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第303章 证词还没念完,天就变了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03章 证词还没念完,天就变了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晨光斜照,大理寺偏殿的青砖地面泛着冷意。

  公案高设,三司要员分列两旁,礼部尚书周廷章端坐督审席,蟒袍玉带,神情肃穆中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

  沈琅立于庭中,一身素衣如雪,未施脂粉,发间只一支银簪压鬓。

  她低垂着眼,指尖微蜷,却不曾颤抖。

  七日王府庇护,换来的不是安逸,而是一场生死博弈的开端。

  她知道,今日若不能让真相落地生根,明日便再无人敢抬头看这天。

  “证人沈氏,出身卑贱,曾为盲乐坊杂役,现居七王府西厢,与王妃朝夕相对。”监察御史当庭开口,声如铜钟,“其言辞是否出于本心,抑或受人唆使、胁迫作伪,尚待查证。请诸位慎听,勿被妖言所惑。”

  堂内一片低语。有人冷笑,有人皱眉,更多人静观其变。

  裴文昭起身,白衣如练,目光扫过全场:“依《大胤律·讼例篇》,证人资格唯以可信度论,不以出身定真伪。若因她是沈家庶女便斥为虚妄,那满朝之中,凡姓沈者,是否皆应下狱?还是说——”他顿了顿,声音清冷如刀,“有些人,只想用‘出身’二字,堵住天下人的嘴?”

  群臣哗然。

  赵元熹坐在侧席,默然提笔,在记录簿上划下第一道支持标记。

  墨痕短促有力,像是一声闷雷滚过心头。

  沈琅抬眸,开始陈述。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仿佛经过千百遍推演。

  她讲江南熔炉如何每月私铸铜器逾千斤,讲礼部书吏如何篡改祭器图纸、虚报重量骗取香火银,讲沈家嫡支如何以“修缮宗祠”为名,实则囤积重铜,暗中操控音律标准,使百年礼乐沦为权贵交易的遮羞布。

  说到动情处,她眼底微红,却没有落泪。

  她说的不是苦难,是证据链。

  “图呢?”周廷章忽然冷笑,打断她,“你说得天花乱坠,可有实据?总不能凭一张嘴,就想掀翻庙堂重臣吧?”

  沈琅不答,只轻轻抬手。

  韩四娘自屏风后转出,捧着一只蜡封木匣,步伐沉稳。

  她将匣子置于案上,揭开封印,取出一卷泛黄地图,缓缓展开——正是江南三州八县私铸工坊分布图,红线密布,标注详尽。

  裴文昭正欲接过移交户部核查,忽有一名小吏慌忙奔入,跪地禀报:“启禀诸位大人!存放证物的偏房……突发火灾!地图与账册残页……尽数焚毁!”

  满堂骤寂。

  烛火轻晃,映在众人脸上,明灭不定。

  无数道目光转向苏锦黎。

  她仍端坐于旁听席,指尖搭在扶手上,姿态从容,仿佛早知会有此局。

  风吹帘动,拂起她鬓边一缕碎发,她却连眉梢都未动一下。

  “烧了纸,”她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得如同讲述天气,“还有人心。”

  一句话,轻描淡写,却似重锤砸落。

  裴文昭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向内堂:“传第二位证人——田嬷嬷。”

  脚步蹒跚,拐杖叩地之声缓慢而沉重。

  一位白发老妇拄杖而出,衣衫洗得发白,背已佝偻,眼神却亮得惊人。

  “老奴田氏,曾为沈府夫人浣衣十年。”她颤声道,“亲眼见主母临终前,将一封血书藏于枕下……上面写着——‘铜不可食,音不可欺’。”

  她从怀中掏出一方褪色绢布,双手捧上。

  赵元熹亲自接过查验。

  绢布边缘残留火漆印痕,纹样古旧,正是沈氏宗祠专用印记。

  他翻开随身携带的宗卷副本,一页页比对,最终停在某条记录上——“永昌七年三月,庶女沈琅母申冤信一封,备案未复。”

  他缓缓抬头,看向田嬷嬷,又望向周廷章:“这封信……曾在宗卷备案。后来无故销档。”

  周廷章脸色微变,指尖猛地掐进掌心。

  就在此时,堂外忽有风起。

  檐角铜铃轻响,似有远音潜至。

  堂内众人尚未察觉异样,唯有苏锦黎微微侧首,目光掠向窗外。

  一阵极细微的窸窣声自衙门外传来,像是竹节触地,又似裙裾拂阶。

  她不动声色,只将手指轻轻抵在唇边,似在倾听什么。

  而裴文昭已转向田嬷嬷,沉声问道:“您可愿以性命担保,所言句句属实?”

