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 >第162章 省厅指纹仪首现锋芒,货车司机指纹牵出跨省凶嫌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62章 省厅指纹仪首现锋芒,货车司机指纹牵出跨省凶嫌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省厅刑侦科的办公室里,煤炉烧得正旺,烟囱里飘出的青烟裹着煤灰,在窗玻璃上结了层薄薄的白霜。林砚搓着冻得发红的手,目光死死盯着桌上那台半人高的“宝贝”——这是上周刚从省厅器材库调过来的简易指纹比对仪,外壳是斑驳的银灰色,机身还贴着“1983年出厂”的标签,开机时会发出“嗡嗡”的电流声,像台老电扇。

  “小林,这玩意儿真能行?”李建国端着搪瓷缸子,热气从缸口冒出来,模糊了他眉头的褶皱。他刚跟着林砚借调省厅三天,每天看着这台“铁疙瘩”,总觉得不如自己手里的放大镜靠谱——过去查案,靠的是对着纸质指纹卡一张张比对,眼睛看花了也得硬扛,哪见过这通电就能找匹配的新鲜玩意儿。

  旁边的省厅技术科科长王浩也跟着点头,手指在指纹仪旁的一堆纸质档案上敲了敲:“这仪器在省厅搁了两年,就没正经用过。豫皖苏三省报上来的‘红衣女尸案’指纹,我们手动比对了快一个月,光指纹卡就堆了三尺高,也没找出半点儿重合的。”

  林砚没急着反驳,伸手从文件袋里掏出三枚透明证物袋——里面装着的,是前两起红衣女尸案现场提取的指纹:一枚来自受害者领口的纽扣,一枚留在抛尸用的化肥袋提手处,还有一枚是在皖北案发现场的树干上蹭到的。他小心翼翼地将指纹样本放在仪器的载物台上,调整好焦距,按下了启动键。

  “王科长,手动比对漏过很正常。”林砚的声音随着仪器的嗡鸣响起,手指在布满按钮的操作面板上快速滑动,“凶手是长途货车司机,作案后会频繁洗手、擦车,现场留下的指纹大多是残缺的,手动比对时很容易当成模糊印记忽略。这台仪器能放大指纹纹路的细节,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的重合度,也能提示匹配。”

  李建国凑到仪器旁,看着屏幕上慢慢显现出的指纹纹路——像摊开的蜘蛛网,黑色的线条在灰色背景上格外清晰。他忍不住伸手想去碰屏幕,被林砚及时拦住:“李队,别碰,静电会让纹路变形。”

  王浩抱着胳膊站在一旁,眼神里仍带着怀疑。他从事技术工作十几年,靠的就是“眼尖心细”,当初这台仪器调来的时候,他试过一次,比对了十组指纹都没出结果,从此就把它当成了“占地方的摆设”。可现在看着林砚熟练的操作,他又忍不住想:或许不是仪器不行,是自己没找对方法?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办公室里只剩下仪器的嗡鸣和煤炉里柴火“噼啪”的声响。林砚的额角渗出了细汗,哪怕煤炉再暖,他的手指也因为长时间握着操作杆而有些僵硬——这台仪器的灵敏度太低,稍微动一下,屏幕上的纹路就会偏移,得反复调整才能对准。

  “叮——”

  突然,仪器发出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屏幕右下角跳出一行绿色的小字:“发现疑似匹配指纹,档案编号:hN-84-0721-03。”

  林砚的心猛地一跳,赶紧按下“确认”键。屏幕上瞬间分列出两栏:左边是皖北案发现场树干上的残缺指纹,右边是一枚完整的斗型指纹,两者在指根处的三道关键纹路完全重合,连纹路间的细小断点都一模一样。

  “找到了!”李建国的搪瓷缸子“哐当”一声磕在桌上,茶水溅出来,在桌面上晕开一圈褐色的印子。王浩也快步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手指在屏幕上指着那重合的纹路,声音都有些发颤:“还真对上了!这指纹是谁的?”

  林砚没说话,飞快地在档案柜里翻找起来。省厅的指纹档案都是按地域分类的,“hN”代表河南,“84”是1984年,“0721”是7月21日——他从标着“河南1984年7月”的档案盒里,抽出了一份泛黄的卷宗,封面上写着“盗窃案嫌疑人:张广才”。

  “张广才,男,38岁,河南商丘人,职业是长途货车司机。”林砚快速念着卷宗里的信息,手指在纸页上划过,“1984年7月,因为在货运站偷了客户的布匹被抓,留下了指纹档案,后来因为涉案金额不大,判了半年缓刑。”

  李建国一把抓过卷宗,翻到嫌疑人照片那页——照片上的男人留着寸头,颧骨很高,嘴角有一道浅疤,眼神阴鸷,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毛。“长途货车司机、有前科、活动范围能覆盖豫皖苏三省……”李建国的手指重重敲在照片上,“这不就是我们之前侧写的凶手画像吗?”

