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非遗全球巡展” 第二站落地埃及,文明对话新篇
推荐阅读:
重生都市仙帝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影视都市从四合院开始
快穿101次:男神,帅炸天!
孽徒你无敌了,下山祸害师姐去吧
枯坐三千载,我破庙石像人前显圣
厉元朗水婷月全文免费
正义的使命最新章节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2040 年仲春,开罗的风带着尼罗河的湿润气息,拂过埃及博物馆门前的狮身人面像复刻雕塑。这一天,这座承载着古埃及文明记忆的建筑,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 由晚星艺术基金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 “非遗全球巡展” 第二站,正式在这里拉开帷幕。不同于首站法国卢浮宫的 “西方艺术碰撞”,埃及站以 “东西方文明对话” 为核心主题,将中国 50 项非遗技艺与埃及本土非遗并置展示,用苏绣的针脚对话埃及刺绣的丝线,用古琴的清音呼应乌德琴的旋律,让两大文明在非遗的载体上,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温柔对话。“选择埃及作为第二站,是因为这里与中国一样,都是文明古国,都有着绵延千年的非遗传承,” 晚星艺术基金项目总监在开幕式上说道,“当中国的水墨画遇上埃及的纸莎草画,当中国的青铜器纹样对话埃及的象形文字,我们会发现,尽管文明形态不同,但人类对‘美’与‘传承’的追求,从未有过差异。这正是非遗巡展最想传递的‘文明共通’理念。”
为让 “东西方文明对话” 主题落地,巡展筹备历时三个月,从展品选择、展区设计到活动策划,每一个环节都力求 “尊重本土文化、凸显对比特色”,确保埃及观众能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感受中国非遗的魅力,也让中国非遗在与埃及文化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解读视角。
在延续首站 50 项中国非遗(如苏绣、古琴、景德镇制瓷、皮影戏)的基础上,团队新增了 15 项埃及本土非遗,筛选标准不仅看 “代表性”,更注重 “与中国非遗的对话潜力”——
刺绣类:选择埃及传统 “科普特刺绣”(以宗教图案、几何纹样为特色,常用金线与彩色丝线交织),与中国苏绣(擅长花鸟、人物,以 “精细入微” 着称)形成 “宗教纹样 vs 自然题材”“金线华丽 vs 丝线细腻” 的对比,凸显刺绣技艺的多元表达;
乐器类:纳入埃及传统乐器 “乌德琴”(弹拨乐器,琴身呈半梨形,音色浑厚悠扬),与中国古琴(弹拨乐器,琴身修长,音色清越沉静)并置,展现 “不同地域弹拨乐器的音色差异与共通韵律”;
绘画类:精选埃及 “纸莎草画”(以纸莎草为载体,用植物颜料绘制古埃及神话、生活场景),与中国水墨画(以宣纸为载体,用墨与水彩表现山水、花鸟)对比,呈现 “载体差异背后的绘画哲学 —— 写实叙事 vs 写意抒情”。
“我们特意避免选择‘单向展示’的展品,比如没有单纯展出中国的青铜器,而是搭配埃及的青铜器皿,让观众能从‘器型、纹样、用途’三个维度对比两者差异,” 展品策展人说,“比如中国汉代的青铜灯(造型为宫女执灯,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与埃及新王国时期的青铜祭器(造型为神鹰,以宗教功能为主),放在一起展示时,有埃及观众指着青铜灯说‘原来古代中国的青铜器,更贴近日常生活’,这种自发的对比与思考,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埃及博物馆的展览空间被划分为 “文明溯源”“技艺对话”“共创未来” 三大展区,每个展区都通过 “色彩、灯光、场景布置” 的设计,传递 “对话” 理念 ——
