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楚望台幕府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什么?!”

  邓名浑身剧震,霍然起身。

  案几上的茶杯被带倒,茶水倾泻而出。

  他并非因为消息本身而吃惊。

  关于永历帝朱由榔在缅北随时有性命之忧的绝密情报。

  他早在半个多月前就已经知晓,并早已秘密派遣了豹枭营精锐小队二十一人,设法潜入缅北尝试营救。

  他只是震惊的是,如此隐秘的消息。

  连周培公竟然也知道了。

  特意在这个深夜急匆匆地前来告知。

  周培公看着邓名瞬间失态的反应:

  “主公放心!此消息来源极其隐秘,九死一生方传出,目下知晓者。”

  “不过寥寥数人!我也是刚得到消息,便星夜来访。”

  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何大晚上也要来面见邓名的原因。

  “先生,此事非同小可,万不可外传。一旦泄露,军心必乱,后果不堪设想!”

  “主公放心,我岂不知其中利害?此等机密,烂在腹中亦不敢吐露半字!”

  邓名叹了口气。想了半晌,他终于还是实话实说。

  “不瞒先生,我已在半个多月前,就早得到此消息。”

  “已派遣我军中特战精锐。秘密前往缅北营救天子了。”

  周培公巨震,呆立良久,他胸中翻江倒海,有着无尽的敬服与慨然。

  随后他对着邓名深深一揖,几乎及地:

  “主公!主公高义! 培公…五体投地!”

  “ 主公竟在社稷危亡之际,大义救天子,此乃泣鬼惊神之举!”

  “ 此心此志,可昭日月,可感天地! !”

  邓名摆了摆手道:

  “ 你我之间,不必虚礼客套。”

  周沛公胸膛微微起伏。

  邓名那句“你我之间,不必虚礼客套”的话,让他十分受用。

  心中那份“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更添几分。

  周培公毅然决然说道:

  “主公,非也,此非客套虚言,字字皆发自肺腑!”

  “主公心怀大义,实令培公…五体钦服!”

  “正因天子蒙难,深陷绝域,生死未卜,朝廷中枢名存实亡!”

  “值此神器无主、天下混沌,群龙无首之际,川湖之地,十万将士,数百万生民。”

  “更需一个强有力的中枢,名正言顺地统筹一切!”

  邓名面有难色道:

  “如今虽天子蒙难,生死未卜,但大明犹在!.…”

  邓名并不是没想过自立,他早说过。

  这天下并不是姓朱的一家一姓之天下。

  只是他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抗清局势一片大好。

  大明立国近三百年,早已深入人心。

  他麾下将士和众多支持者,很多仍是冲着“大明”的旗号而来。

  倘若此时贸然自立,万一导致军民离心,军心动摇。

  乃至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一朝倾覆,那才真是悔之晚矣。

  在他看来,这种事情急不得,最少眼下。

  他认为还不是时候,需要一个更稳妥的过渡。

  周培公神色不变,他缓缓站起身,对着邓名深深一揖。

  姿态恭敬,语气却平静如水:

  “开府建衙,非僭越,乃奉天承运,代行守土护民之责!”

  “ 是以主公‘提督’之权,在朝廷力所不及之时。”

  “暂摄一方军政,维系秩序,积蓄力量,以待王师!”

  “ 此非自立,实乃在社稷危亡之际,为天子、为大明,守住这最后一片大业!”

  邓名缓缓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良久才喟然长叹:

  “先生所言,的确是老成谋国之言。但是…”

  邓名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微微一顿,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周培公。

  “‘开府建衙’四字,终究…树大招风。”

  “正值此天子蒙尘、人心浮动之际,大义尤须谨慎。”

  周培公闻言,心中了然。

  他明白了邓名的犹豫所在,并非不同意集中权力、建立有效统治核心。

  而是担心背负篡逆的恶名,名节有损,到时候影响抗清大局和内部团结。

  他上前一步,神色愈发恭谨,声音却带着成竹在胸的沉稳:

  “主公深谋远虑,培公钦佩!名节之重,确需慎之又慎。”

  他微微垂首,仿佛在整理思路,随即抬起眼,目光清澈而诚恳,

  “培公愚见,或可效古法,‘名实相济,持重而行’。”

