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这些冠冕堂皇的观念,或许根本无关真理,不过是 ** 的变装?!

  曹操如遭雷击。

  他猛然意识到:自己拼命想跻身的“士人阶层”,似乎并没有想象中崇高。

  更可怕的是——袁绍、袁术等人的“野心”,会不会正是因为他们更早看穿了这场骗局?!

  在曹操心头积压已久的困惑,随着陈渡这堂课豁然开朗。

  他怔忡良久,脑海中浮现出无数新奇念头。

  殷商时期盛行的人祭传统根深蒂固,动辄 ** 生灵,那时的王侯将相如今看来简直是魔鬼。

  但随着奴隶的地位逐渐提升,生命权逐步得到保障,周朝的权贵们似乎开始向善。

  现在的平民百姓,与当时的奴隶做着同样的事情——耕种土地。

  尽管统治者依然瞧不起这些底层民众,但若再随意杀戮,就会遭到万人唾骂。他们确实变得更有道德了。

  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继续变革呢?统治阶层会不会越来越善良?

  那些在田间劳作的奴隶又如何?

  当人祭盛行时,他们被视作好勇斗狠的野蛮部族;

  随着人祭废除,他们学会了耕作,从奴隶变成平民。

  按照陈渡的说法,他们就是劳动工具,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当生产关系改善,他们的地位提升后,也显示出向善的转变。

  如此说来,孔门与荀子学派争论不休的性善论性恶论都是错的?

  原来人性善恶不过是思想观念,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完全取决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而非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

  倘若生产关系继续革新呢?如果这些农民的地位再上层楼呢?

  曹昂、诸葛亮、王粲三人重新坐回矮桌前,执笔铺纸,端正姿态。

  课程继续。

  方才说到周朝完善了上层建筑。

  即通过制度建设和思想革新,反过来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步。

  接下来要讲的恰恰相反,是生产力的突破导致周朝生产关系发生剧变,从而动摇其统治根基。

  这次生产力变革与殷商时期截然不同。

  前文说过,生产力发展有两种途径。

  殷商耕作使用的仍是木石骨质的耒耜等农具,加上少量青铜农具。

  他们并未改良工具,却因井田制中奴隶与平民协同耕作的新模式推动了生产力。

  而到了春秋时期,虽然仍沿用井田制,是什么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

  “生产力的革新!”曹昂脱口而出,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此刻他已将陈渡讲授的内容完全消化吸收。

  曹操原本一心要将儿子培养成传统士人,曹昂也确实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然而今日陈渡提出的全新理论,对他固有观念的冲击丝毫不亚于其父所受到的震撼。

  敏锐的曹昂注意到,父亲曹操同样陷入了沉思。这位枭雄似乎也在尝试理解这些足以颠覆世人认知的新思想。如厕时,曹昂的思绪已然飘向远方——假若有朝一日自己执掌政权,该如何基于现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来构建新的制度体系?

  铁质农具与牛耕技术!诸葛亮迅速接过话题。

  陈渡赞许地点头:正是如此。冶铁技术的突破使诸侯领地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而生产力的飞跃必将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铁器牛耕的普及,社会基础不断夯实。但井田制这样的上层建筑,却无法适应日益深厚的经济基础。有趣的是,在诸侯们尚未察觉制度缺陷时,其麾下的士大夫阶层已悄然开始制度创新。

  生产力提升后,耕种公田的农奴有了闲暇时间。精明的士大夫们自然不会让劳动力闲置,于是驱使农奴开垦私田。私田日益扩张,公田比例自然相形见绌。

  试问哪个诸侯能容忍臣下拥有更多田地?周天子又岂会坐视诸侯实力膨胀?这种矛盾与当年商朝末期的情形何其相似......

  “何事?”

  陈渡目光温和地注视着曹昂三人,宛如一位耐心的师长。

  三人正思索间,曹操忽然出神地望着远方,喃喃道:

  “周朝的王室和各诸侯公田虽未减少,可私田却悄然兴起。”

  “公田占比渐小,国力相对削弱,周天子的权威也日渐动摇。”

  “于是有人如微子启、箕子,固守旧制,反对兴建新制,坚持井田制。”

  “但也有人像商纣王、周武王,选择另起高楼——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新的分配制度,从私田发展中获取更多资源与权力。”

  曹操猛然意识到:历史在重演!

  曹昂等人亦茅塞顿开。

  “主公英明。”陈渡颔首道,“但周初是小国,改革阻力小,外患大;如今周势大,反不愿变革,而诸侯势小,外患更大。”

  “周成了当年的商,诸侯倒似当年的周。”

  “若细看春秋五霸疆域,便会发现:齐、晋、秦、楚、宋(或吴越)皆远离周王朝中心。”

  “这些蛮荒之地原本不受重视,贵族势力薄弱,推行新制反而容易。”

  “千余诸侯国经此消彼长,最终仅剩五霸与寥寥小国,井田制终被赋税制取代。”

  “五霸能崛起,除却雄才大略,更因旧势力难以阻碍其变革。”

  殿中一时静默。

  众人醒悟:越是势单力薄的小国,推行改革反而更占先机。

  曹操突然又察觉一事:

  商周更迭、春秋鼎革之际,每逢生产力革新,必然伴随着新制度的建立,而耕作者的地位也随之提升。

  五霸正是通过提高奴隶与庶民地位,让其参与粮食分配,才建立起赋税制。

  若真如此——商君所言“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岂非谬论?

