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长安惊变
推荐阅读: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至暗时代:五胡十六国历险记
农民将军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东汉不三国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长安的深秋总带着浸骨的寒意,甘露殿的铜炉燃着上好的沉香,烟气却驱不散肃宗李亨眉宇间的郁结。他手中的鎏金托盘上,摊着一份从西域辗转送来的战报,“疏勒七屯尽焚,吐蕃四万大军断粮”的字句,仍如惊雷般在殿内回响。“父皇,这份战报经郭子仪将军核验,确是三弟亲书。”太子李豫躬身站在阶下,目光扫过殿角侍立的鱼朝恩——这位司监太监的拂尘垂在身侧,指节却因用力而泛白。“李倓殿下以三千精兵牵制吐蕃主力,吉备真彦率两百轻骑奇袭疏勒,此举不仅解了焉耆之围,更断了吐蕃染指河西的通路。”
肃宗的手指在“疏勒七屯年产四万石粮”的批注上反复摩挲,这是安西都护府送来的附言,由高仙芝亲笔签注。数月前鱼朝恩还在殿上哭诉,说李倓在西域“徒耗军饷、拥兵自重”,如今看来,那些话不过是阉竖争权的谗言。他抬眼看向鱼朝恩,语气冷得像殿外的霜:“鱼公公,你说李倓在西域毫无建树,这份战报,你怎么看?”
鱼朝恩慌忙跪地,额头贴在冰凉的金砖上:“老奴……老奴是被沿途驿卒误导!殿下雄才大略,实乃大唐柱石!”他偷瞄了一眼李豫,知道太子早将西域实情递到肃宗案前,此刻唯有认错才能保命。
“柱石”二字让肃宗的脸色稍缓。他起身走到殿窗前,望着宫墙外灰蒙蒙的天空,安史之乱已拖了五年,河北的史思明、洛阳的安庆绪如附骨之疽,如今西域总算传来捷报。“传朕旨意,封李倓为安西副都护,从三品阶,赐紫金鱼袋,掌焉耆、疏勒两镇征讨、抚慰之责。”肃宗的声音陡然提高,“另拨内库银五千两,绢三千匹,由河西节度使王思礼督办,走莫贺延碛道送往西域——高仙芝坐镇龟兹,需让他知道朝廷的支持。”
李豫心中一松,安西副都护的职权恰如其分,既赋予李倓临机处置之权,又不逾越高仙芝的安西大都护之位,完全符合唐制。他正要谢恩,却听肃宗话锋一转:“太子,你即刻拟诏,让郭子仪去练兵。”
这个名字让殿内的气氛瞬间凝重。鱼朝恩猛地抬头,刚要开口劝阻,就被肃宗冷冷的目光逼了回去。“京畿新兵已募得三万,却无得力将领统带。郭子仪虽在清渠有过败绩,但朔方军的底子还在,让他来训练这些娃娃兵,朕才放心。”肃宗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河北战事吃紧,史思明的曳落河骑兵纵横无忌,朕不能没有郭子仪。”
长安亲仁坊的郭府内,郭子仪正摩挲着案上的《卫公兵法》,书页边缘已被翻得发毛。秋阳透过窗棂洒在他鬓角的白发上,竟泛出几分霜色。自被鱼朝恩构陷后,他被召回长安削去兵权,虽仍挂着左仆射的虚职,却成了被圈养的功臣——府门虽敞着,往日络绎不绝的将官却鲜有人至,唯有老仆每日按时洒扫,安静得能听见院中古槐的落叶声。“将军,宫中使者到了。”管家郭福的声音带着几分小心翼翼,打破了满室沉寂。郭子仪合上书卷,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知道,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使者身着明黄内侍袍,踏入正厅便展开诏书,尖细的嗓音在空旷的厅堂里回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左仆射郭子仪,久历戎行,熟谙兵事,特授京畿练兵使,节制三万新兵,即刻赴灞上军营视事。钦此。”郭子仪躬身接诏时,指尖触到诏书的绫缎,竟比沙场的铠甲更让他心头发沉。他深知肃宗的猜忌——当年收复两京的“再造之功”尚在眼前,却因功高震主被闲置半载,如今启用他,不过是河北战事吃紧的权宜之计。“臣,领旨谢恩。”他声音平稳,抬头时正撞见使者眼中的审视,便顺势道,“烦请公公回禀陛下,臣即刻整束,午后便去军营。”
送走使者,郭子仪并未更衣,只是换上一双旧军靴,让亲兵牵来那匹陪伴他多年的乌骓马。出亲仁坊时,街旁酒肆的食客瞥见他的身影,纷纷驻足侧目——这位曾单骑退回纥的名将,如今却骑着一匹半旧的马,身后只跟着两名亲兵,与寻常致仕官员无异。抵达灞上军营时,日头已过正午。三万新兵多是关中农户子弟,穿着粗布军装,手中的兵器还带着铁锈,队列歪歪扭扭,正被几个临时委派的队正大声呵斥。郭子仪勒住马缰,目光扫过人群,忽然瞥见队列末尾一个少年正费力地挥舞长槊,槊杆几乎比人还高,每挥一下都要踉跄半步。“你叫什么名字?”他翻身下马,走到少年面前轻声问道。少年涨红了脸,握着槊杆的手紧了紧:“回将军,我叫王忠嗣,是华州人,我爹是守潼关的老兵,战死了。”
郭子仪心中一震,王忠嗣是他的老上司,没想到竟有后人投身军旅。他接过少年手中的长槊,手腕轻抖,槊尖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练兵先练心,你们不是娃娃,是保家卫国的将士!”他将槊还给少年,高声下令,“今日起,每日晨练弓马,午后习阵法,月后考核,优者编入朔方军!”新兵们的欢呼声震彻灞上,郭子仪望着远处的长安城,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比收复两京时更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长安的动静,很快就通过细作传到了河北邺城。史思明的大帐内,鎏金酒樽被狠狠摔在地上,酒液溅湿了铺在案上的舆图。“郭子仪复权?李倓封官?”史思明的怒吼声震得帐帘发抖,“一群废物!连个毛头小子都收拾不了,还让他在西域立了功!”
