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钟停之后,是人在走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虞幼窈那一声嘶哑的呐喊响彻金殿之后,整座京城仿佛被投入石子的死水,骤然翻起层层涟漪。

  茶楼酒肆里,说书人连夜编出新段子:“哑女开口唤天音,十二钟里藏冤魂。”鼓板一敲,满堂静默。

  有人唏嘘,有人冷笑,更多人只是竖起耳朵——这年头,真话比戏文还稀罕。

  可朝堂之上,风向却立刻变了。

  次日早朝未启,礼部尚书周廷章便跪在乾清门外,手捧奏本,声若洪钟:“陛下!女子无职无权,擅入宗庙已属逾矩,更以残疾之身撞钟咆哮,惑乱圣听,实乃干政之举!若纵此例,礼崩乐坏,何所不至?”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凛然,“臣请旨:禁虞氏父女出入太庙,削其乐官名籍,以正纲常!”

  旨意尚未下,消息却已传开。

  苏锦黎坐在七王府西厢书房,指尖轻轻摩挲着一只青瓷茶盏。

  窗外细雨如丝,檐角铜铃轻响,像在应和那日太庙中那一声空荡的钟鸣。

  她没有动怒,甚至嘴角微扬。

  “李砚卿。”她抬眼。

  门边立着的女子立刻上前一步,素衣简饰,眉目沉静。“王妃。”

  “去查近三十年太常寺俸禄发放记录,重点是虞幼窈父亲——虞仲安。”苏锦黎声音不高,字字清晰,“我要知道,他到底哪一年开始没领薪俸。”

  三日后,李砚卿带回一本泛黄册档。

  翻开第一页,墨迹斑驳,但数据整齐。

  虞仲安的名字确实在编籍名单上,职位为“协律郎”,品级虽低,却是正经乐官。

  可自十年前起,每月该领的米粮与银钱,皆无领取记录,连冬衣布票也未曾申领。

  更关键的是,户部与太常寺之间并无除名公文流转,礼部也未报备朝廷。

  也就是说——此人早已被暗中除籍,却仍挂着官名,成了个“活着的死人”。

  苏锦黎将册子合上,轻轻吹去封皮上的浮尘。

  “他们想用‘规矩’压人。”她淡淡道,“那我们就从‘规矩’里找刀。”

  她提笔写下一道密令,交由赵九龄连夜送往户部档案库,要求调取所有类似“在职未支俸”的异常案例。

  这不是为了救人,而是要撕开一个口子——让那些藏在制度阴影里的蛀虫,自己爬出来。

  与此同时,虞幼窈已被韩四娘悄悄转移至城南义坊的一处旧宅。

  那是前朝废宫监的私产,偏僻破败,墙垣倾颓,反倒成了最安全的藏身之所。

  对外只称“送回乡养病”,连王府仆役都蒙在鼓里。

  然而第三日清晨,守在门口的暗卫急报:有个老匠人跪在门外,浑身湿透,从城外徒步而来,不肯走,也不说话,只磕头。

  苏锦黎亲自迎出去。

  陈拙跪在泥水中,白发贴着额头,双手撑地,指节因寒冷而发紫。

  见到苏锦黎,他颤巍巍抬头,眼里竟有泪光。

  “王妃……让我见见那孩子。”他声音沙哑,“我师父临终前说过一句话——唯有‘听骨之人’,能辨真音。”

  苏锦黎怔住。

  “她说的不是耳朵。”老人缓缓从怀中取出一卷油布包裹的竹简,双手奉上,“是用骨头听天地回响的人。虞姑娘不是哑,是人间话语太吵,盖住了她本该听见的声音。”

  那竹简展开,内页密密麻麻记满了铸造参数、火候控制、音腔调试之法,末尾赫然写着一行小字:“十二钟成,唯执槌者通灵,方可复正音。”

  苏锦黎目光沉静下来。

  她终于明白,为何虞幼窈能一眼听出钟腹裂痕,为何她指尖蘸茶写下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寻谱——这不是天赋,是宿命。

  当天夜里,她在书房召见裴文昭、李砚卿与赵九龄三人。

  “我要启动‘正音工程’。”她说,“不奏请,不张扬,先做起来。”

