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第365章 你们立的碑,我拿来铺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65章 你们立的碑,我拿来铺路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昌河的清晨,雾气未散。

  县衙前的空地上,青石板刚被洒扫干净,香案已摆好,红绸从牌坊一路铺到碑座前。

  地方官穿着簇新朝服,手捧圣旨副本,站在高台之上,脸上带着恭敬又得意的神情。

  今日是“贞静碑”落成大典,朝廷钦点,太子党亲督,连礼部都派了观礼使。

  碑文早已拟好:苏氏阿妧,安国公侧室,少娴女则,嫁后守默,不语三十载,教女有方,育得贤妃之才,实为天下妇德典范。

  字字温顺,句句驯化。

  可没人知道,这块碑的底座下压着的,不是黄土,而是从废墟里挖出来的旧乐户残碑碎片。

  更没人看见,昨夜三更,一个身穿粗布短打、耳上挂着铜环的老匠人,背着一袋铜槌,在每一块运来的石材旁蹲了整整两个时辰。

  他听不见喝彩,也听不懂颂词,但他听得见石头里的声音——那些被磨去的名字,经他手中特制铜槌轻叩,因共振而显形,像沉睡百年的魂魄,终于被唤醒。

  天光渐亮,百姓越聚越多。

  起初只是好奇,看朝廷给七王妃她娘立碑,倒也算件稀罕事。

  可当沈琅带着十名录声使走上高台,展开一卷泛黄长纸时,人群忽然静了下来。

  “苏氏阿妧,原籍越州,越州乐营乐籍出身,善琵琶,通音律。”沈琅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如刀,“癸酉年六月,因私授《采莲谣》于民间童子,被告发‘煽动民风’,罚饮净音汤,喉骨尽毁,三年后咳血而亡,卒年二十九。”

  她每念一句,便有人低声重复。

  “她说不出话……但她记得那首歌。”一个白发老妪喃喃开口。

  “我记得!”另一个盲眼老头猛地抬头,“我小时候听过,是讲采莲女不肯嫁豪绅,跳江明志的事!”

  沈琅没有停。

  她身后,录声使们依次举起手中的铜牌,那是他们唯一能发声的方式——有的用指节敲击铜面,发出闷响;有的以掌心摩擦边缘,生出低频嗡鸣。

  这些不成调的声音,在铁三爷暗中调控下,竟渐渐合成了《采莲谣》最初的旋律基音。

  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

  有人试探着哼出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第二句接上了。

  第三句也来了。

  越来越多人加入,虽不成曲,却汇成一片低沉却坚定的合唱。

  就在这时,两名差役冲上前,试图夺走沈琅手中的长卷。

  “大胆刁民!竟敢污蔑朝廷旌表之节妇!”

  话音未落,一道身影横步而出——正是铁三爷。

  他不言语,只将手中铜槌往地上一震。

  咚——

  一声闷响,仿佛来自地底。

  所有石材同时微颤,表面尘灰簌簌而落,露出底下层层叠叠的刻痕:李四娘、赵十三妻、柳婆子、陈二郎……一个个名字,在晨光中浮现,像是大地自己吐出了被掩埋的真相。

  老人跪下了。

  年轻的也跪下了。

  他们不是跪官,是跪这些曾被抹去的人名。

  地方官脸色铁青,咬牙下令:“驱散!立刻驱散!此乃抗旨乱民!”

  差役举棍欲上。

  就在此时,驿马飞驰而至,尘土飞扬中,一名文书官翻身下马,手持加急令函,直奔高台。

  “七王府急件,限即刻启封!”

