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铁血诗篇,天下暗流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一股滚烫的热血,如同地底奔涌的岩浆,在他枯槁的胸膛中轰然炸开。

  李颙猛地起身,枯瘦的身体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踉跄着扑到书案前。

  他颤抖着双手,一把挥开案上堆积的经卷。

  竹简木牍哗啦啦滚落一地。

  他不管不顾,铺开一张雪白的宣纸。

  抓起那支饱蘸浓墨的狼毫笔。

  笔走龙蛇。

  墨染山河。

  胸中积郁了数十年的悲愤、屈辱、绝望,在这一刻,尽数化作了冲天的豪情与磅礴的力量。

  如同黄河决堤。

  如同泰山崩摧。

  所有的情绪,尽数倾泻于笔端。

  一首气盖山河、字字泣血、句句如金的雄浑诗篇,在饱含热泪的狂草中,跃然纸上。

  《闻卧龙谷大捷》

  烽火连天照河西,胡骑如潮压孤壁。

  八千虎贲擎汉帜,血沃荒原鬼神泣。

  燧发惊雷破虏胆,重炮怒吼碎金旗。

  卧龙谷口尸山积,大汗仓皇窜如蚁。

  忆昔神州陆沉日,腥膻遍地泣血时。

  扬州十日骨未寒,嘉定三屠魂犹嘶。

  剃发易服辱华夏,神州何处觅汉仪?

  幸有英豪起陇右,信公仗剑挽天倾。

  格物巧思开新宇,铁甲洪流荡妖氛。

  此役一胜惊寰宇,汉家儿郎气如虹。

  从今再铸炎黄骨,不教胡马度边庭。

  愿提雄兵三百万,踏破贺兰复旧京。

  最后一个“京”字落下,笔锋几乎要戳穿纸背。

  李颙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踉跄后退一步,死死盯着纸上那酣畅淋漓、饱蘸血泪与豪情的诗句,再次泪如雨下。

  这不是诗。

  这是呐喊。

  是战鼓。

  是号角。

  是积压了百年屈辱后,从汉人骨子里发出的最嘹亮的怒吼。

  “快。”

  “快将此诗。

  誊抄。

  传颂。

  让谷内每一个汉家儿郎。

  让天下每一个有血性的汉人。

  都看到。

  都听到。”

  李颙对着闻声赶来的学宫学子,嘶声力竭地喊道。

  李颙的这首《闻卧龙谷大捷》,如同一瓢滚油泼进了烈火,瞬间在卧龙谷内,在河西走廊,在所有汉人聚居之地,激起了滔天巨浪。

  卧龙谷内,无论是正在操练的士兵,还是在矿场挥汗的劳役,亦或是在工坊打造兵器的工匠,在田间耕作的农夫,在学堂读书的学子。

  当这首饱含血泪与豪情的诗篇被张贴在告示栏上,被学子们高声诵读,被说书人编成鼓词传唱时,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

  士兵们握紧了手中的火铳,眼中燃烧着前所未有的荣耀与战意。

  工匠们敲打铁砧的节奏更加沉重有力,每一次捶打都像是在锻造民族的脊梁。

  农夫们直起酸痛的腰背,望向谷口方向的目光里充满了希冀。

  学子们热血沸腾,拍案而起,将诗句抄录在书本扉页,刻在心底最深处。

  “信公仗剑挽天倾。

  格物巧思开新宇。”

  这两句诗,更是如同烧红的烙铁,深深烙在了每一个格物院工匠的心头。

  王希、王二看着诗句,激动得浑身都在发抖。

  他们从未想过,自己手中那油腻腻的锤子、钻头、蒸汽机,竟能承载如此厚重的民族希望。

  这首诗,如同燎原的星火,迅速通过往来的商队、流民、甚至秘密渠道,传向四面八方。

  河西、陕西、山西、河南。

  凡是汉人聚居之地,凡是有心向故国、心怀悲愤之士,无不争相传抄,低声吟诵。

  文人墨客击节赞叹,誉之为“千古雄篇,气吞山河”。

  字里行间那深沉的亡国之痛、剃发之辱,以及对卧龙谷大捷的狂喜、对李信和汉王军的崇敬、对复兴汉家江山的渴望,如同最猛烈的催化剂,点燃了无数汉人心中那沉寂已久、却从未熄灭的火种。

