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药瓶子开了,心还没死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苏锦黎将那瓶刻有“景琰亲监,永昌三年始”的旧药置于密室灯下,一寸一寸地翻转。烛火映在釉面,光晕随她指尖缓缓移动,仿佛揭开了时间的痂。
她忽然停住。
瓶塞内侧,一圈极细的蜡封痕迹绕着木栓边缘,颜色暗黄,质地不均——不是宫中惯用的御制蜂蜡,而是民间私印常用的松脂混麻油。
这种手法多见于老字号药铺为防调包所设的暗记,绝不会出现在御用药材上。
她眸色一沉。
这瓶药,曾经被换过。
“赵九龄。”她抬声,语气不高,却穿透夜风。
暗影里一道黑衣身影悄然而至,单膝点地,不出一声。
“去查‘济春堂’。”苏锦黎将瓷瓶轻轻推至案边,“三十年前曾供御药,我要他们保留的所有取药记录,尤其是癸未年前后。”
赵九龄抬眼:“若他们不肯交呢?”
“那就问,谁比死更怕真相。”她淡淡道,“或者,谁还惦记着当年没拿到的钱。”
三更天,冷雾弥漫。
赵九龄潜入济春堂后库时,老掌柜正蜷在厢房打盹,怀里抱着个铁皮匣子。
他没强取,只在窗缝洒了一撮迷香,趁其昏沉撬开锁扣。
匣中是一本泛黄簿册,封皮写着《副使取药签收录》,字迹工整却透着陈年压抑的气息。
他快速翻页,目光钉在一条记录上:
癸未年十一月初六,林承业代领南砂三斤,用途不明。
他心头一震。
这不是正常流程。
调方使无权代领药材,尤其还是直接从副使名下提取。
更蹊跷的是,“用途不明”四字潦草补写,墨色与原笔不同,显然是事后添加。
他抄录完毕,原样放回,悄然撤离。
天未亮,西厢书房已燃起炭火。
苏锦黎看着纸上那行字,指尖轻轻圈出日期,唇角浮起一丝冷意:“原来第一笔账,是从这里开始偷天换日。”
她想起谢元甫临终吐露的碎片——“分红入私账”,想起街头血书上的控诉,想起百姓跪在石碑前哭喊的声音。
一切都有了起点。
而这起点,竟追溯到先帝亲督的“永昌三年”。
她正欲命人传萧澈,门外却传来脚步声。
是魏箴来了,披着深灰斗篷,面色凝重如霜。
“殿下让您不必去东宫。”他低声道,“他已召见过我。”
苏锦黎挑眉:“问了什么?”
“问‘景琰’是谁。”魏箴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我告诉他……那是先帝乳名,只有贴身太监和御药监几位老臣知道。”
苏锦黎盯着他:“然后呢?”
“他还问了那批药的去向。”魏箴闭了闭眼,“我说,确实是先帝亲自督办,但后来……改由东宫‘协理’。”
屋内寂静片刻。
炭火噼啪一声炸响。
苏锦黎冷笑:“所以,从一开始,这药就不只是药。”
魏箴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陛下常说——有些病,治好了,比病着更危险。”
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空气里。
苏锦黎懂了。
皇帝装病,是为了稳局;而药,是维持这个假象的工具。
只要龙体“虚弱”,权力就不会轻易移交,朝中各方势力便不敢轻举妄动。
可一旦这药成了生意,有人借机敛财、侵吞军赋、操控舆情……原本的平衡,就成了腐烂的根基。
她忽然明白萧澈为何始终不动声色。
他在等,等这场病被所有人看清——不仅是身体的病,更是体制的毒。
与此同时,赵九龄已换上粗布衣裳,脸上抹了尘灰,提着个小包袱游荡在东宫外围的酒肆之间。
他故意坐在角落,一边喝酒一边喃喃自语:
“我祖上三代替皇家采南疆药,如今却被一个姓林的断了活路……连验药资格都没了,凭什么?”
邻桌一名醉汉猛地拍桌:“林家算什么东西?要不是上面有人撑腰,早被御史参死了!”
赵九龄抬头,眼神浑浊却带着一丝精光:“您也知道内情?”
醉汉冷笑:“哼,你以为调方使怎么世袭的?还不是有人帮他说话!前几年还有人想掀桌子,结果第二天就被发配岭南……你敢动吗?”
赵九龄叹气,从袖中掏出一小包粉末,递过去:“这是去年收的南砂,你看成色如何?”
那人接过一嗅,脸色骤变:“这……这是掺了石灰和土粉!”