  计划迅速铺开。

  赵九龄依令秘密联络八位尚存的盲乐师后人,皆以“王府雅集,研习古乐”为名,请入城郊别院。

  那里早已备好仿制编钟,虞幼窈每日主持校音演练,逐律调频,一丝不苟。

  李砚卿则着手拟定《乐政合一疏》草稿,创造性地将十二律吕对应官员考绩等级——黄钟为上上,大吕为上中,以此类推。

  表面看是附庸风雅,实则是把音律重建纳入新政考核体系,一旦推行,礼部再无法以“非政事”为由阻挠。

  而苏锦黎自己,则开始整理《太和正音谱》残卷与铸模图,准备择机呈递御前。

  一切悄然推进,如同春夜细雨,无声浸润。

  直到某个深夜,韩四娘突然现身书房,神色罕见凝重。

  她手中捏着一小块炭灰似的残留物,放在灯下细看,竟是半块未燃尽的香料,边缘焦黑,中心却留有一丝异香。

  “义坊那边……有些不对。”她低声说,“烟道被人动过手脚。”

  苏锦黎盯着那块残香,良久未语。

  窗外风雨渐紧,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像是预兆。

  义坊那夜的火,来得悄无声息。

  起初只是墙角一缕青烟,顺着通风口往里钻,带着异样的甜香。

  守夜的暗卫只觉头晕目涩,靠在门边便沉沉睡去。

  若非韩四娘前日执意在屋顶布下一道隐铃——铜丝系发,风吹即响——怕是等到火舌舔上房梁,人都醒不过来。

  她破窗而入时,虞幼窈正蜷在床角,唇色发紫,呼吸微弱。

  熏香已燃过半,余烬落在枕边,尚有余温。

  韩四娘一把掀开被褥,将人裹进斗篷,从后窗跃出。

  落地未稳,正屋便轰然塌陷,烈焰冲天而起,映红了半边夜空。

  苏锦黎赶到时,大火已被扑灭,只剩残垣断壁冒着黑烟。

  她站在焦土前,指尖拂过一块烧得变形的门环,目光落在韩四娘递来的那半块残香上。

  “安神麝。”她轻声道,语气却如冰,“宫中特供,每月定量,由尚药局登记造册。”

  她忽然笑了,眼底没有怒意,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清明。

  “他们不怕钟裂,不怕哑女开口,甚至不怕有人查账。”她缓缓将残香收入袖中,“可他们怕这声音传出去——传到百姓耳里,传进史官笔下,变成一句‘当年不公’。”

  她没报官,也没惊动府衙。这种事,报了反而打草惊蛇。

  她让韩四娘换上粗布旧裙,脸上抹灰,扮作流民妇人,提着半篮烧焦的木片,在皇后母家府邸外徘徊乞讨。

  第三日清晨,一名送泔水的老嬷看她可怜,给了两个冷馒头。

  韩四娘磕头谢恩,顺势提起昨夜城南走水的事,叹道:“听说是个哑丫头,差点活活闷死……也不知是谁要害她?”

  老嬷嘴快,压低声音说:“你不懂,那是夫人交代下来的,要‘沉了嗓子’,不能留后患。”

  “沉了嗓子?”韩四娘装傻。

  “就是让她再也发不出声。”老嬷啐了一口,“命都不要紧,关键是嘴——有些音,本就不该被人听见。”

  消息传回王府当晚,苏锦黎坐在灯下,把这段话一字一句记进一本薄册,封皮无字,内页却按日期编号,每一页都夹着一片干枯的茶叶——这是她与萧澈之间的密信方式,茶香不同,含义各异。

  三日后,元惠帝召见七王妃,问及《乐典重修》一事。

  苏锦黎未直接回答,只请陛下闭目片刻,静心听音。

  随后,她命人在偏殿轻击一口修复后的正宫钟。

  那一声响起时,连廊下的宫人也停下脚步——清越、澄明,仿佛穿透百年尘埃,直抵人心。

  皇帝猛然睁眼:“这声音……不像从前。”

  “从前的是壳,”她低声说,“现在的是魂。陛下若允重修乐典,并非改祖制,而是还祖制本来面目。”

  皇帝沉默良久,终提笔朱批:“准议,交宗人府会同太常寺、七王府共办。”

  退殿时,天光将暮。

  她独自走过宫墙夹道,风穿窄巷,吹得衣袂翻飞。

  忽有一道灰影自檐角掠过,动作迟滞,却不肯现身。

  她脚步微顿,目光锁定那人身上的杂役服色——钦天监最低等的扫星仆役。

  可那人手中,赫然握着一枚青玉扳指。

  玉质温润,雕工极细,内侧刻有“沈氏世守”四字。

  沈家,是皇后的母族。

  她立在原地,未喝止,未追查,甚至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直到回到马车,帘幕落下,她才轻轻开口:“赵九龄。”

  暗处立刻有人应声。

  “去查钦天监近三个月所有星象奏报。”她声音很轻,像在吩咐一件琐事,“尤其是……关于‘天象示警’的部分。”

  车轮碾过青石路,发出沉闷声响。

  远处,暮鼓敲响。
  http://www.c8e.cc/38487/4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