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竟是真的!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尔等作为英烈之后,亦是功臣之家,不必拘礼。”

  话音落下,跪伏于地的众人面面相觑,迟疑片刻。

  直到身旁的礼官轻轻挥手示意,低声劝起,这群人才怀着不安的心情,陆续起身站定。

  待众人站稳,嬴政才继续开口:“今日召你们前来,并无他意,只为追念你们亲人的忠勇战绩,表彰其不朽功勋,不必心存忧虑。”

  听到这番话,众人心头终于松下一口气。

  虽早有地方官吏一路护送至咸阳,并再三安抚此行乃是荣典,绝无灾祸,

  可直到亲耳听见君王亲口承诺,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才算真正落地。

  紧接着,太子扶苏清亮的声音响起:“来自芷阳县的大秦士卒江之亲属,请上前代领殊荣。”

  话落之际,一位身穿粗麻衣衫、面容枯槁的老翁颤巍巍地走出人群,神色惶然。

  在礼官轻声指引下,他一步步踏上章台宫那高耸的台阶。

  途中经过两侧列队的文武大臣,无论那些人是出于真心敬重,还是仅作姿态,皆微微颔首致意。

  老翁走到御前站定,呼吸微促。

  扶苏随即朗声道:“士卒江,于秦王政三年应征入伍,在秦王政十一年伐赵之战中壮烈殉国。”

  “其志可嘉,其节堪彰,特授‘大秦烈士勋章’一枚,以昭忠烈!”

  言毕,立于嬴政身后的赵高立即捧着一个沉香木托盘上前,盘中铺着一方折得整齐的红巾。

  嬴政亲自取过红巾,轻轻披过老人肩头,细心系好。

  继而,他将藏于红巾之下的勋章取出——那是墨家匠人精心铸造的“大秦烈士勋章”,正面镌刻国号荣名,背面铭有逝者之名。

  嬴政郑重将其交到老人手中,语气平和却庄重:“你把江教得很好。”

  “他在战场上奋不顾身,是个顶天立地的秦人儿郎。”

  “他是为国捐躯的英雄。”

  “寡人不会忘了他,大秦也不会。”

  听着这几句朴素而深重的话语,低头看着掌中那枚刻着儿子名字的勋章,

  老人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再也回不来的身影,泪水瞬间涌出眼眶,压抑已久的悲痛化作低声啜泣。

  嬴政与扶苏默然伫立,任其哀思流淌,不曾打断。

  许久,老人情绪渐渐平复,神情更加恭谨,深深一拜到底:“草民代江,叩谢陛下恩典,叩谢太子垂怜!”

  嬴政抬手虚扶:“寡人已说过,尔等皆属功臣之后,不必如此谦卑。”

  待老人再度站起,嬴政又细细询问其家中境况,言语间透着关切。

  关于阵亡将士江的抚恤金,不知老人家是否按时足额收到?

  还有,您和家中亲人平日在地方上有没有什么难处?

  若有任何问题,尽管开口,大秦绝不会让为国捐躯的英烈家人寒心落泪。

  期间,太子扶苏也亲切地向老人家中其他亲人问好。

  并提到,家中那位年岁合适的孙儿,若愿意读书识字,可直接进入太子六部教育司,一切费用全免。

  原本已因秦王嬴政的体恤而感动不已的老人,听罢更是喜出望外,连声道谢,满口答应。

  扶苏随即侧目看向身后的章邯,轻轻点头,示意将老人之名记下,日后安排其孙入学事宜。

  颁授完毕后,扶苏接着念出第二位阵亡将士的名字。

  这一次,是一位妇人牵着六七岁的孩子,低着头走上前来,站在嬴政与扶苏面前。

  待扶苏宣读完这位将士的事迹,秦王亲自为家属佩戴勋章。

  得知这名妇人在当地已无亲族依靠,仅与幼子相依度日,扶苏当即命章邯将其姓名登记在册。

  一来,打算让她的孩子也免费进入太子六部教育司读书,减轻母亲肩上的重担;

  二来,准备回头清查六部中有哪些事务性差事,适合像她这样的烈士遗属承担。

  又陆续为十几户家庭授勋之后,考虑到身后仍有近千名阵亡将士家属等待接见,

  嬴政与扶苏便略微加快节奏,改为每十户为一组集中授勋。

  即便一次登台的人数增多,但那份体贴与关怀丝毫未减。

  凡是有生活困顿者,或孤苦无依之人,

  或是秦王亲自赐予粮米布帛,助其渡过难关;

  或是由太子出面,收留孤儿入六部教养,并为遗孀寻一份力所能及的营生。

  归根结底,只为一句话:绝不让任何一个为大秦战死沙场的将士,对其身后家人抱有牵挂!