“可这就是送进宫的货。”赵九龄压低声音,“若有人愿作证,我能引荐给那位‘为民请命’的王妃。”
醉汉怔住,
次日清晨,线报送到苏锦黎案前:
昨夜酒肆中那名男子,天未亮便出了城,悄悄前往净心庵求见慧真。
她放下纸条,目光落回桌上那本抄录的签收簿。
火光跳动,映照着“用途不明”四个字。
真正的账,还在更深的地方藏着。
比如户部那些尘封三十年的拨款明细。
比如,那一笔笔标注为“备用”的支出,究竟备给了谁。
沈砚站在户部档案库最深处,指尖拂过一排排蒙尘的卷宗。
这里常年不见阳光,空气里弥漫着陈年纸张与潮湿木架混合的气味。
他手中捧着一本《永昌三年医药专项拨款明细》,册页泛黄,边角卷曲,像是被无数双手反复翻阅过。
可当他翻到关键一页时,眉头骤然一紧。
那页纸被人用火灼去了右下角,焦痕参差,像一道丑陋的伤疤。
残存的文字仅剩四个字:“……支东宫备用”。
墨迹虽淡却工整,是户部老笔吏惯用的蝇头小楷。
但“备用”二字之后的内容全数湮灭,连一丝痕迹都未留下。
他盯着那片焦黑,心跳慢了半拍。
这不是疏忽——这是刻意抹除。
他合上册子,轻轻放回原位,面上不动声色,转身走向另一列书架。
脚步沉稳,呼吸如常,仿佛只是例行查阅旧档。
可心底已掀起波澜:若正面查不到,便从侧面切入。
他调出同期工部修缮记录。
一页页翻过,大多是宫殿翻新、河道清淤、城墙补漏。
直到一条不起眼的条目跳入眼帘:
永昌三年十一月,冷宫西侧围墙加固,耗银八百两。
沈砚的手指顿住。
八百两?为一座废弃冷宫修墙?
他迅速在脑中推算:这笔数目足以重建三间偏殿,或采买五百斤上等南砂。
而冷宫自先帝中期便无人居住,杂草丛生,连宫人避之不及,何须动用如此巨资“加固”?
更令人心悸的是时间——正是癸未年十一月,与济春堂那份“用途不明”的取药记录完全吻合。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将这条记录逐字抄录,并在旁边标注:“影阁初建之月”。
影阁,民间早有传闻——非官方机构,无编制名册,专司隐秘缉探之事,直属东宫管辖。
可朝廷从不承认其存在,连史官都讳莫如深。
如今看来,它并非虚言。
沈砚缓缓合上工部簿册,目光幽深。
他忽然明白,这不只是贪腐案,而是一场以“病”为名的权力操控。
冷宫不是囚人的地方,而是藏账的地方;那一堵墙,封住的不是风雨,是三十年来见不得光的利益链条。
他悄然退出档案库,将抄录的条目藏入贴身衣袋。
风雪正扑打着窗棂,他立于廊下,望着皇宫方向,低声自语:“真相从来不怕藏得深,怕的是没人敢翻开第一页。”
与此同时,朱雀大街已是人声鼎沸。
周怀安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前,身后挂着一幅大幅榜文,上书“温阳固本散成本公示”。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郎中围坐一旁,手持戥子,正逐一称量市面上流通的药粉成分。
一位老医拿起一包药材,当众拆开:“此方号称滋补元气,实则主料仅为普通黄芪与劣质人参,辅以石灰、滑石粉充重。真正有效成分不足三成。”
话音未落,人群中已有百姓惊呼。
紧接着,一名老兵颤巍巍走上台来,捧着一封泛黄信笺,声音沙哑:“这是我儿子战死前线前寄回的最后一封家书……他说,‘儿未能归养父母,唯望朝廷省些药钱,多发些军粮。’”
他的声音哽咽,台下一片寂静。
片刻后,不知是谁先跪下的,接着一个接一个,黑压压的人群匍匐在地,叩首不止。
哭声渐起,汇成一片悲鸣。
京兆尹李崇义闻讯赶来,本欲驱散人群,却被眼前的景象钉在原地。
他看见孩童举着石碑拓片,在风中朗读上面刻写的冤情名录,一字一句清晰有力。
那声音像针,刺进他多年麻木的良知。
他没有下令抓人,也没有上前干预,只是默默退至街角,伫立良久,任风雪覆满肩头。
夜幕降临,皇宫突起骚动。
内廷灯火通明,太医急步穿梭于回廊之间。
皇帝咳血晕厥的消息尚未外传,但宫墙之内已然人心浮动。
御药房紧急配药,仓促恢复“温阳固本散”供给,可药效远不如从前稳定。
魏箴匆匆披衣出宫,面色凝重。
他穿过积雪覆盖的宫道,直奔七王府。
袖中藏着半张烧焦的纸片,边缘焦黑蜷曲,仅存两字:“别信……”
他走得极快,未曾察觉身后暗处一道黑影一闪而逝。
赵九龄隐于檐角,目光如鹰。
待魏箴身影远去,他才悄然落地,俯身拾起那从袖口滑落的残页。
风雪中,他将其小心收进怀中,随即疾行返回王府。
西厢书房内,烛火摇曳。
苏锦黎接过那半张残纸,置于灯下细看。
她指尖轻抚那两个残字,神情未变,眼神却渐渐沉了下来。
“别信……”她低声重复,唇角扬起一抹冷笑,“他们怕的不是我们揭账,是怕陛下真的清醒过来。”
窗外风雪愈烈,屋檐结冰垂落如剑,整座皇城仿佛在寒夜中颤抖。
http://www.c8e.cc/38487/3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