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兵仙”韩信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从白起的悲剧中,王翦悟出一条为臣之道:为人臣者,须知分寸;不可全然信赖君心,更不能让君主觉得你已无利用价值或难以驾驭。

  唯有始终保持一丝“可赏”与“可控”的空间,才能维系君臣之间的微妙平衡。

  正因如此,当年伐楚之际,他才屡次向始皇帝请求田宅赏赐——看似贪财,实则自保。

  如今嬴政要封王离为关内侯,王翦忧心忡忡,唯恐家族一时极盛,转瞬即衰,甚至招致灭门之祸。

  见王翦再三推辞,嬴政面色微沉,语气坚定道:

  “武成侯精通兵略,此乃王氏立世之本。”

  “今肯将毕生所学传于诸将,使大秦将士受益无穷,此功至伟!”

  “如此贡献,莫说封个关内侯,纵使授以彻侯之爵,朕亦觉理所应当!”

  “若非顾虑王离年少,恐受重爵而失进取之心,朕早便赐其最高爵位了。”

  “故不必多言,秦法重功,王家功在社稷,区区关内侯,何足为过?”

  在嬴政眼中,王翦的兵法乃是王家代代相传的核心资本。

  若秘而不宣,子孙后代便可凭此独步军中,持续建功。

  可一旦公之于众,这份优势便荡然无存。

  日后王家子弟与他人同台竞技,再无依仗,难保不会逐渐没落,湮没于众多将门之后。

  可以说,王翦此举,几乎是以断送家族长远前程为代价,换取眼下荣宠。

  这般牺牲,岂止一个关内侯所能衡量?

  哪怕破格晋封彻侯,嬴政也认为合情合理。

  某种程度上,这爵位,是用王家未来的兴衰换来的。

  眼看王翦还想推拒,嬴政终于掷出一句不容回旋的话:

  “难道武成侯以为,寡人容不下王氏,惧你功高震主不成?”

  此言如雷贯耳,王翦顿时伏地叩首,惶然道:

  “臣万万不敢!”

  “陛下天纵英明,胸襟广博,岂会忌惮臣一家之微劳?又岂会不容臣族效忠?”

  “只是王离年少气盛,尚未历练成熟。

  若此时骤然授爵,恐其心生傲慢,忘却本分,将来难当大任。”

  “若陛下执意加恩,恳请暂缓封爵。”

  “待他亲赴边关,立些战功,经受磨砺,性情稳重之后,再行册封不迟。”

  嬴政听罢,略作思忖,终是颔首应允:

  “既如此,便依武成侯之意,暂且缓封王离之爵。”

  对于王离,秦始皇嬴政同样寄予厚望,心中期盼着他将来能像其祖父王翦、父亲王贲一般,成为支撑大秦国运的栋梁之将。

  正因如此,嬴政也担心这位少年英才早早受封侯爵后会心生傲气、得意忘形。

  因此,暂且压下封赏之事,在他看来,也未尝不可。

  得到皇帝首肯后,王翦恭敬地行礼谢恩:

  “臣,多谢陛下!”

  嬴政轻轻摆了摆手:

  “免礼,随朕一同观瞧,看看太子扶苏在兵法一道上,能否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见解。”

  远在旧日韩国故土之上,张良铺开竹简,执笔在手,神情专注,随时准备将天幕中展现的王翦用兵之术一一记录下来,留作日后研习之用。

  虽然他曾得黄石公亲授《太公兵法》,即那部传世兵书《六韬》,深知其中精妙。

  但他自知,绝不能因已有传承便轻视他人所长。

  毕竟,六国之中竟有五国皆亡于王翦父子之手,这份战绩本身便足以证明其兵法之深不可测。

  如此宝贵的实战韬略,若能多学一分,便是日后复国大业中多添一分胜算。

  倘若将来有机会,把这些从王翦处“偷师”而来的谋略反过来用于对付秦国——那就再好不过了。

  与此同时,在会稽郡吴县,项梁一掌拍在身旁那位双臂环抱、满脸桀骜的少年肩头,厉声喝道:

  “先前天幕讲别的,你爱听不听,我不强求!”

  “可一旦说到王翦那个老匹夫的兵法,你必须给我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听!”

  “仔细琢磨,他那一套带兵打仗的手段,和我们项家世代相传的兵法究竟有何不同!”

  “更要弄清楚,我们项家的战法,到底是不是真比不上那个老家伙!”

  “若是确实不如,那就趁现在天幕还在演示,能记多少是多少,能悟几分是几分!”

  “最好把他的本事全学到手,将来上了战场,替你祖父亲手击败那个灭我楚国的老贼!”