“文明溯源” 展区:以 “土黄色 深棕色” 为主色调,模拟古埃及沙漠与中国黄土高原的色调,墙面投影循环播放中国黄河流域与埃及尼罗河流域的非遗起源纪录片(如中国制瓷技艺在黄河流域的发展、埃及纸莎草画在尼罗河沿岸的诞生),展区中央摆放着复制的中国汉代 “丝绸之路” 地图与埃及 “香料商道” 地图,两张地图在中间交汇,象征 “古代商道的文明交融”;
“技艺对话” 展区:采用 “对称式布局”,左侧展示中国非遗,右侧展示埃及非遗,中间设置 “互动屏幕”,观众触摸屏幕即可查看对应非遗的技艺细节与文化背景。比如苏绣展台与科普特刺绣展台相对,中间屏幕播放 “苏绣针法” 与 “科普特刺绣金线缠绕技法” 的对比视频,观众能清晰看到两种刺绣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共创未来” 展区:以 “蓝色 金色” 为色调,象征 “文明的活力与希望”,展区内展示首站法国的 “苏绣 玻璃吹制” 融合作品,以及本次埃及站即将完成的 “丝路繁花” 主题共创作品(苏绣与科普特刺绣结合),墙面悬挂着 “全球非遗传承人手写寄语”,用中文、阿拉伯文、英文三种语言书写 “传承非遗,连接世界” 的理念。
“有位埃及老人在‘文明溯源’展区看了很久,后来他告诉我们,自己年轻时曾沿着‘香料商道’去过叙利亚,看到中国丝路地图时,突然想起爷爷说过‘古代有中国商人带着丝绸来埃及’,这种‘个人记忆与历史展览’的连接,让展区设计有了温度,” 空间设计师感慨道。
为确保埃及观众能理解中国非遗的文化内涵,团队做了细致的翻译与讲解准备 ——
展品说明牌:采用 “阿拉伯文 中文 英文” 三语标注,不仅翻译 “非遗名称、技艺特点”,还补充 “文化背景注释”。比如古琴的说明牌上,除了介绍 “古琴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有 3000 年历史”,还注释 “古琴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君子品格’,常被用于表达文人的情感与思想”;
讲解团队:组建 “中埃双语讲解组”,10 名中国讲解员(精通阿拉伯语)与 10 名埃及讲解员(接受过中国非遗培训)共同工作,埃及讲解员负责用本土语言解读中国非遗,中国讲解员负责阐释埃及非遗的中国视角。比如埃及讲解员会用阿拉伯语告诉观众:“苏绣中的‘双面绣’,就像埃及科普特刺绣中的‘正反同纹’技法,都是技艺高超的体现”;
文化术语手册:提前制作《中国非遗文化术语阿拉伯语手册》,发放给埃及文化部官员、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媒体记者,手册中对 “写意”“榫卯”“意境” 等难以直译的术语,用 “定义 例子” 的方式解释,如 “写意: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不追求细节写实,而注重表达情感与意境,比如水墨画中的山水,常通过寥寥几笔表现云雾缭绕的感觉”。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第一道障碍,我们花了两个月打磨术语手册,就是希望埃及观众能准确理解中国非遗的文化深意,而不是只看到‘技艺表面’,” 翻译团队负责人说,“比如有埃及记者在手册的帮助下,写出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风格,与埃及纸莎草画的写实风格,是两种文明对世界的不同观察方式’的报道,这说明我们的翻译工作做到位了。”
开展当天,埃及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从埃及文化部部长到普通市民,从中国留学生到外国游客,都被这场 “文明对话” 吸引。展览中的 “技艺对比展示”“大师对谈创作”“青少年体验课” 三大亮点环节,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在对比中理解文明的共通。
在 “技艺对话” 展区,中国非遗与埃及非遗的对比展示,引发观众的热烈讨论,不少观众蹲在展台前,仔细观察两种技艺的细节差异 ——