帐下的史朝义垂着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刚从河阳前线回来,带着一身尘土和战败的屈辱,却连父亲一句安慰都没得到。相反,留在范阳的弟弟史朝清,仅凭一封请安信,就被史思明赏赐了十名美人、百匹绸缎。“父皇息怒,郭子仪虽掌新兵,但短期内难成气候。”史朝义低声劝慰,“儿臣已让人联络奚族,只要他们袭扰郭子仪的粮道,新兵就成了无米之炊。”
“你懂什么!”史思明一脚踹翻帅案,“朝清在范阳整肃军备,短短一月就练出五千精兵,你呢?河阳打了三次,次次损兵折将!”他指着史朝义的鼻子,语气里满是鄙夷,“若不是看在你生母的面子上,朕早把你废为庶人!”
史朝义的身体猛地一颤。生母辛氏是史思明的发妻,当年陪着他从突厥部落挣扎出头,可自从小妾张氏生下史朝清后,生母就被冷落在一边,如今连他这个长子,也成了父亲眼中的废物。帐外传来亲兵的咳嗽声,史朝义趁机躬身告退,走出大帐时,天边的晚霞正染得一片血红,像极了河阳战场上的血色。
三日后的魏州驿站,史朝义乔装成商人,坐在最角落的隔间里。桌上的茶水已经凉了,他却没动一口,目光死死盯着驿站门口。终于,一个身着青色长袍的身影走了进来,腰间的玉牌上刻着“令狐”二字——正是叛军将领令狐彰。
令狐彰是京兆富平人,祖上是史学家令狐德棻,虽投身叛军,却一直被史思明猜忌。他刚坐下,就警惕地扫视四周:“怀王殿下,你可知私会我的风险?若是被你父皇的人发现,咱们都得死。”
“死?”史朝义冷笑一声,将一杯酒推到他面前,“史思明已经扬言,等攻克陕州,就亲手杀了我,立史朝清为太子。我现在不死,将来也是死路一条。”他掀开桌上的油布,露出一张地图,“你在滑州有三万兵马,我在相州有两万部众,只要咱们联手,控制河北的粮道,史思明就成了无根之木。”
令狐彰端着酒杯的手顿住了。他确实对史思明的偏心心怀不满,史朝清在范阳肆意安插亲信,连他的亲侄子都被排挤,可谋反的风险太大,一旦失败,就是诛九族的下场。“殿下,史思明麾下有八千曳落河铁骑,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咱们未必是对手。”
“曳落河又如何?”史朝义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那些突厥骑兵只认钱和女人,我已让人送去三千匹锦缎、五百名奴隶,半数将领都已暗中归附。”他从怀中掏出一枚虎符,“这是相州兵马的调兵符,你若信我,就拿出滑州的兵符,咱们歃血为盟。”
令狐彰盯着虎符看了许久,终于下定决心。他从腰间解下一枚青铜兵符,与史朝义的虎符并排放在桌上。“史思明残暴多疑,跟着他迟早覆灭。我令狐彰赌一把,就赌殿下能成大事。”两人端起酒杯,酒液一饮而尽,辛辣的滋味从喉咙烧到心底,却点燃了彼此眼中的野心。
就在史朝义与令狐彰密谋之时,长安的郭子仪正在加紧练兵。他将三万新兵分成三营,分别由朔方军的老将领统领,每日清晨练弓马,午后习《卫公兵法》,傍晚则组织实战推演。肃宗曾亲自去灞上视察,看到新兵们队列整齐、气势昂扬,不禁对身边的李豫感叹:“郭子仪果然是国之柱石,有他在,朕心甚安。”
李豫却敏锐地察觉到郭子仪的谨慎。每次操练结束,郭子仪都会将兵器入库,亲自清点数目,甚至连士兵的口粮都要亲自过目——他从不与将领在营中密谈,所有指令都当着亲兵的面下达,每日操练结束必准时返回亲仁坊,从不在军营留宿。一次肃宗赐宴后,李豫与他同乘一车返回,忍不住问道:“郭将军为何如此谨慎?”郭子仪望着车窗外掠过的朱雀大街,苦笑一声:“太子殿下,臣如今是戴罪之身,臣若不谨小慎微,恐难善终。”
这话让李豫沉默了。他想起李倓在西域的处境,想起郭子仪的起起落落,心中对皇权的冰冷有了更深的体会。正思忖间,内侍省的小太监跌跌撞撞闯入殿内,怀里抱着的驿报封套沾着沙尘与血渍,蜡丸封口上“焉耆急报”四字触目惊心。“陛下!太子殿下!西域八百里加急——论莽热亲率四万大军猛攻焉耆!”