  “我们不妨称之为—— ‘川湖提督行辕幕府’。”

  “幕府?”邓名眉梢微不可察地一动,重复了一遍。

  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只是眼神专注地落在周培公脸上。

  这个词很熟悉,的确比“开府建衙”含蓄许多。

  这也让他想到了倭寇那边的德川幕府。

  按时间来算,倭寇那边德川幕府也已经有了数十年了。

  “正是!”周培公精神一振,语气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

  “军门,提督行辕,主帅驻节、处理军务、延见僚属,自古皆然,名正言顺。”

  “于此设一‘幕府’,协助军门打理这日益繁重的军务民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过是行辕内部添了些帮手,理顺公务罢了。”

  “此乃情理之中,何人能妄议?”

  “何为幕府?不过是幕僚汇聚、襄赞军机之处。”

  “军门以提督之尊,广纳贤才入幕,分理钱粮、刑名、工造等繁杂琐事。”

  “实乃因应时局、提升效能的权宜之策。”

  “对外,只言是行辕内部分工更细了些,各司其职”

  “幕府之下,为便于诸幕僚施展所长,乃提升行辕运转筋骨血脉之必须!”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空白纸张示意:

  “至于公文往来,措辞务必低调持重。”

  “一切令谕,皆冠以‘行辕令谕’、‘幕府委办’、‘某司执事’之名。”

  “避用‘衙署’、‘开府’等张扬字眼。只强调一点:”

  “此乃军门为‘应对时艰,提升效率’而做的内部调整。名实相符,水到渠成,旁人无刺可挑。”

  周培公的目光投向堂外沉沉的夜色:

  “此幕府之设,根基只在三事:‘安靖地方、整军备战、匡扶社稷’!一切所为,皆为此宗旨。”

  他话锋一转,语气坦荡磊落。

  “若他日王师北定,朝廷法度重光,此幕府是裁是并,自有天子明断!”

  “此心此志,光明正大,足可昭告天下!正可彰显军门恪守臣节、忠贞体国之心!”

  邓名沉着冷静的听完周培公的滔滔不绝,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良久之后,他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周培公:

  “先生思虑周详,此策… 得体也颇为妥当。 ”

  “川湖提督行辕幕府”

  他略一停顿,仿佛在咀嚼这个名称。

  “不错。值此多事之秋,行辕事务日益繁杂。”

  “的确需要良才幕僚协力分担,这样才能不负圣恩,不负天下百姓。”

  他向前一步,语气更为坚决:

  “如此,便依先生此议。”

  “此事,由先生全权负责,选定章程,甄选幕僚,务求稳妥、高效。”

  “ 所需钱粮人手,先生可便宜行事。你先拟定一个章程。我到时需过目拍板!”

  他目光深深地看着周培公,强调道:

  “一切,就按你方才所说的,皆以‘安靖地方、整军备战、匡扶社稷’为宗旨!”

  “培公领命!定不负主公所托!”

  周培公深深一揖,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两人反复斟酌勘察,最终选定武昌城内的楚望台作为幕府驻地。

  此处地势高峻,可俯瞰全城及部分江面,易守难攻。

  且原为明军练兵演武、贮藏军械之地,房舍仓库齐全。

  稍加修葺便可使用,无需大兴土木引人注目。

  更重要的是,楚望台本身在武昌素有望阙思忠之意涵。

  与幕府匡扶社稷的宗旨暗暗相合,具备一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后面随着川湖提督行辕幕府的正式设立。

  渐渐地,一些颇具才干的文人、胥吏、乃至精通实务的工匠、商人开始汇聚到楚望台。

  经过初步筛选后,被分配至幕府下初步设立的军需、吏绩、刑名、工造、屯田等各曹任职。

  整个邓名控制区的军政民务管理,开始向着系统化、制度化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但是,因‘川湖提督行辕幕府’长期驻于楚望台。

  往来官吏、军民百姓为便于指称,渐渐舍去冗长的正式名称。

  当然人更习惯直接以地名称呼其为楚望台幕府。

  时日一久,这个称呼不仅通行于湖广之地。

  就连清廷的塘报中也开始沿用此称。

  这些自然都是后话了。
  http://www.c8e.cc/48191/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