苏绣与科普特刺绣:苏绣展台前,展示着一幅 “牡丹图”,花瓣上的丝线细如发丝,色彩从浅粉到深红渐变自然,展台工作人员现场演示 “虚实针” 技法,一根丝线能劈成 8 丝,让观众惊叹 “中国刺绣的精细”;对面的科普特刺绣展台,一幅 “圣母子图” 用金线勾勒轮廓,彩色丝线填充细节,工作人员演示 “金线缠绕技法”,将金线缠绕在棉线上再刺绣,让图案更具立体感。有埃及刺绣爱好者拿起苏绣丝线说:“这种丝线比我们常用的更细,但两种刺绣都需要极大的耐心,这是共通的。”
古琴与乌德琴:古琴与乌德琴的演奏区前,围满了观众。中国古琴演奏家弹奏《高山流水》,清越的琴声在展厅中回荡,不少观众闭上眼睛,感受 “山水意境”;随后埃及乌德琴演奏家弹奏《尼罗河之歌》,浑厚的旋律带着沙漠与河流的气息,两种琴声结束后,有观众鼓掌说:“虽然琴声不同,但都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更有意思的是,两位演奏家临时决定合奏一曲,古琴的清越与乌德琴的浑厚交织,形成独特的 “东西方韵律”,观众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一时刻;
水墨画与纸莎草画:水墨画展台前,中国画家现场创作 “大漠孤烟图”,用墨的浓淡表现沙漠的层次,寥寥几笔便勾勒出 “长河落日” 的意境;纸莎草画展台前,埃及画家绘制 “法老狩猎图”,用鲜艳的植物颜料(从纸莎草茎、莲花中提取)细致描绘人物的服饰、神态,连法老的王冠纹路都清晰可见。有埃及青少年问中国画家:“为什么你不用颜色,只用墨就能画出沙漠?” 中国画家笑着回答:“墨有浓、淡、干、湿四种变化,就像沙漠在不同光线下的颜色,这是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之美。”
“技艺对比展示不是为了‘分高低’,而是为了‘显特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专员在参观时说,“看到埃及观众为苏绣的精细惊叹,中国观众为纸莎草画的色彩着迷,我意识到,非遗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找到彼此的欣赏点,这正是文明对话的基础。”
展览期间,“非遗大师对谈” 是最受关注的环节。中国苏绣大师陈慧珍与埃及科普特刺绣大师娜丁?法鲁克,在展区中央的创作台上,共同创作 “丝路繁花” 主题作品,吸引观众驻足观看。
创作前,两位大师先进行 “技艺交流”—— 陈慧珍向娜丁展示苏绣的 “虚实针”“乱针” 技法,用丝线在绸缎上绣出渐变的花瓣;娜丁则向陈慧珍演示科普特刺绣的 “金线缠绕”“叠线绣” 技法,用金线在麻布上勾勒出立体的花纹。“我第一次看到苏绣能把花瓣的层次感表现得这么细腻,” 娜丁说,“科普特刺绣更注重‘线条的力量感’,比如我们绣宗教图案时,金线的线条要挺拔,才能体现神圣感,而苏绣的线条更‘柔和’,适合表现自然题材。” 陈慧珍则回应:“科普特刺绣的金线技法很有启发,未来我可以尝试在苏绣中加入金线,让作品更有立体感。”
随后,两位大师开始共创 “丝路繁花”—— 作品以 “丝绸之路” 为背景,左侧由陈慧珍用苏绣绣出中国的牡丹、丝绸,右侧由娜丁用科普特刺绣绣出埃及的莲花、纸莎草,中间用金线绣出 “丝路商队”,将两侧连接起来。创作过程中,两人不时交流调整:当陈慧珍绣出的牡丹花瓣偏柔和时,娜丁建议 “在花瓣边缘加入细金线,与右侧的埃及莲花呼应”;当娜丁绣出的纸莎草线条较粗时,陈慧珍建议 “用苏绣的‘乱针’在周围补绣浅色丝线,让过渡更自然”。
三天后,“丝路繁花” 作品完成,挂在 “共创未来” 展区中央 —— 中国的牡丹与埃及的莲花在画面中绽放,丝路商队穿行其间,苏绣的细腻与科普特刺绣的华丽完美融合。埃及文化部部长在参观时,特意在作品前驻足,他说:“这幅作品不仅是两种刺绣技艺的结合,更是两种文明的对话。牡丹象征中国,莲花象征埃及,丝路商队象征连接,这正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最佳象征。”
为让埃及青少年从小感受非遗魅力,巡展开设 “非遗体验课”,每天邀请 20 名埃及中小学生,分别体验中国水墨画与埃及纸莎草画,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两种绘画的差异与共通。