驿报被火速呈到肃宗手中,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正是李倓亲书。“吐蕃以八轮冲车撞城,车首裹铁,城堞已毁十余处。臣亲守南城,以悬锤撞毁吐蕃云梯三具,暂阻其攻势,但箭矢将尽,恳请朝廷速发粮草军械!”肃宗捏着驿报的指节发白,转头怒视鱼朝恩:“你前几日还说西域安稳,这就是你说的安稳?”鱼朝恩伏地颤抖,连称“老奴该死”。肃宗深吸一口气,立刻召来郭子仪,“郭将军,京畿新兵还需多久才能出战?”郭子仪拱手答道:“陛下,新兵虽已初成,但还需三月磨合。不过若只是防守京畿,现有兵力足够。”
“不够!”肃宗用力一拍案,“朕要你加快进度,一月之内,我要看到一支能打仗的军队!史思明若与吐蕃联手,长安就危险了。”郭子仪心中一凛,立刻领命:“臣遵旨!即日起,全军取消休假,日夜操练!”
长安的紧张气氛,很快通过细作传到了河北邺城。史思明得知肃宗加紧练兵的消息,更加焦躁,他下令史朝义三日内攻克陕州,否则军法处置。史朝义接到命令时,正在与令狐彰商议下一步计划。“史思明这是要逼死我。”史朝义将军令摔在桌上,“陕州城防坚固,三日内根本无法攻克,他就是想找借口杀我。”
令狐彰捡起军令,眉头紧锁:“殿下,事不宜迟,咱们必须提前动手。我已联络好滑州的将领,只要你一声令下,咱们就封锁河北的粮道,同时派死士潜入邺城,控制曳落河的将领。”
史朝义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走到窗边,望着邺城的方向,那里有他的父亲,有他的仇人,也有他渴望的权力。“好,就定在三日后深夜。”史朝义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你率滑州兵突袭粮库,我派亲信控制宫门,咱们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邺城。”
此时的长安城,肃宗指着舆图上的邺城:“朕担心的不是吐蕃,是史思明。此人狡猾多端,又有勇有谋,若他真与吐蕃联手,河北就彻底完了。”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朕旨意,命李光弼率军从河阳出击,牵制史思明的兵力,给郭子仪争取时间。”李豫:“诺。”
夜色渐深,长安的宫灯一盏盏亮起,如繁星点点。郭子仪巡视完军营,并未直接返回亲仁坊,而是绕到朱雀大街的禁军岗哨前,看着士兵们换岗交接。他身上的军袍沾着尘土,与岗哨的禁军士兵闲聊几句,问起夜间巡逻的路线,又叮嘱他们留意往来的可疑人员。直到街鼓敲过三响,他才翻身上马,乌骓马的蹄声在空寂的大街上格外清晰。行至亲仁坊门口,他抬头望向府内那盏孤零零的灯笼,忽然想起当年收复长安时,百姓夹道相迎的盛况。清冷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也洒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他知道,自己能否重掌兵权,能否洗刷冤屈,全在这三万新兵身上。
河北的邺城,史朝义正对着镜子整理盔甲。他的亲信骆悦走进来,低声禀报:“殿下,死士都已安排妥当,三日后深夜,准时动手。”史朝义点了点头,从墙上摘下一把弯刀,刀鞘上的宝石在烛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
西域的焉耆城头,李倓刚用阿依慕的计策砸毁第三辆冲车,城楼下传来吐蕃士兵的哀嚎。他抹了把脸上的血污,望向帅帐方向——那里的灯火虽弱,却比任何旗帜都让他安心。亲兵递来阿依慕托人送来的伤药,油纸包上还留着她簪尖刻的小字:“城在人在”。李倓握紧药包,转身对着将士们高声喊道:“咱们守住焉耆,就是守住大唐的西域!”
长安的决策,河北的密谋,焉耆的血战,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如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大唐的土地上。郭子仪的练兵场上传来震天喊杀,史朝义的弯刀映着烛光,李倓的横刀染满鲜血。没有人知道,这场即将到来的惊变,会将历史推向何方。唯有夜空中的残月,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http://www.c8e.cc/47031/2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