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排版编辑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林夏的指尖在鼠标上悬停时,屏幕右下角的时间刚跳过凌晨一点。出版社的排版室里只剩下他这一盏灯,冷白色的光打在《乡土植物图鉴》的校样上,把“蒲公英”三个字旁边的行距衬得格外刺眼——比正文规定的3.25毫米宽了0.1毫米,在普通人眼里或许只是细微的差别,在他这里却是必须修正的“硬伤”。

  他打开排版软件的“字符面板”,将行距数值精准调到3.25,又放大页面到200%,逐行检查相邻文字的对齐情况。桌角的咖啡已经凉透,杯壁上结着的褐色痕迹,像极了昨天被主编退回的校样上,用红笔圈出的“标题缩进偏差”。那是本儿童绘本,他因为赶进度,把“小熊的森林”标题的首行缩进设成了2字符,而出版社的《排版规范手册》里明确写着“儿童读物标题缩进需为1.5字符,确保低龄读者阅读流畅”。

  “林编,还没走啊?”走廊里传来脚步声,校对部的张姐端着保温杯路过,探头看了眼他的屏幕,“还在跟这本图鉴较劲?我上午看的那版已经很整齐了。”

  “再调调细节。”林夏指着屏幕上的植物插图说明,“你看,‘叶片呈卵形’这句注释,跟图片的间距是8毫米,规范里要求6毫米,得再挪近点,不然读者翻页时视线会断。”他点开“对象样式”面板,拖动间距滑块,眼睛死死盯着数值变化,直到屏幕上显示“6.00”才停下。

  张姐笑了笑,把一杯热红枣茶放在他手边:“也就你对自己这么狠,上次那本诗集,你为了让‘月光’两个字的字距刚好能放下一个小墨点装饰,熬到凌晨三点。”

  林夏接过茶杯,指尖传来的暖意让他紧绷的肩颈松了些。他想起刚做排版编辑时,老编辑教他的第一句话:“排版不是把字排满就行,是要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觉得‘舒服’——行距宽了累眼,窄了憋气;标题大了压得慌,小了看不见。这些‘舒服’的标准,就是咱们手里的刻度。”

  那时候他还不理解,直到第一次独立负责教辅书排版。因为把“数学公式”的字号设成了小四,比正文小五字号大了一号,导致页面出现大面积留白,被主编当着全部门的面批评:“学生做题时,视线会先落到公式上,字号太大反而会打断阅读节奏,你这不是帮读者,是给读者添乱。”从那以后,他养成了“先查规范,再动手排版”的习惯,案头的《排版规范手册》被翻得卷了边,里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科技类书籍图表标题用黑体小四”“散文集中引文需用斜体且左缩进2字符”“古籍影印本标点符号需用全角”。

  凌晨两点半,林夏终于把《乡土植物图鉴》的最终校样调好。他导出PDF文件,按照出版社的命名规则改成“乡土植物图鉴_终校版__林夏”,发送到主编的邮箱,又在邮件正文里备注“已核对行距、字距、插图间距,符合规范第3.2、5.7条”。做完这些,他才关掉电脑,收拾好桌上的校样纸——那些纸上密密麻麻画满了红色的修改痕迹,有的是调整段落对齐的直线,有的是标注字号的数字,还有的是提醒自己“注意页码位置”的小记号。

  走出出版社大楼时,凌晨的风带着寒意吹过来,林夏裹紧了外套。街上的路灯亮着,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想起早上出门时,妻子在门口递给他的保温杯:“今天能早点回来吗?儿子说想让你陪他读绘本。”那时候他答应了,却又因为临时接到这本图鉴的紧急排版任务,又要失信了。

  回到家时,客厅里还留着一盏小夜灯,儿子的房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均匀的呼吸声。林夏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推开一条缝,看见儿子怀里抱着他上次排版的《小熊的森林》绘本,书页还停留在他调整过缩进的那一页。他心里一阵愧疚,轻轻带上门,去厨房热妻子留的晚饭——一碗番茄鸡蛋面,面条还没坨,显然是妻子后来又热过一次。

  第二天早上七点,林夏被闹钟叫醒。他摸过手机,先看了眼邮箱,主编已经回复了邮件:“校样已阅,无问题,可送印刷厂。”他松了口气,起身洗漱。早餐时,儿子拿着《小熊的森林》绘本跑过来,指着封面说:“爸爸,这个小熊的名字,字旁边的空白刚刚好,我能一眼看到!”

  林夏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那是爸爸特意调的,这样你读的时候就不会觉得乱啦。”他想起自己排版这本绘本时,为了让封面标题“小熊的森林”既能突出,又不显得突兀,反复调整了字号和字距——从初号字调到小初号,从字距0.5毫米调到0.8毫米,最后在老编辑的建议下,加了一圈细线条装饰,才达到现在的效果。

  上午九点,林夏准时到出版社。刚坐下,主编就把他叫到办公室:“有个紧急任务,下周要出一本《非遗技艺图谱》,作者催得急,排版周期只有五天,你这边能不能接?”

