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就连刚正的陆季宁,想来也不免为家族谋利。\"

  \"此患不可不防!\"

  旁听的孙策与周瑜不禁颔首。

  周瑜暗自思忖:即便自己身为周氏子弟,若遇家族利益,恐怕也难以抉择。

  他蹙眉道:\"先生所言切中要害。\"

  \"但照此说来,我军似乎束手无策?\"

  秦鸣朗声笑道:\"非也!\"

  秦鸣闻言微微一笑:

  \"我倒有个法子,或许能改善这般局面!\"

  孙坚急声追问:

  \"钟先生有何良策?\"

  \"说穿了也简单,不过是个折中的法子。\"

  秦鸣正色道:

  \"既要任用这些人为官,不如设个规矩,叫他们不能直接用手中权力帮衬家族。\"

  \"这规矩该如何定?\"

  孙坚连忙问道。

  \"说也简单,关键在于让他们治理的地方与家乡分开。\"

  秦鸣含笑道:

  \"具体说来,就是八个字:南人治北,北人治南。\"

  096章 三步棋,给世家套上重重枷锁

  \"南人治北,北人治南!\"

  孙坚三人听得这八字,眼前顿时一亮。

  立刻明白了此计妙处。

  世家子弟为官之弊,根源在于察举制。

  一则察举制把仕途机会都给了世家大族,强者愈强。

  二则被举荐者多在本地为官,容易结党营私。

  而秦鸣此计,正好斩断了在本地为官的弊端。

  就以汉末一世家袁氏为例。

  袁家虽四世三公,但不管在洛阳当多大官,根基始终在汝南。

  绝不会因在朝为官,就把根基迁到洛阳。

  此计精要,正是让这些官员远离家族根基。

  如此,至少能先管住官员的私心!

  任你私心再重,在淮南为官也难直接影响江东亲族。

  最多只能间接施加影响。

  这般一来,立时就能限制官员权力。

  更可在此基础上推行任期制,定期调任,防止世家在外地坐大!

  想到此处,孙坚捋须笑道:

  \"钟先生此计甚妙,简单却直指要害!\"

  \"待我军拿下扬州,便可照此施行!\"

  周瑜亦笑道:

  \"先生此计一出,既能解人才短缺之急,又可防世家坐大,真乃良策!\"

  孙策虽不善政事,闻言也连连称是。

  秦鸣却摆手道:

  \"诸位过誉了,此计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要根除世家之患,单靠此计还不够。\"

  孙坚笑道:

  \"先生既已指出世家一大患,想必对二患也有应对之策了!\"

  周瑜急忙说道:

  \"确实如此,先生。这一项隐患是私心,二项恐怕就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势力了!\"

  \"没错!\"

  秦鸣立即回应:

  \"如果说一患是世家对我们军队的威胁,那么二患就是关乎国家和家族的隐患!\"

  \"天下世家,都是以土地作为根基。\"

  \"有了这个根基,他们就会吞并土地,扩张自己的田产!\"

  \"但有了田产就需要有人耕种,于是这些世家就会收留流民作为家奴,变成他们的私有财产!\"

  \"如今乱世之中,这就是二大隐患!\"

  说到这里,他看向孙坚,严肃地说道:

  \"这个隐患会动摇国家根基,不能不慎重考虑!\"

  (中间历史背景论述部分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疯狂兼并土地、隐匿人口的情况极其严重。

  原本东汉有近六千万人口,到三国归晋时却锐减到不足千万。

  即使在相对稳定的蜀地,人口也从八百万骤降至不足百万。

  直到晋朝统一后统计,才发现蜀地突然多出几百万人。

  这些被世家隐匿的人口,原本可以创造大量税收、供养军队。

  看到秦鸣如此严肃,孙坚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出身贫寒的他感叹道:

  \"子若说得太对了。自从黄巾之乱以来,战事不断,这些世家不知收留了多少流民。\"

  \"这些流民不上户籍,谁知道具体有多少!\"

  他赶紧询问:

  \"对于这个隐患,子若有什么解决之策?\"

  这时周瑜起身说道:

  \"先生,这个策略讨论我是否需要回避?\"

  作为世家子弟,他知道自家也在被议之列。

  “公瑾无需多礼,坐下说话!”

  “此患虽看似严重,实则仍有 ** 之法。推行之时,还需周氏一族全力相助。”

  “公瑾且听,此计对你只有好处。”

  “我明白了!”

  周瑜闻言,重新落座。

  待他坐定,秦鸣继续道:

  “针对此患,本军师有三条对策!”

  “其一,清丈田亩,核验人口。”

  “如今我军已掌控四郡,原有官府的户籍田册俱在。”

  “首要之事,便是依照这些文书逐一核对田亩人口现状。”

  “若有缺失,务必查明去向!”

  “若系自然损耗,倒也罢了。但若是被世家豪强侵吞,定要追究到底!”

  “吞了多少,就得吐出多少。若敢不还,便将其罪状公诸于世,拿这些世家开刀问斩!”

  “此法甚妙!”

  孙坚听罢,抚掌笑道:

  “既能追回田产,又可清除一批目无法纪的世家大族!”

  “先生高见,正当如此!”

  孙策眼中寒光闪烁,沉声道:

  “守法的世家自有活路,违法的就该杀无赦!”

  唯有周瑜暗自苦笑。

  他终于明 ** 师为何特意要他旁听。

  这几句杀气腾腾的话背后,不知要掀起多少腥风血雨!

  若世家配合便罢,若敢违抗,怕是要血流成河!

