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茶和官民见真心
推荐阅读: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农民将军
红色莫斯科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东汉不三国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至暗时代:五胡十六国历险记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孩童得救之事,便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云州城激起的涟漪远超之前任何一次。如果说之前“涤尘轩”的神异还带着几分玄乎其玄的传说色彩,那么这一次活生生的人命被从鬼门关拉回,则是铁一般的事实,足以让最顽固的怀疑者哑口无言。“柳先生”、“陆仙子”的名号,在坊间被传得神乎其神,甚至有了能“生死人、肉白骨”的夸张说法。每日里,“涤尘轩”门前依旧人流不息,除了寻常茶客,更多了许多从周边城镇慕名而来、面带愁容的求医问药者,或是纯粹想来沾沾“仙气”、祈求平安的百姓。
柳明远与陆九娘对此颇感无奈,却也无法将人拒之门外。他们只能更加细心地甄别,对于真正罹患疑难杂症、尤其是沾染了阴邪之气的病患,陆九娘会尽力施为,柳明远则从旁辅助,或调配药茶,或以自身道韵稳定病患心神。对于大多数只是心神不宁或寻常小恙的,则依旧以蕴含宁静意蕴的普通茶汤安抚疏导。
“涤尘轩”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了部分医馆的职能,且因其茶社的本质,氛围不似寻常医馆那般紧张沉重,反而在药香与茶香交织中,别有一番令人安心的力量。
这一日,茶社刚开门不久,几位衣着体面、看似管家仆从模样的人,簇拥着一位身着锦缎常服、面容儒雅却带着几分官威、眉宇间隐含忧色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此人气质与寻常商贾或文人迥异,步履沉稳,目光扫视间自带一股审视的意味。
为首的管家模样的老者,上前一步,对着柜台后的柳明远微微躬身,态度客气却并不谦卑:“这位可是柳先生?我家老爷久闻先生大名,特来拜会,想与先生品茗一叙。”他并未直接报出来历,但那股官家特有的气息,却瞒不过柳明远等人的灵觉。
柳明远目光掠过那中年男子,心中已然明了其身份不俗,很可能便是这云州城的父母官——知府周文远。他神色不变,依旧平和道:“贵客光临,蓬荜生辉。请坐。”
他将周文远引至一处相对安静的雅座,亲自烹茶。用的依旧是那套白瓷茶具,茶叶选的则是香气清远、滋味醇和的“兰雪香”。
周文远坐下后,并未急于开口,而是仔细打量着柳明远烹茶的每一个动作,感受着这茶社内奇异宁静的氛围。他身为云州知府,消息自然灵通,对“涤尘轩”的种种传闻,尤其是救治孩童、疑似化解司天监麻烦等事,早已了然于胸。他今日微服前来,一是好奇,二来,也确实有心事。
茶汤斟出,清香四溢。周文远接过茶盏,并未立刻饮用,而是看向柳明远,开门见山道:“柳先生,本官周文远,忝为云州知府。”
柳明远并未露出惊讶之色,只是微微颔首:“原来是府尊大人,失敬。”
周文远见他如此镇定,心中又高看一分,继续道:“先生不必多礼。本官今日前来,并非以官身,而是以一介茶客身份,有些困惑,想向先生请教。”
“府尊请讲。”
周文远轻叹一声,眉宇间的忧色更浓:“先生可知,近来云州城外,流民渐增?”
柳明远点头:“略有耳闻。”他身处市井,消息并不闭塞。皆因北方数州去年遭了旱灾,今春又遇蝗患,许多百姓活不下去,只得背井离乡,南下逃难,云州地处南北要冲,自然聚集了不少流民。
“流民聚集,虽是可怜,却也带来诸多问题。”周文远语气沉重,“城内治安压力骤增,米价亦有波动。更棘手者,是恐有疫病滋生之险。官府虽已设棚施粥,但终究是杯水车薪,且难以长久。本官为此,夙夜难眠,苦无良策啊。”
他端起茶盏,饮了一口,那清冽甘醇的茶汤入喉,一股温润之意散开,让他焦灼的心绪似乎平和了一丝。他看向柳明远:“先生乃世外高人,又有济世仁心,不知对此……可有以教我?”
