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神话物理局 >第155章 实验室中的“气泡”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55章 实验室中的“气泡”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那阵直接作用于意识的“低语”如同潮水般退去,来得突兀,消失得也迅速,只在众人的脑海中留下了一片空洞的回响和难以言喻的晕眩感。观察室内一片死寂,只有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和几个人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南曦用力晃了晃头,试图驱散那种仿佛大脑被强行塞入过量无序信息的胀痛感。顾渊扶了扶眼镜,脸色苍白地快速记录着刚才那一瞬间的主观感受。赵先生则目光锐利地盯着隔离窗后那个依旧稳定存在的“珍珠白色”气泡,手指在座椅扶手上轻轻敲击,不知在思考着什么。

  实验室内的王大锤是受影响最直接的,他几乎是瘫坐在控制台前,额头上布满了冷汗,但眼神中的兴奋光芒却丝毫未减。

  “报告状态!”赵先生沉稳的声音通过通讯器响起,打破了沉默。

  “‘奇点锻炉’运行稳定!能量输出维持在设定值!高维气泡结构……稳定!”王大锤喘了口气,声音带着颤抖,但语气肯定,“边界振荡已平息,内部能量辐射泄漏停止!刚才的……信息爆发,似乎是气泡形成初期的某种‘初始化’过程,或者是对我们存在的一种……‘回应’!”

  “能分析刚才的信息内容吗?”顾渊立刻追问。

  “‘烛龙’正在全力解析记录到的意识冲击数据流,”王大锤调出数据界面,上面是无数飞速滚动的、完全无法理解的复杂波形和符号,“初步判断,其信息密度极高,结构完全非线性,并且……似乎包含了多种不同‘层面’的意义,有些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这不像是一种语言,更像是一种……‘现实片段’的直接投射。我们可能需要一种全新的信息解码范式。”

  这个结果既让人失望,又在意料之中。高维度的信息,怎么可能轻易被三维世界的大脑和理解方式所破译?

  “当务之急,是彻底研究这个气泡本身。”南曦定了定神,开口道,“它是稳定的吗?它的物理性质到底是什么?它内部的时间、空间是怎样的?我们必须像研究一个新发现的未知元素一样,系统地、谨慎地研究它。”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变成了一个对“高维气泡”进行全方位探测的精密战场。在王大锤和“烛龙”的精确控制下,气泡的直径被稳定维持在大约二十厘米,悬浮在“奇点锻炉”前方一个特制的、布满各种探测器的无尘真空腔室内。

  首先进行的是最基础的物理常数测量。

  最精密的原子钟被用来比对气泡内部和外部的的时间流速。结果令人震惊——气泡内部的时间流速,比外部慢了约0.0001%。这个差异微乎其微,但考虑到气泡的尺寸和其存在的稳定性,这个效应本身就已经颠覆了认知。它证明了这个气泡确实是一个独立于外部宇宙时空结构的“异域”。

  激光干涉仪和引力波探测器则试图描绘气泡内部的空间结构。反馈回来的数据让所有物理学家感到困惑。气泡内部的空间曲率并非恒定,而是在以一种缓慢的、复杂的周期不断变化,其几何属性无法用任何欧几里得或黎曼几何的模型完美描述,更接近于某种动态的、非交换几何(即Ab不等于bA的几何)结构。简单来说,在气泡内部,沿着路径A走到b,与沿着路径b走到A,可能不是等价的!

  接下来是对物质作用的测试。

  王大锤小心翼翼地使用机械臂,将一根由最纯净硅材料制成的、表面镀有纳米级精度刻度的探针,极其缓慢地伸向气泡边界。当探针尖端触碰到那层看似无形、却真实存在的“膜”时,监视器上出现了奇异的景象。

  探针尖端并没有像穿透水面或气幕那样轻易进入,而是在接触点发生了剧烈的、肉眼可见的“扭曲”。这种扭曲并非简单的弯曲或折断,而是一种更加根本的、仿佛其基本几何结构被重新排列的变化。探针尖端的刻度瞬间变得模糊、错位,仿佛被打散成了无数像素点然后又以错误的方式重组。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机械臂试图将探针收回时,接触点附近的空间仿佛产生了“粘滞”,收回过程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最终,当探针完全脱离气泡边界后,其尖端部分已经彻底变形,表面的刻度完全消失,材料分析显示其晶格结构发生了无法解释的、指向多种可能性的叠加状态,仿佛它在那一刻同时经历了多种不同的物理历史。