  若论项梁心中最痛恨之人,首当其冲自然是覆灭楚国的秦始皇嬴政。

  而排在第二位的,便是率军踏平楚境、令楚国彻底倾覆的王翦。

  当年正是王翦统帅六十万大军南下攻楚,而他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项燕,作为楚军主帅奋起迎敌。

  可惜战局惨败,项燕最终陨落在蕲县以南,楚国也随之灰飞烟灭。

  正因为父亲与故国皆毁于王翦之手,项梁反倒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位秦国老将的可怕。

  他对王翦的兵法非但不敢轻视,反而极为推崇,甚至认定此人乃当今天下兵学第一人!

  因为他心里明白:若王翦并非真正强大,那死在他手下的父亲项燕,以及曾经雄踞南方的楚国,岂不是显得太过不堪?

  真正的胜利者,从不需要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相反,只有把对手塑造成不可一世的强者,自己的胜利才显得震撼人心。

  试想,若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将其描绘成一个只会逞凶斗狠、毫无智谋的莽夫,那么人们会如何评价刘邦的功业?

  恐怕只会嗤之以鼻:这种人都能赢?换我我也行。

  可如果世人知道,刘邦战胜的是那个曾在巨鹿破釜沉舟,以五万疲兵击溃四十万秦军,使天下诸侯闻召而膝行不敢仰视的西楚霸王;

  是那个在彭城以三万铁骑横扫五十六万汉军,杀得尸塞睢水、河水断流的盖世枭雄;

  是那个鸿门宴时坐拥四十万精锐,执掌天下权柄的霸王项羽——

  那时,谁还敢说“我上我也行”?

  人们只会倒吸一口冷气:这等人物,究竟是何等恐怖的存在!

  而能与这般怪物抗衡,并最终将其击败的刘邦,才是真正令人敬畏的豪杰。

  若单以成败定英雄,刘邦最终夺了天下,说他比项羽更像一头恐怖的凶兽,也未尝不可。

  同理,倘若有人刻意贬低王翦的军事才能,把他的用兵之术说得一文不值,

  那岂不是在暗示,项羽的父亲项燕,连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都未曾遇到?毕竟,项燕正是败于王翦之手。

  如此一来,贬低王翦,实则就是在轻视那位曾与之交锋并落败的先人。

  这怎么行得通!

  吹,就得狠狠地吹!

  必须把王翦捧上巅峰,称他为当今天下最杰出的兵学宗师!

  最好将他与古之名将孙武、司马穰苴、孙膑、吴起相提并论,视作千年难遇的军事奇才!

  唯有如此,项燕败在他手下,才不至于沦为笑柄,反而能说是虽败犹荣。

  试问,面对一位足以比肩孙武、吴起等旷世名将的人物,谁能拍着胸脯说自己必胜无疑?

  更何况,眼下正有一位可与古代兵圣比肩的大师,要亲自讲述其用兵精髓,此时不趁机潜心领会、偷偷记下几句真谛,还要等到何时?

  “哼!王翦那套兵法,有什么好听的!”

  “我不用学他那一套,照样能替大父赢回这场尊严!”

  被叔父一巴掌按下了举起的手,项羽嘴上不服,语气生硬地顶了回去。

  可话说回来,若是真有谁敢放言,哪怕对手是王翦,或是孙武、司马穰苴、孙膑、吴起这等千古兵家,自己也有十足把握将其击溃——

  那这个人,恐怕还真就得是历史上那个鼎盛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

  至于项羽是否真的能在战场上压倒王翦、孙武之流,谁也不敢妄下断言。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话要是从项羽嘴里说出来,人们只会怀疑他能不能做到,而不会直接嘲笑他说大话。

  要知道,他的对手可是被称为“兵仙”的韩信!

  而韩信,向来与孙武、吴起、白起并列为兵家四杰。

  垓下一战,胜负难分定论。

  项羽本有机会渡江而去,最终自刎乌江,并非死于敌军之手,也未曾被韩信部众所擒。

  但从他能与韩信抗衡到底这一点来看,再通过韩信与孙武、白起等人齐名的参照系推演——

  项羽,确实具备与那些震古烁今的兵法巨擘正面较量的实力。

  不过,这份傲气与实力,终究属于那个在历史洪流中达到巅峰的西楚霸王。

  如今的项羽,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纵然嘴上倔强,不肯低头,眼神却已悄然变了。

  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此刻的他,目光更加凝重,神情更为专注。

  无论如何,王翦终究是击败过自己祖父的人。

  他可以不屑于讨好此人,但绝不能无视那份战胜家族前辈的分量。

  而在淮阴县的一角,少年韩信望着天空即将显现的画面,匆匆咽下老妇人前几日悄悄塞给他的半块面饼,抹了抹嘴边碎屑。
  http://www.c8e.cc/48400/1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