  而他周氏一族,同样在清算之列!

  想到此处,周瑜已打定主意:散会后立即修书家中,但凡有侵占田产者,必须即刻归还!

  以秦鸣铁腕行事之风,若周氏不从,这把刀一个就要落在自家人头上!

  虽心念电转,他仍当即表态:

  “军师此计高妙,末将全力支持!”

  “甚好!”

  见周瑜应允,秦鸣含笑点头:

  “连公瑾都无异议,可见此策可行。”

  “除了一策外,这二条仍是对世家的约束之策!”

  天下动荡,民不聊生,旧时课税之法已难再行!

  \"我军需革新赋税之制!\"

  此言一出,三人皆惊。

  此乃又一惊天动地之举!

  孙坚急问:

  \"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秦鸣淡然一笑:

  \"四字而已—地亩征税!\"

  未待众人回应,他便正色道:

  \"前朝以人丁收税,太平年间尚可,如今百姓流散,田地尽失!\"

  \"若再征丁税,必使百姓沦为世族佃农,甚至卖身为奴!\"

  \"世家得利,我军受损!\"

  \"此非良策!\"

  \"故我主张改以田亩计税!\"

  \"有田者纳税,良田多征,薄田少征,荒田免征!\"

  \"如此,无地流民可免赋税,世家纵有 ** 人丁,又岂能隐匿田亩?\"

  \"纵使其兼并土地,亦难损我军根基!\"

  此策实为时势所迫。

  新朝初立,多征丁税以复生产,待稳定后转征地税。

  然汉末流民甚众,丁税反成祸患。

  唯有地亩征税,方可制衡世家。

  孙坚父子闻言大喜。

  周瑜暗自叹息,此策一出,又有一批世家将遭重创!

  他望向秦鸣,不禁摇头。

  军师用计,历来雷霆万钧!

  仅此二策,已令世家动弹不得!

  思忖片刻,周瑜苦笑道:

  \"先生前两策皆制约世家,不知三策为何?\"

  孙坚父子亦急切相询:

  \"军师快说三策!\"

  秦鸣含笑答曰:

  \"公瑾所言不差,前二策为世家设限,这三策—\"

  \"仍是制约世家!\"

  《江东屯田策》

  孙坚帐中,秦军师正阐述三条方略:\"前两策分别针对世家侵田与土地兼并,这三策专治豪强隐匿流民之弊——当广设民屯,收容无家可归的百姓!\"

  \"民屯?\"孙坚霍然起身,案几震响。孙策与周瑜对视一眼,俱见对方眼底惊色。

  ——原以为军师前两策已是雷霆手段,不料这三策竟要变革数百年的屯田旧制!

  周瑜广袖微颤,急问道:\"请军师详解此民屯之制。\"孙氏父子亦前倾身躯,目光灼灼。

  秦鸣轻叩沙盘:\"其一,由我军出资垦荒,地权永属军中,严禁私相买卖;其二,流民仅得耕作之权,官牛者五五分成,私牛者三七分润;其三,每屯设校尉直辖。\"他指尖划过江东地貌,\"流民每增万人,我军粮仓便添千廪。更妙在——\"突然扬眉一笑,\"这些军田犹如虎符,任他哪家豪族,敢碰便是谋逆!\"

  周瑜手中羽扇坠地而不觉。此策看似治民,实乃强军根基!以军管代替豪强,既绝世家贪渎之路,又筑起永固粮道。恍惚间,他仿佛看见秦人耕战之制在江东重生——不,是更胜于蓝的新谋略!

  \"妙哉!\"周瑜忽然整冠长揖,玉带当风而响,\"军师此策,可定百年国运!\"窗外恰有晨光破云,将沙盘上的屯田标记映得金光灿然。

  “若依此计,流民可安,兵源可增!”

  “确实!”

  孙坚听罢不禁慨叹:

  “方才子若提及屯田之策,我尚未领会深意,此刻方知此乃强兵富国之良方!”

  “未料子若竟有这般经世之才,当世罕见。”

  言谈间,他望向秦鸣的目光愈发惊叹。

  这位军师当真了得,不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兼治国安邦之能,令人难以企及!

  真乃宰辅之材!

  这般思量间,孙坚未察觉自己心境已悄然转变。随着势力扩张,他正从纯粹的将帅,逐渐蜕变为逐鹿天下的雄主。

  而对秦鸣的期许,亦从善战之将升格为佐政之才——这其间的差别,何止云泥。

  可笑的是,这般变化他此刻浑然不觉,只琢磨着是否该让秦鸣兼领政务。

  如此大才闲置军中,实在暴殄天物!

  想到这里,他当即对秦鸣笑道:

  “子若,此策既由你所创,待我军全取扬州后,便由你总领政务如何?”

  谁知秦鸣连连摆手:

  “使不得!主公此议万万不可!”

  他苦笑道:

  “献策容易施政难,这些新政皆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

  “莫说我独力难支,纵有通天本领也分身乏术!”

  他心知孙坚本是好意,但这等得罪人的差事岂肯接手?况且确如所言——太耗费心力!以他今时地位,何须以此证才?

  “这...倒是为难了。”

  孙坚皱眉沉吟:

  “子若不愿担此任,我军中还有何人堪用?”

  此刻他忽然发觉麾下另一短板:缺乏理政之才。

  不过孙坚向来有个习惯:遇事不决,便问军师。

  他转向秦鸣道:

  “军师可有贤才举荐?”

  “人选确有。”
  http://www.c8e.cc/38254/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