  “它……它改变了物质的‘历史’?”王大锤看着分析报告,目瞪口呆。

  “或者说,气泡内部的物理规律,允许物质存在多种历史状态的叠加,”顾渊推测道,眼神凝重,“而当我们将其拉回我们的宇宙,叠加态坍缩了,但坍缩的结果……是混乱的。”

  他们尝试送入更简单的物质,如一束纯能量激光、一簇低温原子云,甚至是最微弱的无线电信号。结果各不相同,但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气泡内部是一个物理规则与外部宇宙存在系统性差异的区域。能量在其中传播时会自发产生复杂的谐波和干涉模式;原子云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非定域性关联,仿佛它们是一个整体;无线电信号则被严重扭曲和衰减,信息几乎无法有效传递。

  “这就像一个……拥有不同‘物理定律选项’的小型宇宙碎片。”南曦总结道,她一直密切注视着所有实验数据,并尝试用她那独特的意识感知去“理解”气泡的本质,“它不完全是我们的宇宙,但也不是完全无关。它像是从某个更高维度的‘源头’上剥离下来的一小片规则集合。”

  最令人不安的发现,来自于对气泡本身“稳定性”的深入研究。

  王大锤发现,维持这个气泡的存在,需要持续消耗巨大的能量,但这并非唯一的代价。“烛龙”的长期监测显示,在气泡持续存在期间,实验室周围极小范围内的“真空涨落”水平出现了异常升高。所谓的真空涨落,即虚无空间中凭空产生又瞬间湮灭的虚粒子对,是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但这种升高,意味着气泡的存在,正在以一种极其微妙的方式, “撬动”着宇宙基底的稳定性。

  此外,南曦和顾渊都报告,在长时间近距离观察气泡后,会出现轻微的精神疲惫和注意力涣散,仿佛他们的意识也在被动地适应那种异质的物理环境。手腕上的意识锚点发生器,在靠近气泡时,其稳定脉冲的频率会出现微小的、自主的调整,似乎是在对抗某种无形的意识干扰。

  “这个气泡,它不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异常,它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低强度的‘现实污染源’。”顾渊得出了一个严峻的结论,“它在我们宇宙的‘规则织物’上烧出了一个洞,而这个洞正在向周围渗透它的‘规则’。”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脊背发凉。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但也可能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每一次实验,每一次维持气泡的存在,都可能是在他们所处的宇宙壁垒上,刻下一道细微却无法愈合的伤痕。

  “我们需要知道,这种‘污染’是否可逆?气泡消失后,这些效应会停止吗?”赵先生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王大锤进行了一次谨慎的测试。他逐步降低“奇点锻炉”的能量输出,让高维气泡缓慢收缩。随着气泡直径减小,周围的真空涨落水平确实逐渐恢复正常,南曦和顾渊的精神压力感也随之减轻。当气泡最终缩小到一个点然后彻底消失时,所有的异常监测数据都回归了基准线。

  然而,在气泡消失的瞬间,“烛龙”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短暂、几乎无法与背景噪声区分的“信息回波”。这缕回波的结构,与气泡形成初期的那阵“低语”以及“混沌低语”数据碎片中的某些稳定模式,存在着微弱的相似性。

  “它留下了……‘印记’,”南曦低声说,她敏感地捕捉到了那一瞬间空间“质感”的细微不同,仿佛那片区域的空间变得比其他地方稍微“脆弱”了一点点,“虽然很微弱,但确实存在。就像在纸上用力按下一个印章,即使移开了,纸上还是会留下凹痕。”

  实验室中的“气泡”,这个人类首次主动创造的、稳定的高维空间结构,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科学突破,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它证明了维度的奥秘可以被触及,但也揭示了触碰这份奥秘所需要承担的、关乎宇宙基础结构本身的风险。

  他们掌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但这力量如同双刃剑,甚至可能是一把会伤及持剑者自身,乃至整个世界的魔剑。下一步,是继续深入,探索气泡内部的奥秘,甚至尝试派遣“访客”进入,还是就此止步,将这个危险的造物封存?

  答案,似乎早已写在团队那坚定不移的眼神之中。风险无法阻挡探索的脚步,他们必须知道,在那珍珠白色的光辉之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http://www.c8e.cc/43746/2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