体验课上,中国水墨画老师先教孩子们用毛笔蘸墨,学习 “中锋运笔” 画直线、曲线,再教他们用 “淡墨” 画远山,用 “浓墨” 画近树;埃及纸莎草画老师则教孩子们用植物颜料调色,学习绘制简单的古埃及符号(如神鹰、太阳),再教他们在纸莎草上勾勒生活场景(如尼罗河上的小船)。
12 岁的埃及女孩莱拉在体验水墨画时,第一次拿起毛笔,虽然线条画得有些歪斜,但她兴奋地说:“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画,感觉像在‘跳舞’,墨的颜色会变浅,太神奇了!我画的远山,像爷爷带我去过的沙漠远山。”10 岁的男孩卡里姆在体验纸莎草画时,特意在画中加入了中国元素:“我在纸莎草上画了埃及的神鹰,还画了中国的龙,它们一起飞在尼罗河上空,就像两种文明一起飞翔。”
体验课结束后,孩子们的作品被展示在 “青少年非遗创作区”,有家长看到孩子的水墨画后说:“之前孩子只知道埃及的纸莎草画,现在他会主动问‘中国还有哪些好玩的非遗’,这种体验课让孩子打开了眼界,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之美。”
“非遗全球巡展” 埃及站持续 15 天,吸引超 5 万人次参观,埃及文化部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埃及博物馆馆长等多位重要人士出席,《金字塔报》《埃及每日新闻》等主流媒体全程报道,给予高度评价。
埃及文化部部长在巡展闭幕式上发表讲话,称此次巡展 “是埃及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事件”:“过去,我们更多通过学术研讨、艺术展览进行文化交流,而这次非遗巡展,让普通民众能近距离触摸中国非遗,让青少年能亲手体验不同文化的技艺,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方式,更能促进民心相通。埃及文化部将与晚星艺术基金合作,将‘非遗对话’项目长期开展下去,邀请埃及非遗传承人去中国交流,也邀请中国非遗传承人来埃及授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则表示,将把埃及站的 “文明对话” 模式推广到全球其他巡展站点:“埃及站的成功证明,非遗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文明桥梁’。我们计划在后续的印度站、巴西站,都采用‘本土非遗 中国非遗’的对比展示模式,让每一站都成为‘区域文明对话’的平台,推动全球非遗的多元传承。”
埃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金字塔报》,在头版刊登巡展报道,标题为《跨越千年的文明盛宴:中国与埃及非遗的对话》,文中写道:“在埃及博物馆,我们看到中国的苏绣与埃及的科普特刺绣同台,听到中国的古琴与埃及的乌德琴合奏,感受到两种古老文明的温度。这场巡展没有刻意强调‘差异’,而是聚焦‘共通’—— 对美的追求、对传承的坚守、对交流的渴望,这些共通的情感,让不同文明的人能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当埃及青少年用毛笔绘制水墨画,当中国大师与埃及大师共创刺绣作品,我们看到了文明交流的未来 —— 不是单向传播,而是双向对话;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文化共生。”
《埃及每日新闻》则从 “丝路精神” 的角度评价:“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与埃及,商人带着丝绸、瓷器来到埃及,也带着埃及的香料、珠宝回到中国;今天,非遗巡展再次连接了中国与埃及,苏绣、古琴带着中国文化来到埃及,纸莎草画、乌德琴带着埃及文化走向中国。这种连接,正是丝路精神的延续 —— 开放、包容、交流、互鉴。这场巡展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对丝路精神的最好传承。”
