日,彭君与谢太后一同上朝,宣布了北上长安的决定:愿意同行的大臣,三日后在宫门外集合;不愿离开的,可留守临安,朝廷会给予妥善安排。
三日后,除了少数大臣选择留下,其余人皆收拾好行装,在宫门外等候。
彭君见状,便当众打开了传送阵 —— 那淡蓝色的光幕凭空出现,看得众大臣目瞪口呆。
http://www.c8e.cc/38140/5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