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学教授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林夏把教案放在讲台上时,晨光刚好透过阶梯教室的玻璃窗,在黑板上投下一道斜长的光斑。他抬手看了眼手表——上午八点十五分,离上课还有十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坐了大半学生,前排几个熟悉的面孔正低头预习《传播学概论》的课本,铅笔在书页边缘画着密密麻麻的批注。

  “林老师早!”坐在第一排的女生抬起头,手里举着一本泛黄的参考书,“昨天您推荐的《童年的消逝》,我看到第三章了,里面说‘电视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是不是和今天要讲的‘媒介环境学派’有关?”

  林夏笑着点头,接过书翻了两页——书页间夹着彩色便利贴,上面写满了女生的阅读疑问。“对,待会儿会重点讲媒介环境学派对技术与文化的看法,你可以带着这个疑问听,咱们课堂上再讨论。”他把书还给女生,转身走向黑板,用白色粉笔写下今天的授课主题:“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以互联网为例”。粉笔划过黑板的“吱呀”声,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

  这是林夏在这所大学任教的第八年。从刚入职时对着空荡教室反复练习试讲,到现在能准确记住每个常来提问的学生名字,他早已习惯了讲台前的节奏——每节课前提前十分钟到教室,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课时会刻意放慢语速,在重点内容后停顿几秒,给学生留出记笔记的时间;下课前五分钟一定会留出让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哪怕有时候会因此拖堂,他也从不敷衍。

  八点半,上课铃准时响起。林夏打开PPT,屏幕上跳出一张老照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街头,人们围着一台电视机看新闻,眼神里满是专注。“大家看这张照片,”他指着屏幕,“那时候电视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一个家庭往往只有一台电视,全家人围着看,信息传播是‘中心化’的;而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无数个信息渠道,刷短视频、看公众号、用社交软件,信息传播变成了‘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这种变化,就是今天要讲的核心——媒介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生活。”

  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笔记本的沙沙声。林夏走下讲台,在学生中间慢慢踱步,目光扫过每个人的笔记本——有的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有的在PPT截图旁补充自己的思考,还有的在空白处画着可爱的小图标,标注“重点”“疑问”。走到后排时,他发现一个男生趴在桌上睡觉,身上盖着厚厚的外套。林夏没有叫醒他,只是轻轻把男生桌角的水杯往里面推了推,避免被碰倒。

  下课后,林夏刚收拾好教案,那个睡觉的男生就快步追了上来,脸上带着歉意:“林老师,对不起,我昨天帮导师赶项目报告,熬到凌晨四点,不小心在您课上睡着了。”

  “没事,”林夏拍了拍他的肩膀,“但下次要是实在困,可以先回宿舍休息,课程录像我会发在学习通上,你补看的时候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来找我。”他从包里掏出一张便签,写下自己的办公室地址和联系方式,“我每周二下午和周四上午在办公室,你也可以带着项目报告来,咱们聊聊你遇到的问题,说不定能给你点思路。”

  男生接过便签,眼眶有点红:“谢谢林老师,我一定会补看课程录像,也会尽快找您请教。”

  回到办公室时,桌上已经堆了一摞学生的课程论文。林夏坐下,先给自己泡了杯热茶,然后拿起第一份论文,标题是《短视频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他掏出红色钢笔,逐字逐句地阅读,遇到观点新颖的地方,就在旁边画个五角星;发现逻辑漏洞时,用铅笔轻轻标注“此处可补充案例支撑”;看到错别字,就圈出来,在页边空白处写下正确的用法。

  批改到第三份论文时,林夏皱起了眉头——这篇论文的观点和去年一位学生的论文高度相似,甚至有些段落的表述都几乎一样。他打开电脑,调出去年的论文存档,对比后发现,确实存在抄袭现象。林夏没有立刻给学生打“不及格”,而是在论文上写下“请于周三下午来办公室找我,我们需要沟通论文写作的问题”,然后继续批改其他论文。

  下午两点,林夏准时去参加系里的教学研讨会。会上,系主任提到要调整下学期的课程设置,增加“新媒体运营实践”“跨文化传播”等实用性课程。老师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老师担心实践课程缺乏场地和设备,有的老师建议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来做讲座。

  “我觉得可以和本地的传媒公司合作,”林夏提出建议,“让学生去公司实习,参与实际项目,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我之前认识一家传媒公司的总监,他们愿意接收我们的学生实习,还能派资深员工来学校做实践指导。”

  系主任点点头:“这个提议很好,林老师,那就麻烦你跟进一下合作的事,咱们争取下学期就能把实践课程开起来。”

  研讨会结束后,林夏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就有人敲门。进来的是中文系的李老师,手里拿着一本刚出版的学术着作:“林老师,这是我刚出版的《当代文学与媒介传播》,里面有一章提到了你的研究观点,特意送一本给你,也想听听你的看法。”

  林夏接过书,认真翻看起来,时不时和李老师讨论书中的观点。两人聊了近一个小时,从当代文学的传播困境,到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文学传播方式,越聊越投机。临走时,李老师笑着说:“每次和你聊天都有新收获,下次有时间,咱们再一起申请个跨学科的研究项目。”

  下午四点,林夏去教学楼给研究生上“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研究生课程更注重学术讨论,林夏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提前准备了几个学术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到“内容分析法”时,有个研究生提出疑问:“林老师,现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太多了,用内容分析法编码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主观偏差,怎么才能减少这种偏差呢?”