当 “非遗全球巡展” 埃及站圆满落幕,林晚星收到了来自晚星艺术基金项目团队的汇报 ——5 万人次参观、15 家埃及媒体报道、埃及文化部合作邀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模式推广建议,每一项成果都印证着 “文明对话” 的价值。此时,她正坐在办公室里,翻阅着巡展期间的照片 —— 埃及青少年专注绘制水墨画的模样、中埃大师共同刺绣 “丝路繁花” 的场景、观众驻足欣赏苏绣与科普特刺绣的笑容,每一张照片都让她感受到非遗作为 “文明桥梁” 的温度。
就在这时,脑海中响起了系统熟悉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非遗全球巡展” 第二站(埃及开罗站)已达成核心目标 —— 以 “东西方文明对话” 为主题,完成中国 50 项非遗与埃及 15 项本土非遗的对比展示,举办 “非遗大师对谈”“青少年体验课” 等活动,吸引超 5 万人次参观,获埃及文化部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认可,推动中埃非遗交流与文明互鉴,触发 “巡展第二站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源包括埃及文化界官方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埃及观众反馈、中埃非遗传承人感谢)。当前剩余生命值:4126 天 5 小时(此前 4031 天 5 小时 95 天 = 4126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5 个月内,推进 “中埃非遗长期合作计划”,核心内容包括:1. 组织 10 名中国非遗传承人赴埃及开展 “非遗授课周”,教授苏绣、水墨画等技艺;2. 邀请 10 名埃及非遗传承人来华参与 “丝路非遗节”,展示纸莎草画、乌德琴演奏;3. 联合中埃文化机构,出版《中埃非遗技艺对比图鉴》,系统梳理两国非遗的异同与共通】,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中埃文明交流使者” 身份(可主导中埃两国政府层面的文化合作项目,获得双边文化资源支持)。】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非遗的传承,不止于技艺的延续,更在于文明的对话。” 她知道,埃及站的巡展只是中埃非遗交流的起点,“中埃非遗长期合作计划” 的推进,将让两大文明的对话从 “短期展览” 走向 “长期共生”,这正是非遗传播最珍贵的意义。
“非遗全球巡展” 埃及站落幕一个月后,晚星艺术基金便启动了 “中埃非遗长期合作计划” 的筹备工作,从传承人互访到文化出版物策划,每一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让中埃非遗交流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2040 年夏季,首批 10 名中国非遗传承人(包括苏绣大师陈慧珍、水墨画大师李青、古琴演奏家王玥等)赴埃及开展 “非遗授课周” 活动,授课地点选在埃及开罗大学文学院与埃及博物馆,面向埃及非遗爱好者、艺术专业学生、文化从业者开放。
在开罗大学的苏绣课堂上,陈慧珍大师从 “丝线选择”“针法练习” 开始,手把手教埃及学员绣制简单的牡丹图案。有埃及学员在课后说:“之前只在巡展上看到苏绣,这次亲手触摸丝线、学习针法,才知道每一朵花背后都需要数小时的耐心。我想把苏绣技法融入科普特刺绣,创作更有特色的作品。”
同期,10 名埃及非遗传承人(包括纸莎草画大师穆罕默德、乌德琴演奏家阿米娜、科普特刺绣大师娜丁)也受邀来华,参与在西安举办的 “丝路非遗节”。在非遗节的舞台上,阿米娜用乌德琴演奏《尼罗河之歌》,与中国古琴演奏家王玥合奏《高山流水》,两种乐器的旋律交织,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穆罕默德则在现场展示纸莎草画创作,用中国水墨画的 “淡墨” 技法绘制 “丝路骆驼”,让中国观众惊叹 “埃及纸莎草画也能融入中国元素”。
“传承人互访打破了‘单向学习’的模式,” 晚星艺术基金国际合作负责人说,“中国传承人在埃及不仅授课,也在学习科普特刺绣的金线技法;埃及传承人在中国不仅展示,也在借鉴水墨画的写意风格,这种‘双向交流’才能让非遗技艺不断创新,让文明对话真正落地。”