他这话问得颇有技巧,既点明了困境,又将柳明远抬到了“世外高人”的位置,隐含了期待。
柳明远沉默片刻,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提起茶壶,为周文远续上茶水,缓缓道:“府尊忧心民生,乃云州百姓之福。流民之困,犹如壅塞之河道,堵不如疏,压不如导。”
“哦?如何疏导?”周文远身体微微前倾。
“茶之一道,贵在‘和’。”柳明远道,“水与茶和,方能出真味;人与人和,方能成大事。流民亦是此方天地之民,其心惶惶,其躯困顿,所求不过一安身立命之所,一餐温饱之食。官府之力有穷,而民力无穷。”
他顿了顿,看向周文远:“府尊何不效古之贤臣,以工代赈?流民中必有青壮劳力,可组织其修缮水利,开辟荒田,清理城中沟渠秽物,以防疫病。以其劳作,换取米粮工钱,使其得以安身,亦解官府人力不足之困。此为一和。”
“再者,”柳明远继续道,“可鼓励城中富户、商号捐资出力,设立善堂,收容老弱妇孺,施医赠药。‘涤尘轩’愿尽绵薄之力,可提供一些驱秽防疫的药茶方子,由官府或善堂统一熬制,分发给流民聚集之处。陆姑娘亦可定期前往义诊。人心安定,则秩序自生。此为二和。”
“茶之温和,能解燥郁。对待流民,亦当如此。府尊若能亲至粥棚,嘘寒问暖,示以关怀,而非单纯以武力弹压,则民怨可消,官民可和。此为三和。”
柳明远的声音平和,却字字清晰,如同清泉滴入心田。他并未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奇谋,只是将茶道中“和”的精神,融入这具体的民生政务之中,给出了切实可行、充满仁政色彩的建议。
周文远听得怔住了。他身为进士出身,熟读经史,自然知道“以工代赈”等古法,但在具体执行中,往往因吏治、财力等问题掣肘。而柳明远这一番“三和”之论,却如同拨云见日,不仅指出了方法,更点明了核心在于“和”字,在于调动各方力量,在于安定人心。
尤其是那“官民可和”四字,更是触动了他。他以往处理此类事务,多是自上而下的管控,何曾真正想过要“和”于流民?
他看着眼前这位气度从容的年轻人,看着他手边那盏清澈的茶汤,仿佛从中看到了另一种为官之道,另一种治理智慧。
他沉默良久,再次端起茶盏,将其中已微凉的茶汤一饮而尽,随即站起身,对着柳明远郑重地拱了拱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先生真乃大才!周某受教了!这便回去召集僚属,商议施行先生之策!”
他语气激动,眼中重新焕发了神采,之前的忧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方向的笃定与干劲。
柳明远起身还礼:“府尊过誉。此乃分内之事,能为云州百姓略尽绵力,是我等之幸。”
周文远不再多言,带着随从匆匆离去,步履间充满了力量。
数日后,云州府衙颁布了一系列安顿流民的政令,核心正是“以工代赈”,并号召城中士绅商贾募捐,设立“济民善堂”。柳明远与陆九娘也果然依言提供了药茶方子,并定期参与义诊。
此举一出,流民得以安置,城中秩序果然大为好转,官民关系也缓和了许多。周文远对柳明远更是敬佩有加,时常以茶客身份来访请教,不耻下问。
一杯清茶,竟在无形中,调和了官民,安定了城池。
茶之道,见于微末,亦可用于经世。
“涤尘轩”窗明几净,茶香袅袅,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却又仿佛,已与这座城池,与这方百姓的福祉,深深地联结在了一起。
http://www.c8e.cc/48364/1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