  全场骤然安静。

  那信封火漆完整,印纹奇特——半枚断裂的玺印拓片,隐约可见“承律”二字。

  地方官接过信,手指微微发抖。

  他也知道,一旦拆开,今日这场“贞静碑”大典,恐怕再无法按原样进行。

  但他还不知道的是,苏锦黎自始至终都没打算来昌河。

  她在京城的书房里,正轻轻放下笔。

  窗外雨丝斜织,檐下铜铃轻响——那不再是镇压声音的法器,而是记录风雨的器具。

  她望着案上摊开的地图,指尖落在昌河位置,轻轻划过。

  “你们要立碑?”她低声说,嘴角微扬,“好啊。但这一路基石,得由我说了算。”

  烛光摇曳,映出墙上一道长长的影子。

  像一把正在出鞘的刀。第365章 你们立的碑,我拿来铺路(续)

  昌河县衙前的风,忽然静了。

  文书官当众启封七王府急件,纸页展开时,墨迹未干。

  他一字一句念出:“据《礼乐通考补遗》载,‘凡涉声律之地,可用听政碑代官衙断讼’。”话音落,全场如坠冰窟。

  地方官脸色煞白。

  他从未听过这句“古训”,更不知此书早已失传百年——若非刻意翻检冷阁残卷,绝难寻得只言片语。

  而如今,它竟成了悬在头顶的刀。

  沈琅缓缓合上手中长卷,目光扫过人群,声音清冽如泉:“既为声律之地,便依古制行事。”她抬手一指那尚未竖起的贞节碑,“此石未刻朝廷定论之前,可作听政之用。”

  铁三爷上前一步,从怀中取出七方石板摹本,皆以青灰岩刻成,大小一致,背面铭有六字:听、信、说、记、传、守、生。

  他不语,只将它们依次摆开,围成一圈,如同旧时乡老议事的圆坛。

  百姓面面相觑,随即有人颤巍巍迈出一步,跪坐在“听”字碑前。

  “我父原是城南鼓匠,因私制律谱,被正音局焚屋夺器……十年不敢碰槌。”他的手抚着冰冷石面,像在抚摸一段死去的记忆。

  第二人接上,在“说”字下低语:“我妻是盲女,能唱十二调《折柳曲》,却被罚割舌……她说不出话那天,江边芦苇全白了。”

  一人又一人坐下。

  他们不再需要高台上的宣读,也不再仰望香案后的官员。

  他们对着石头说话,仿佛那石中有灵,能听见百年前阿妧无声的琵琶,也能听见此刻自己喉咙里压抑了一生的呜咽。

  夜色渐深,火把燃起,映照着一张张沟壑纵横的脸。

  孩童蹲在“记”碑旁,用炭条抄录大人的话;老人则在“传”字石边低声复述,确保每一句都不被遗漏。

  有人哭,有人怒,也有人终于笑了——那是第一次被人认真倾听后的释然。

  差役们杵在原地,棍子举到一半,却再不敢落下。

  他们身后的地方官浑身发抖,不是怕,而是惊觉:这一圈石头,已成了比县衙更高的裁判之所。

  三更鼓响时,驿马再度飞驰入城。

  这一次,是京城六百里加急——萧澈亲批的奏对抄录,随信附有一枚铜符,上刻“承律”半印。

  “民情宜疏不宜堵。”御前朱批赫然在目,“可参酌‘听政三日’旧例,允设‘乡议旬会’。”

  消息传开,无人欢呼,唯有长久的沉默。

  然后,一个少年站起身,敲了敲“生”字碑面,发出一声清脆的响。

  像种子破土的第一声轻裂。

  七日后,昌河知县含恨上奏:“民聚成患,议论无度,恐生悖乱,请速派兵镇压。”奏折递进宫中,却被压在御案最下层,整整三日未动。

  直到某个雪夜,萧澈提笔轻轻批了八个字:“观其自化,不必惊扰。”

  同一时刻,京城七王府。

  苏锦黎立于檐下,看雪花一片片落在阶前。

  崔明瑜立于身侧,低声问:“他们会明白吗?”

  “明白什么?”她反问,呼吸凝成白雾。

  “立碑的人,终会被碑下的路埋葬。”

  苏锦黎笑了笑,未答。

  她的目光越过回廊,落在庭院深处那口覆雪的铜钟上——那是铁三爷亲手修缮的最后一具古律器,据说,能引出人心最底层的声音。

  当夜,铁三爷独自来到护城河边。

  他背着最后一块摹碑,沉入水底。

  铜槌轻点水面,涟漪一圈圈荡开,像某种古老音律的余震,悄然渗入大地经络。

  远处,一只竹简在风中轻轻晃动,上面墨迹已干:

  “听者,非耳也,乃心之门。”
  http://www.c8e.cc/38487/5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