  这个发现,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

  井田制的瓦解历经百年漫长过程。直到商鞅变法推行废阡陌、立田界政策,才首次在法律层面确立土地私有制,全面实行赋税征收。

  这并非商鞅个人智慧使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三家分晋前,赵国就出现了废除阡陌的实践,鲁国也已部分采用赋税制。

  这两种制度的诞生,既非周天子刻意设计,也非诸侯主动推行,而是基层士大夫与耕作奴隶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随着私田开垦自然形成的合理制度。

  若制度自然演化论成立,这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理论相符?陈渡发问,目光扫过三名学生,不许翻看笔记。

  三人立即转动眼珠,努力回忆课堂内容。片刻后,诸葛亮率先举手回答:

  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当生产力进步时,生产关系必然随之改变。他的回答令曹操、曹昂和王粲都露出惊讶之色。

  陈渡满意地追问: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中的联系吗?

  诸葛亮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用稚嫩却清晰的声音分析道:

  铁器与牛耕的普及使耕作效率提升,奴隶们在完成公田劳作后有了余力。士大夫们为谋取更大利益,便驱使奴隶开垦荒地,私田由此产生。

  随着私田粮食的增加,士大夫们贪欲更甚。但奴隶们缺乏开垦荒地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为调动奴隶劳作热情,士大夫们开始允许他们保留部分私田收成。这一让步使奴隶地位有所提升,最终促成赋税制的诞生,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陈渡以商周至春秋时期生产力演变为案例的详细讲解,诸葛亮等人得以将这个抽象理论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理解。

  没错,正是人性使然。陈渡继续道,不过需要补充的是,这指的是普罗大众的普遍本性。虽然确有不慕名利之人存在,但终究凤毛麟角,难以撼动时代洪流。

  生产工具与劳动组织的革新,作为社会根基的蜕变,其对国家体制、经济形态及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塑造,本质上是依靠人类趋利的天性,形成由下而上的自发演进过程。

  只要人类本性未改,只要大多数人都保持着逐利天性,那么生产工具的革新必然引发劳动关系的调整。而这两者一旦产生变化,国家若不能随之变革制度,必将酝酿祸端。

  让你们透彻理解这个规律,正是今日授课的重要用意。

  当铁器与牛耕问世时,周天子尚未洞悉这种技术革新将带来的深远影响,未能及时建立相适配的国家制度。

  但技术进步对上层建筑的冲击,始终遵循着自下而上的自发规律。

  因此诸侯们比周王室更早感知并顺应了时代变迁。

  他们在业已拓宽夯实的基石上,迅速构筑起适合自己的屋宇。

  恰当的制度和生产关系,将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良性互动。

  率先完成变革的邦国,其生产工具与劳动关系率先进入螺旋上升的佳境。

  他们收获更多粮食,供养更多人口,继而产出更多谷物。如此循环往复,国力得以迅猛提升。

  待周天子及其近臣们幡然醒悟,意识到必须破除陈规之时,早已时过境迁。

  诸侯们的实力,已将周王室远远甩在身后。

  就像楚君讨伐陆浑之戎后,陈兵洛水之滨,问鼎轻重那般,取代之心昭然若揭。

  铁器与牛耕的出现,最终成为埋葬周王朝的基石。

  陈渡结束授课。

  堂下众人陷入沉思。

  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粮食增产。

  这本该是好事,为何反而导致周王朝走向末路?

  虽然老师讲解透彻,但要完全消化仍需时间。

  曹操沉思着,即便通晓变革之理,也要脚踏实地体察世事变迁。即便发现生产力在进步,又该如何突破旧势力的桎梏?权衡再三,他认定唯有以利弊说之。

  昔日周以小国鲸吞商朝,战国小邦亦能问鼎中原,皆因外患迫在眉睫,故改革阻力较小。而今周室傲慢自负,既不觉危机迫近,又因循守旧难见新利——终究是思想桎梏所致。为君者当牢握话语权,重塑人心。

  商纣若能夺回神权,配合其已有改制,国力必将突飞猛进,何至于 ** ?周室虽握话语权,却被礼制束缚手脚,终酿礼崩乐坏之局。陈渡所言极是:经济根基决定庙堂架构。当犁铧翻新沃土,井田长出麦浪,而周室仍固守陈规,崩溃自是必然。

  那些躬耕陇亩的庶民与新兴士人,早已随着利益变迁而转变。可镐京的贵族们还在用旧尺丈量新布,自然量出个支离破碎。曹操忽然顿悟:所谓天下大势,不就是新犁催生新法,新法顺应人性吗?社稷兴衰,端看庙堂是作沃土还是压苗的磐石。

  周室昔年强盛,恰是因推动农耕;后来衰败,正是因阻碍百工。曹操凝视陈渡暗自惊叹:这柄太阿剑里,究竟藏着多少治国玄机?这般定鼎之策,多少世家要藏诸名山,你却在这军帐中随意道来?

  方才所言,可知铁器何以取代青铜?陈渡忽然发问。

  冶炼工艺的革新。曹昂思索片刻答道。

  陈渡颔首表示认同:

  正是【冶炼工艺的革新】,促成了铁器的诞生,从而推动生产效率提高。
  http://www.c8e.cc/48115/2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