  “愿提雄兵三百万,踏破贺兰复旧京。”

  这最后一句,更是如同惊雷,炸响在无数热血青年的心头。

  一颗颗名为“希望”和“反抗”的种子,在诗篇的浇灌下,于黑暗的土壤中,悄然破土,生根发芽。

  卧龙谷大捷的消息与李颙的雄诗,如同两道惊雷,不仅震撼了庙堂,点燃了文人的热血,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广袤的民间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无声却汹涌的暗流。

  河西,甘州城外,一处偏僻的村落。

  破败的土屋内,油灯如豆。

  老铁匠张石头,用布满老茧和烫伤疤痕的手,一遍遍摩挲着儿子从城里带回的、抄录在粗麻纸上的诗句。

  他的三个儿子,两个死在清军入关时的劫掠,一个被强征为民夫,累死在修河工的工地上。

  浑浊的老泪顺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滴在“扬州十日骨未寒,嘉定三屠魂犹嘶”那行字上。

  “爹……”儿子张铁柱看着父亲,眼中也含着泪,“卧龙谷李旅帅他们……他们真把金帐鞑子打垮了。

  杀了那么多。

  抓了那么多。”

  “好……好……”张石头哽咽着,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一种近乎疯狂的神采,“铁柱。

  收拾家伙。

  咱们去卧龙谷。”

  “爹?您的身子……”

  “老子这把老骨头,打铁的手艺还没丢。”

  张石头挣扎着站起来,腰杆挺得笔直。

  “李旅帅那里缺工匠。

  缺打兵器的好手。

  老子要去。

  给汉王军打刀。

  打枪。

  打炮。

  打能杀尽胡虏、光复河山的利器。”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许多地方。

  山西汾州,世代相传的木匠世家,家主赵老蔫默默收拾起祖传的鲁班尺和精巧工具,带着两个儿子和三个徒弟,在一个深夜悄然离家,消失在通往西北的官道上。

  河南洛阳,一位曾在明朝工部兵器局任职、因不肯剃发而隐居多年的老匠人,看到诗句后老泪纵横,取出珍藏多年的火器图谱,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

  陕西米脂,几个精通水利营造的师傅,变卖了家产,拖家带口,向着传说中那个能造出“惊雷重炮”的山谷进发。

  他们如同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怀着对故国的追忆,对清廷的仇恨,对卧龙谷的向往,以及对新生的汉人政权的最后一丝希望,向着西北汇聚。

  他们带来了祖传的技艺,带来了压箱底的本事,更带来了复兴汉家江山的炽热渴望。

  卧龙谷的格物院工坊、矿场、筑城工地,迎来了第一批自发投奔的民间大匠。

  王希、王二看着这些风尘仆仆却眼神炽热的老匠人,激动得难以自持。

  然而,这涌动的暗流之中,也夹杂着致命的漩涡。

  清廷的粘杆处和各地官府密探,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迅速行动起来。

  通往卧龙谷的各条隐秘小道上,除了满怀希望的工匠和流民,也悄然混入了一些行踪诡秘的身影。

  他们或是扮作逃荒的难民,或是伪装成行商的脚夫,眼神闪烁,举止谨慎,时刻留意着沿途的关隘、地形、驻军情况,并将所见所闻,通过秘密渠道传递出去。

  河西重镇肃州城,一间不起眼的客栈地字号房内。

  一个面色蜡黄、商人打扮的中年人,正对着烛火,用一种特制的药水在一张薄如蝉翼的绢布上飞快书写:

  “流民工匠西去者日众,皆言投奔卧龙谷。

  谷口戒备森严,盘查甚紧,难以混入。

  然谷外新建工坊、矿场多处,招募人手,或可从此处着手。

  李颙之诗流传甚广,蛊惑人心,需严查禁绝。

  另,闻汉逆正大肆整训金帐降俘,编为劳役,意图不明。”

  写罢,他将绢布卷成细条,塞入一根掏空的竹杖内,交给一个等候在旁的、看似憨厚的脚夫。

  “速送兰州,老地方。”

  脚夫接过竹杖,点点头,无声地融入夜色之中。

  卧龙谷的崛起,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渴望光复的希望,也招引着来自黑暗的窥探与杀机。

  机遇与危险,如同双生子,伴随着这初生的政权,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艰难前行。
  http://www.c8e.cc/40790/3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