  老妇跪地叩首,额头触地,声音哽咽却坚定:“老奴不怕死。只怕百年礼乐,就此蒙尘。”虞幼窈立于大理寺衙门外的石阶之下,身后是十二名盲乐坊的乐师,皆着素色麻衣,手持竹笛、骨哨与古埙。

  她们看不见这朝堂风云,却听得清世间不平之声。

  雨云压城,风卷残叶,众人静默如雕像,唯有她指尖轻抚笛孔,似在等待某种冥冥中的号令。

  堂内,田嬷嬷的血书尚未验明,周廷章已频频蹙眉,手握玉笏,指节泛白。

  空气凝滞如铁,仿佛连呼吸都成了冒犯。

  就在此刻,一道清越笛音自外破风而来,如一线银丝穿云而下,直入殿心。

  是《申冤引》。

  此曲久已失传,唯载于《太和正音谱》残卷,列为“礼崩则奏,冤深则鸣”。

  前朝百年未闻,今朝乍响,竟由一位盲女吹出,音律古拙,气息沉稳,每一拍都像踩在人心最脆弱的缝隙上。

  沈琅浑身一震,猛然抬头。

  她记得这调子——幼时夏夜,母亲抱着她在井边纳凉,用竹筷敲碗为她打着节拍,哼的就是这支曲。

  那时她说:“阿琅,音律是有魂的。真声不灭,天理难掩。”

  泪水无声滑落,滴在青砖上,绽开成墨点般的花。

  “这是我娘教我的第一支曲子……”她的声音颤抖,却异常清晰,“她说,只要这音还在,真相就不会死。”

  殿中数位年迈乐官脸色骤变。

  其中一人猛地站起,竟是前任太常寺协律郎孙奉先。

  他双目赤红,颤抖着解下腰间象牙腰牌,在众目睽睽之下狠狠摔在地上,发出一声脆响。

  “我三十年前也听过这调!”他嘶声吼道,“那时礼部下令重修祭乐,所有旧谱都被焚毁!我们被迫改调、变律,只为让那些私铸的劣铜也能‘合音’!可这根本不是礼乐——这是欺天!”

  满堂哗然。

  裴文昭眸光一凛,当即抓住时机,从袖中抽出一份誊抄完整的文书,高声宣读:“此乃户部主事李砚卿所整《江南铜流溯源图》,经三日密查,确认沈家名下七处熔炉所产‘废铜’,实为精炼律管原料,分批转运至京畿三州,最终流入三位大学士名下庄院,以‘建材’名义登记入库!请诸位大人细看账目往来,时间、数量、押运人姓名,无一遗漏!”

  话音未落,天穹轰然炸裂。

  一道惊雷劈开乌云,倾盆大雨倾泻而下,砸得屋瓦噼啪作响。

  众人尚未来得及反应,又是一声巨响——院中那株百年古槐被闪电击中,树干从中裂开,焦黑的木屑飞溅四散。

  赵元熹本在记录,闻声疾步冲出大殿。

  雨水瞬间湿透官服,他却浑然不觉,跪在断裂的树根旁,伸手扒开泥土与碎木。

  片刻后,他僵住。

  半截青铜残片裸露在外,表面覆满焦灰,但铭文清晰可辨:永昌七年,太庙制律,正音之始。

  他的手开始发抖,声音几乎不成调:“这不是废铜……是太庙遗失的律管!当年说是在战乱中焚毁……可它一直埋在这里!被人栽树掩埋……”

  殿内一片死寂。

  苏锦黎缓缓起身,走到窗前。

  风雨扑面,吹乱了她的发丝,她却只静静望着那棵裂开的古槐,唇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

  “看来,”她轻声道,语气如同闲话家常,“连老天都不愿再替他们瞒下去了。”
  http://www.c8e.cc/38487/4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