为系统梳理中埃非遗的异同与共通,晚星艺术基金联合埃及文化部下属的 “埃及非遗保护中心”,邀请中埃两国 20 位非遗研究专家、30 位非遗传承人,共同编撰《中埃非遗技艺对比图鉴》。
图鉴分为 “刺绣技艺”“乐器演奏”“绘画艺术”“传统工艺” 四大篇章,每一篇章都从 “历史起源”“技艺流程”“文化内涵”“技艺对比” 四个维度展开 ——
刺绣篇章:详细介绍中国苏绣的 “虚实针”“乱针” 与埃及科普特刺绣的 “金线缠绕”“叠线绣” 技法,用步骤图展示两种刺绣的差异,同时分析 “苏绣的自然题材源于中国农耕文化,科普特刺绣的宗教图案源于埃及基督教文化” 的深层原因;
乐器篇章:对比中国古琴与埃及乌德琴的 “琴身结构”“演奏技法”“音色特点”,收录两位演奏家的合奏音频二维码,读者扫码即可聆听两种乐器的对话;
绘画篇章:用高清图片展示中国水墨画的 “墨分五色” 与埃及纸莎草画的 “植物颜料调色”,解析 “写意” 与 “写实” 背后的文化哲学,同时收录中埃青少年在体验课上的创作作品,展现非遗传承的 “新生力量”。
图鉴还特别设置 “文明共通篇”,梳理中埃非遗在 “丝绸之路” 上的交流历史 —— 如中国丝绸通过丝路传入埃及,影响埃及刺绣的丝线选择;埃及纸莎草通过丝路传入中国,启发中国造纸术的发展。“我们希望图鉴不仅是‘技艺手册’,更是‘文明对话的记录’,” 编撰负责人说,“让读者通过图鉴了解,中埃非遗的交流不是从今天开始,而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丝路传统,这种传统值得我们继续传承。”
随着 “中埃非遗长期合作计划” 的推进,林晚星团队开始思考更长远的非遗传播规划 —— 以埃及站为模板,将 “本土非遗 中国非遗” 的对话模式推广到全球巡展的其他站点,同时搭建 “全球非遗交流平台”,让不同国家的非遗在交流中共生。
“未来,我们计划在印度站展示中国皮影戏与印度卡塔卡利皮影的对话,在巴西站展示中国陶艺与巴西彩绘陶艺的交流,” 林晚星在团队会议上说,“每一站的巡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非遗对话网络’的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展览,让更多人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态的文明载体’;文明交流不是‘谁说服谁’,而是‘彼此欣赏、共同成长’。”
在 “全球非遗交流平台” 的规划中,团队将整合全球 100 个国家的非遗资源,建立 “非遗传承人数据库”“非遗技艺视频库”“非遗合作项目库”,为不同国家的非遗传承人提供 “线上交流”“线下合作” 的机会。比如平台将定期举办 “全球非遗大师线上对谈”,让中国苏绣大师与法国刺绣大师、印度皮影艺人与土耳其皮影艺人在线交流技艺;还将发起 “全球非遗共创项目”,邀请不同国家的传承人共同创作 “丝路主题” 作品,如用中国陶艺、埃及纸莎草画、印度彩绘、巴西木雕,共同打造 “丝路文明长廊”。
“当中国的苏绣遇上埃及的刺绣,当印度的皮影对话土耳其的皮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碰撞,更是人类文明的多元与共通,” 林晚星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的夕阳,心中满是期待,“非遗的传播之路没有终点,只要我们坚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丝路精神,就一定能让非遗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让不同文明在对话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而这,正是林晚星在 “延续生命” 的旅程中,找到的最珍贵的意义 —— 用非遗连接世界,用文明温暖人心,让每一次文化交流,都成为生命延长线上最动人的注脚。
http://www.c8e.cc/47206/17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