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沸腾的食堂
推荐阅读: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至暗时代:五胡十六国历险记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汉末三国路
赵大:我的水浒我的国
农民将军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第三百八十五章:沸腾的食堂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王超骑着自行车驶向玻璃厂。离厂门还有一段距离,他就敏锐地察觉到气氛与往日不同。不再是工人们匆匆走向各自车间的单一景象,而是有三五成群的工人聚在厂门口、路边或是宣传栏下,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人人脸上都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好奇与难以置信的神情。
“王厂长早!”
“厂长来了!”
看到他,工人们纷纷打招呼,但随即又沉浸回他们的讨论中。王超支好自行车,隐约听到了几个关键词——“吃肉”、“不要钱”、“敞开吃”。
他正疑惑间,就见销售科年轻活泼的小李,正被几个制瓶车间的工友围着,唾沫横飞地讲述着:
“真的!我昨天回我对象他们红旗公社去了,好家伙,那场面!”小李眼睛发亮,手舞足蹈,仿佛那香味还在鼻尖萦绕,“公社食堂大锅支起来,油烧得滚烫!破天荒啊,直接把大块大块的猪肉,沾上调好味的米粉,下到油锅里炸!我的老天爷,那‘滋啦’一声响,香味‘腾’地就起来了,飘出去好几里地!社员们排着队,一人领一大碗,吃得满嘴流油,那叫一个高兴!我老丈人拉着我的手说,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样吃肉的!”
他话音刚落,旁边一个制瓶车间的壮实工友立刻抢过话头,嗓门洪亮:“你那粉蒸肉算啥!我们前进大队更厉害!公社组织人去河里捞鱼,巴掌宽的鲫鱼,刮鳞去内脏,用盐和姜丝腌了,裹上薄薄一层面糊,下油锅炸得金黄酥脆!连骨头都是酥的!好家伙,我一口气吃了五条!我爹都说,这日子,以前地主老财也不敢这么吃啊!”
周围响起一片惊叹和吞咽口水的声音。另一个老师傅咂咂嘴,既向往又带点不确定地问:“这……这吃饭不要钱,还尽吃好的,能长远吗?我听着心里咋有点不踏实……”
“嗐!刘师傅你这思想可就落后了!”小李立刻反驳,“报纸上广播里都说了,这是共产主义萌芽!粮食大丰收,吃不完!以后天天都是好日子!”
“就是!听说咱们街道食堂今天中午也要改善伙食,有大肉包子吃!”不知谁喊了一句,人群更加躁动起来。
王超听着这些议论,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作为一厂之长,他比普通工人想得更多、更远。这股突如其来的“食堂风”和“吃喝潮”,在短时间内确实能极大提振士气,让人看到一种“丰衣足食”的希望。但潜意识里,雷师傅那句“吃祖宗饭”的担忧,以及他对物资供应规律的认知,让他心底隐隐生出一丝不安。这种不计成本、看似无穷无尽的供给,其根基究竟在哪里?
他没有在门口多做停留,径直走向厂部办公室。一路上,各个角落都在上演着类似的讨论,“食堂”、“吃肉”成了绝对的热词,甚至压过了正在紧张进行的百货大楼订单生产任务。
走进办公室,生产科长老刘和财务张涛已经在等着他,脸上也带着外面那种兴奋的余波。
“厂长,听到了吧?这下可真是开了眼界了!”老刘笑着递过生产报表,“不过工人们情绪倒是很高,干劲足得很!”
张涛扶了扶眼镜,语气则谨慎一些:“干劲是足,但我这心里有点打鼓。这吃饭不要钱,背后的账是怎么算的?咱们厂的工人家属也都吃食堂,这福利……长远看……”
王超接过报表,没有立刻评论,只是沉声道:“不管外面怎么变,咱们厂的任务不能变,质量不能降。百货大楼的玻璃,是我们厂立起来的金字招牌,决不能砸了。老刘,各车间的生产进度你盯紧点,尤其是深加工那边,雷师傅他们正在节骨眼上。”
“明白,厂长。”老刘点头。
安排好日常工作,王超还是决定去车间转转,亲自看看这股风潮对生产到底有多大影响。
他先来到药瓶车间。张老头依旧像定海神针般在流水线旁巡视,但王超注意到,有几个年轻工人的操作速度似乎比平时慢了些,眼神时不时瞟向车间门口,似乎在期盼着下工去食堂的钟声。张老头也察觉到了,不时低沉地喝斥一句:“专心点!手里的活计是吃饭的本钱!”
看到王超,张老头走了过来,压低声音:“厂长,你也看到了。人心有点浮。都在议论中午食堂吃啥,活计难免分心。”他顿了顿,脸上皱纹更深了,“这天天跟过年似的,我这心里,不踏实啊。过日子,哪有这样的?”
王超默默点头,张老头的话印证了他的观察和担忧。
他又来到深加工车间。这里的情况稍好一些,机器轰鸣声更大,工人们需要更专注地操作。雷师傅正满头大汗地调试着一台刚经过“土法改造”的磨边机,他那个“镶了牙”的切割机在一旁稳定地运行着。
看到王超,雷师傅用棉纱擦着油污的手走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厂长,外面说的那些,你信吗?”
王超看着他:“雷师傅,你觉得呢?”
雷师傅摇摇头,指着正在运转的机器和工人们汗湿的脊背:“咱们是干活的人,知道东西来得不容易。这一口肉,一块玻璃,哪样不是辛辛苦苦、一点一滴弄出来的?突然说往后吃饭不要钱,还尽吃好的……我老雷笨,想不明白这道理。我就知道,咱这机器,不加油、不维护,它转不动;这好日子,不实干、不积累,它长不了。”
他叹了口气,声音更低了些:“我瞅着这架势,有点像……有点像把我爹那辈攒下的家底,一顿给造了的意思。”
雷师傅的话朴实却尖锐,像一把锤子敲在王超心上。这种来自最基层、最有经验的老工人的直觉,往往最接近真相。
王超拍了拍雷师傅的肩膀:“不管外面怎样,咱们厂里,还得靠实干。任务紧,质量不能松,您多费心。”
“放心吧厂长,我这摊子出不了岔子。”雷师傅重重点头。
临近中午,厂区里的躁动气氛达到了顶点。当食堂开饭的钟声“当当当”敲响时,工人们如同听到冲锋号,迅速放下工具,收拾好工作台,潮水般涌向食堂方向。那急切和欢腾的场面,比以往任何一天都要热烈。
王超没有立刻去食堂,他站在办公室窗口,看着工人们兴高采烈的背影,眉头紧锁。他知道,这股由“公共食堂”和“吃饭不要钱”点燃的激情,像一剂强烈的兴奋剂,暂时掩盖了许多现实问题和潜在的危机。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短期士气,但也像一层薄纱,朦胧了人们对长远未来的清醒认知。
他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桌上还摊开着张涛做的财务预算和原料采购计划。外面传来的喧闹声,与办公室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对比。王超深吸一口气,知道在这样的大潮下,个人和单个工厂的力量是渺小的,他无法改变什么,只能尽力稳住玻璃厂这艘刚刚驶入正轨的船。
“无论如何,生产不能停,质量不能降。”他对自己说。眼前的挑战,除了技术攻关、设备改造,似乎又多了一层——如何在这样沸腾的社会情绪中,保持工厂定力,守住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
http://www.c8e.cc/40479/49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