  就在这时,桌上的手摇电话突然响了,铃声尖锐得打破了办公室的兴奋。林砚伸手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苏晓清脆却带着急切的声音:“林砚,我刚重新检查了苏北那起红衣女尸案的受害者衣物,在衣领内侧发现了几根深蓝色的纤维,化验后确定是货车座椅上常用的尼龙布料,跟河南商丘货运公司常用的座椅材质一致!”

  林砚的眼睛瞬间亮了——纤维线索和指纹线索完美对上了!他对着电话说:“晓,你把纤维化验报告赶紧整理好,传真到省厅来。另外,帮我查一下张广才在豫皖苏三省的货车通行记录,尤其是案发前后的。”

  “好,我马上办!”苏晓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雀跃,挂电话前还加了句,“林砚,注意保暖,省厅比南州冷。”

  挂了电话,林砚把苏晓的发现跟李建国、王浩说了一遍。王浩这下彻底服了,伸手拍了拍指纹仪:“以前是我小瞧这玩意儿了,看来以后查案,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新办法。”

  “不是新办法,是老办法加新工具。”林砚笑着摇头,拿起张广才的卷宗,“现在线索够了,得赶紧确认他的行踪。王科长,麻烦你联系商丘市局,查一下张广才现在在哪,他的货车车牌号是多少。”

  王浩立马转身去打电话,办公室里又只剩下林砚和李建国。李建国看着卷宗上张广才的照片,眉头又皱了起来:“这小子要是知道我们盯上他了,会不会跑?”

  “很有可能。”林砚走到窗边,擦掉玻璃上的白霜,看着外面飘起的小雪花,“长途货车司机常年在外跑,熟悉各省的路线,要是他弃车潜逃,抓起来就难了。”

  正说着,王浩拿着电话听筒跑了过来,脸色有些难看:“不好了!商丘市局刚回电,张广才半个月前就从货运公司辞职了,他那辆解放牌货车也卖给了二手车市场,现在没人知道他去了哪!”

  李建国的搪瓷缸子重重顿在桌上,水洒得更多了:“辞职?卖车?这是早有准备啊!”

  林砚却没慌,他拿起张广才的卷宗,快速翻到“社会关系”那一页——上面写着张广才有个妹妹在甘肃兰州,去年刚结婚。“李队,你看这里。”林砚指着“妹妹张广莲”的名字,“张广才在卷宗里写过,他跟妹妹关系最好,逢年过节都会去兰州。现在他辞职卖车,很可能是想逃到兰州躲起来。”

  王浩也凑过来看,点头道:“有道理!豫皖苏三省现在都在查他,他肯定不敢待在周边,往西北跑确实是个好选择——那边地形复杂,又是跨省,追查起来难度大。”

  林砚拿起笔,在纸上快速写下“紧急行动方案”:第一,让商丘市局查封张广才卖掉的货车,提取车内残留的纤维和指纹,确认是否与案发现场一致;第二,联系兰州市局,监控张广莲的住处和通讯,一旦发现张广才的踪迹,立刻布控;第三,他们现在就出发去商丘,从货车的二手车买家入手,问清楚张广才卖车时有没有透露去向。

  “我跟你去商丘!”李建国立刻表态,他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军大衣,往身上一裹,“这案子拖了快三个月,受害者家属都快熬不住了,必须尽快抓住这小子!”

  林砚点头,转身对王浩说:“王科长,省厅这边就麻烦你了,苏晓传过来的纤维报告,还有货车的勘查结果,一有消息就给我们打电话。”

  “放心!”王浩拍着胸脯保证,“我这就去安排,你们路上注意安全,雪天路滑,开车慢点儿。”

  林砚和李建国没耽误时间,揣着张广才的卷宗,拎着简单的行李就往外走。省厅门口的雪已经下大了,地上积了薄薄一层,踩上去“咯吱”响。李建国发动了那辆老吉普,引擎“突突”响了半天才启动,车玻璃上的霜花得用硬纸板刮半天才能看清路。

  “小林,你说这趟能抓住张广才吗?”李建国握着方向盘,眼睛盯着前方被雪雾笼罩的公路,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

  林砚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白杨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卷宗的边缘:“肯定能。他就算跑得再远,也会留下痕迹——货车的买家、兰州的妹妹、还有他身上的命案,这些都是拴住他的绳子,跑不掉的。”

  老吉普在雪路上颠簸着前行,车灯光刺破雪雾,像两把锋利的刀,劈开了笼罩在“红衣女尸案”上的迷雾。林砚知道,这只是跨省追凶的第一步,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更恶劣的天气、更复杂的地形,还有更狡猾的凶嫌。但他不害怕——手里有指纹、有纤维、有清晰的线索,身边有并肩作战的战友,再远的路,再难的案,只要朝着正义的方向走,就一定能走到头。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这几个月整理的“现代刑侦工作法”,翻到“指纹比对”那一页,又添了一行字:“1985年1月12日,省厅指纹仪首次成功匹配跨省凶嫌指纹,为后续追凶提供关键方向。”写完,他把本子塞回口袋,抬头看向窗外——雪好像小了些,远处的天边,隐约透出一丝微弱的光。
  http://www.c8e.cc/38469/16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