  林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自己之前做研究时的编码手册,分给学生:“你们看,这是我当时做‘政务新媒体话语分析’时用的编码手册,里面详细定义了每个编码维度,比如‘情感倾向’分为‘积极’‘中性’‘消极’,每个类别都有具体的判断标准和示例。另外,我还找了两个研究助理一起编码,计算编码信度,如果信度低于0.8,就重新调整编码手册,直到信度达标。”

  学生们传阅着编码手册,纷纷点头:“原来如此,这样就能大大减少主观偏差了。”

  下课后,林夏回到办公室,继续批改课程论文。傍晚六点多,那个涉嫌抄袭的学生敲响了办公室的门。学生低着头,声音很小:“林老师,我知道我错了,我之前写论文的时候,实在没思路,就参考了别人的论文,没注意标注引用,不是故意要抄袭的。”

  林夏让他坐下,拿出两篇论文,放在他面前:“学术写作最看重的是原创性和学术诚信,参考别人的观点没问题,但必须正确标注引用,这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学术声誉的保护。”他翻到论文中抄袭的段落,“你看,这段观点很有价值,但如果是别人的研究成果,你不标注,读者就会误以为是你的原创,这不仅会影响你的成绩,还会对你以后的学术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学生的头埋得更低了:“林老师,我知道错了,我能不能重新写一篇论文?我一定会认真查资料,正确标注引用,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

  “可以,”林夏点点头,“我给你两周时间,重新提交论文。这两周里,你有任何写作上的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另外,我推荐你看几本学术写作的书,帮你掌握正确的引用方法和写作规范。”他从书架上拿出两本书,递给学生,“这两本书里有详细的案例,你可以好好看看。”

  学生接过书,感激地说:“谢谢林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写,不辜负您的信任。”

  晚上七点,林夏终于批改完所有课程论文。他收拾好东西,走出办公室,教学楼里已经没什么人了,只有走廊里的灯亮着,照亮他回家的路。路过阶梯教室时,他看到里面还有几个学生在自习,借着教室的灯光看书、写作业。林夏放慢脚步,轻轻走过,生怕打扰到他们。

  回到家时,妻子已经做好了晚饭。儿子坐在餐桌旁,手里拿着一张画,上面画着一个站在讲台上的人,旁边写着“爸爸给学生上课”。“爸爸,你今天给学生讲什么了?”儿子举起画,兴奋地问。

  林夏坐下,拿起画,笑着说:“爸爸今天给学生讲了媒介技术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现在用手机看视频、聊天,都是媒介技术带来的变化。”他给儿子夹了一块排骨,“你画得真好,爸爸把这幅画放在办公室里,好不好?”

  儿子开心地拍手:“好!这样爸爸在办公室的时候,就能看到我画的画了。”

  晚饭过后,林夏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准备下周的讲座。下周,他要给全校学生做一场“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讲座,需要准备案例、制作PPT,还要考虑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听懂、感兴趣。他打开文件夹,里面存着平时收集的案例——有关于虚假信息传播的,有关于网络暴力的,还有关于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的。他挑选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整理成PPT,又在旁边标注出讲解时需要注意的语气和节奏。

  晚上十点,林夏终于完成了讲座PPT的初稿。他伸了个懒腰,走到阳台,看着窗外的夜景。远处的教学楼还亮着几盏灯,想必是还有学生在自习。林夏想起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这样,经常在教室自习到深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办公室找老师请教。那时候,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像自己的老师一样,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成长。

  如今,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听着他们提出的一个个有思考的问题,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他知道,大学教授这份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信念——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在探索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二天早上,林夏依旧提前十五分钟到教室。教室里,学生们已经坐满了,有的在预习课本,有的在讨论昨天的课程内容。看到林夏进来,学生们纷纷打招呼:“林老师早!”

  林夏笑着点头,走上讲台,打开PPT。晨光再次透过玻璃窗,照在讲台上,也照在他的脸上。他看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想起儿子画里的自己,想起那些在办公室里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光,想起深夜里准备课程、批改论文的日子,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坚定。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课:“今天我们继续讲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上节课我们提到了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讲台下,学生们认真地听着,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阳光透过窗户,在他们的书页上洒下点点星光,也照亮了林夏心中那份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站在这讲台上,用知识浇灌学生的梦想,用耐心陪伴学生成长,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
  http://www.c8e.cc/48307/3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