  因为嬴政与扶苏都明白,真正的恩德,是要做给活着的人看的。

  就如此刻,在章台宫外列队观礼的两千名大秦将士,亲眼目睹君王与储君对阵亡同袍家眷的尊重与照拂,

  那些原本铁面肃杀、眼神冷峻的身影,渐渐松弛了下来。

  他们望向嬴政与扶苏的目光里,悄然多了一份动容,还有一丝深藏心底的感激。

  毕竟战场之上,生死难料。

  今日尚能执剑而立,并不代表明日仍能全身而退。

  倘若他日自己也倒在疆场,那今天站在这里领取“大秦烈士勋章”的遗属们,便是他们的家人。

  这些家属今日得到多少敬重与关照,就意味着将来他们的亲人也能获得同样的待遇。

  而英烈之家过得越好,前线将士的心就越稳。

  他们为何从军?为何拼死搏杀?

  不就是为了家人能安稳度日,不必颠沛流离?

  如今,秦王与太子当着全军之面,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每一个人:

  哪怕你战死边关,国家也会替你奉养父母,抚养子女。

  如此,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唯有奋勇向前,誓死效命,以报君恩!

  而这,正是嬴政与扶苏心中所愿。

  这场庄重的烈士授勋仪式,从晨光初露一直持续到暮色四合。

  待最后一枚勋章颁发完毕,嬴政又在章台宫外设宴,款待千余名阵亡将士亲属,以及两千名现役将士。

  众人酒足饭饱,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后,大秦首日的烈士勋章颁授典礼才算圆满落幕。

  次日清晨,秦王嬴政携太子扶苏及满朝文武,再次于章台宫外召见大秦将士。

  这一回,入宫受召的仅是昨日参与仪式的两千名将士。

  至于那一千多名阵亡英烈的亲属,则已由朝廷妥善安排,有的被送返原籍郡县安顿,有的则移交太子六部统一照料。

  章台宫外高台之上,嬴政与扶苏并肩而立,目光缓缓掠过台下整齐列队的将士们。

  片刻后,太子扶苏如前一日般挺身而出,声音洪亮地宣读:“大秦·芷阳县士卒,敢、援、木……上前受勋!”

  话音一落,那些肢体残缺的老兵们,有的拄拐缓行,有的被人搀扶,一步一步艰难却坚定地踏上高台,来到君臣面前。

  望着眼前这些曾浴血沙场、如今伤痕累累的老兵,扶苏脸上浮现出温和真挚的笑容,轻声道:“许久未见了,敢、援、木……你们身子可还硬朗?”

  身为拥有过目不忘之才的储君,扶苏一眼便认出了多数来自芷阳的伤残老兵。

  这些人中,大多数正是他两年前亲自巡访慰问过的旧部,当时一一交谈的情景仍清晰如昨,自然不会忘记。

  只是近两年来因政务繁忙,未能再出巡各地探望退伍将士,因此对新近返乡的伤残老兵尚不熟悉。

  但这并不影响今日相见后的记忆——只要见过一面,他们的姓名、经历便已深印脑海。

  此刻,听到太子竟能脱口唤出自己的名字,还关切询问身体状况,敢、援、木等人无不热泪盈眶,声音颤抖地回应:“好!都好!托殿下的福,我们还能吃得动饭,走得动路!”

  “劳殿下挂念!”

  “虽身残,志未衰,若有战事,仍愿执戈为国!”

  扶苏闻言点头,又细细问起他们家中生计、田亩收成、子女安顿等琐事。

  老兵们一一作答,言语间满是感激与敬重。

  而站在一旁、近两年才退伍归乡的几位老兵,则看得目瞪口呆。

  此前听敢、援、木等人常说“太子记得我的入伍年份”“连我在哪一场仗断的腿都知道”,他们只当是夸大其词,聊以自傲罢了。

  可眼下太子不仅能准确叫出名字,连每个人的参军时间、作战功绩、负伤缘由都说得清清楚楚,哪像是临时翻阅档案?分明是早已熟记于心!

  原来人家说的竟是真的!

  这份独一无二的知遇之恩,令他们在感动之余,心头也泛起几分酸涩:早知如此,何不早两年受伤返乡?也好赶上那一次亲王之子的登门慰问,得此殊荣。

  待扶苏将几位熟识的老兵向父王简要引荐之后,便转身望向其余几位陌生面孔。

  略一扫视,随即从容道出他们的籍贯、入伍年月、所属部队乃至负伤经过,无一差错。

  其实,凡受邀前来咸阳受勋的将士,其履历早已由官府详查备案。

  这些资料汇总成册,提前呈送太子阅览。

  以扶苏的记忆力,只需通读一遍,便可牢牢记住。

  待到点名之时,只需将人与册上信息对应即可。
  http://www.c8e.cc/48400/1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