  “能。”林夏没有犹豫,接过主编递来的手稿和图片素材,“我先看看内容,下午出排版方案。”

  回到工位,林夏先翻看《非遗技艺图谱》的手稿——里面有剪纸、皮影、刺绣等非遗技艺的步骤说明,还有大量的实物图片,需要搭配文字排版。他打开排版软件,新建文档,先设置页面参数:根据出版社规范,艺术类书籍的页边距需比普通书籍宽,左页边距设为25毫米,右页设为20毫米,天头(上页边距)20毫米,地脚(下页边距)18毫米。

  接着是字体和字号:正文用宋体五号,符合“艺术类书籍正文易读性”要求;步骤说明用黑体小四,突出重点;图片说明用楷体小五,与正文区分开。他把这些参数记录在排版方案里,又标注出“图片需统一裁剪为16:9比例,避免页面杂乱”“步骤说明需与对应图片左对齐,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下午两点,林夏把排版方案交给主编,主编看了后点头:“就按这个来,注意图片的颜色校准,作者特意强调,皮影的红色要还原实物的‘朱砂红’,不能偏色。”

  “我会跟设计部对接,确保颜色准确。”林夏应下来,回到工位就联系设计部的小王,把作者提供的皮影实物照片发过去:“麻烦按这个照片校准红色色值,CMYK参数尽量接近‘C0 M100 Y100 K0’,校准后发我确认。”

  小王很快回复:“收到,明天上午给你校准后的图片。”

  接下来的几天,林夏几乎住在了排版室。每天早上八点到岗,先核对设计部送来的校准图片,确认颜色无误后,开始排版正文;中午就在工位上吃外卖,一边吃一边检查上午排好的页面;晚上加班到凌晨,调整图片与文字的搭配,确保每一页的布局都“舒服”。

  周三下午,林夏在排版“刺绣技艺”章节时,遇到了难题——作者提供的刺绣步骤图有12张,每张图都需要搭配文字说明,如果按常规排版,会导致页面过长,读者翻页频繁。他盯着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反复调整布局:先尝试将两张图并排排版,文字放在图片下方,却发现文字说明太长,会让页面显得拥挤;又尝试将图片竖排,文字放在图片右侧,却因为图片过高,超出了页面范围。

  “怎么了?卡壳了?”校对部的张姐路过,看到他皱着眉,凑过来问。

  林夏指着屏幕:“你看,这12张步骤图,怎么排都觉得别扭,要么挤要么乱。”

  张姐看了看,想了想说:“要不试试分栏?把页面分成两栏,左边放图,右边放文字,每张图对应一段文字,这样读者一眼就能对应上,还不占地方。”

  林夏眼前一亮,立刻调整页面布局,将“刺绣技艺”章节的页面设为两栏,左栏放步骤图,右栏放文字说明。调整后,页面果然整齐了很多,每张图和对应的文字都能完美对应,既不拥挤,也不杂乱。他连忙保存布局,又在排版方案里补充“刺绣、剪纸章节采用两栏排版,提升阅读效率”。

  周五下午,《非遗技艺图谱》的排版终于完成。林夏导出PDF校样,逐页检查:图片颜色准确,朱砂红的皮影没有偏色;步骤图与文字对应整齐,两栏排版清晰;字体、字号、行距都符合规范,没有出现偏差。他长舒一口气,将校样发送给主编和作者,又在邮件里详细说明排版思路,方便他们审核。

  晚上七点,林夏收到作者的回复:“排版非常好,图片和文字搭配得很舒服,尤其是两栏排版,让步骤说明一目了然,谢谢林编辑!”看到回复,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几天的熬夜加班,终于有了回报。

  走出出版社时,天还没完全黑。林夏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消息:“今天能早点回家,陪儿子读绘本。”妻子很快回复:“好,我跟儿子说,他肯定特别开心!”

  回到家,儿子已经在门口等着了,手里拿着《小熊的森林》绘本。“爸爸,你回来啦!快陪我读绘本!”儿子拉着他的手,往客厅跑。

  林夏坐在沙发上,儿子依偎在他身边,翻开绘本。他指着自己调整过的标题和插图,给儿子讲小熊的故事:“你看,小熊的名字在这里,旁边的空白刚刚好,对不对?还有这张小熊在森林里玩的图,爸爸把它放在文字中间,这样你读的时候,就能一边看字一边看画了。”

  儿子点点头,认真地听着故事。妻子坐在旁边,看着父子俩,脸上带着笑容。林夏看着儿子认真的侧脸,又看了看绘本上自己精心排版的文字和图片,突然觉得,排版编辑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很有意义——他用自己手里的“刻度”,把文字和图片排列得整齐、舒服,让读者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就足够了。

  周末,林夏难得休息。他带着儿子去图书馆,儿子在儿童读物区翻书时,突然指着一本绘本说:“爸爸,这本绘本的字,跟你排的《小熊的森林》一样,读起来很舒服!”

  林夏凑过去看,那本绘本的排版确实很规整,字体、字号、行距都恰到好处。他笑着对儿子说:“这也是一位很用心的排版编辑排的,每个排版编辑,都在努力让书变得更好看、更好读。”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翻书。林夏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着图书馆里来来往往的读者,有的在认真阅读,有的在挑选书籍。他想起自己排版的那些书——《乡土植物图鉴》《小熊的森林》《非遗技艺图谱》,还有接下来要排的《古典诗词赏析》,它们会被不同的读者捧在手里,陪伴他们度过一段段阅读时光。

  他掏出手机,打开排版软件,开始构思《古典诗词赏析》的排版方案——诗词正文用楷体小四,显得典雅;注释用宋体小五,放在诗词下方;每首诗词配一幅意境相符的插画,插画与诗词的间距设为10毫米,留出足够的呼吸感。他在心里默默规划着,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滑动,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本排版整齐、意境优美的诗词集。

  夕阳透过图书馆的窗户,洒在林夏的身上,也洒在他手机屏幕上的排版方案上。字里行间的刻度,不仅丈量着书页上的距离,也丈量着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坚守。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用这些精准的刻度,把一本本好书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更多人感受到阅读的美好。
  http://www.c8e.cc/48307/3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