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方能胜任!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毫不夸张地说,秦国青壮男子几乎人人习战,个个通兵,堪称天生战士,论起杀伐之术,天下鲜有能及者。

  越是深思,嬴政越觉得此策高明。

  不仅适用于人口与资源冲突尖锐之时,

  即便国内出现其他棘手纷争,一时难以调和,亦可用此法暂行压制或向外引渡。

  实在无法解决时,还可借战事之名,顺势清除那些制造麻烦之人。

  只要人不在了,矛盾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当然,此策并非谁都能驾驭。

  施行者必须具备极高的威望,并对局势有十足掌控力。

  否则一旦兵败,非但不能平息内忧,反而会火上浇油,令本就不稳的江山更加岌岌可危。

  不过嬴政对此并无担忧。

  论声望,天下无人出其右;

  论实力,文有谋臣济济,武有猛将林立,大秦铁军所向披靡。

  只要他一声令下,胜负早已注定。

  自认绝无失手可能的嬴政,心中笃定如山。

  而相里季等一众墨家博士却已是面露苦笑,暗自掩面。

  至此,墨子所倡“非攻”之说,已被太子扶苏驳得几近瓦解。

  加上此前“非乐”、“明鬼”二说亦遭彻底否定或大幅修正,墨家十大主张已有三项被击穿。

  若剩下的“兼爱”与“尚贤”再被扶苏逐一驳倒,

  那么墨家学说恐将只剩残垣断壁,支离破碎。

  日后能否继续屹立于诸子之列,都成了未知之数。

  此刻,已有部分墨门子弟开始盘算,如何依据太子今日之言论,在仅存的理论骨架之上,重新梳理、重构一套新的墨家思想体系,以求存续道统。

  若论让墨家弟子投身于器物技艺的钻研,恐怕个个都能成为当世翘楚。

  可若要他们像当年的墨子那样,重新梳理并建立起一套承前启后的墨家学说体系,那就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

  毕竟,要创立一套既延续本源、又能适应当下的全新思想体系,远比打造一件新奇工具艰难得多。

  这等重任,非得当世极富洞察与智慧之人,方能胜任!

  因此,一些头脑敏锐的墨家子弟,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天幕中的“相里季”,以及身旁静立的太子扶苏。

  他们自己或许难以担此大任,但太子扶苏却未必不行。

  此前,他已曾为农家、兵家革新旧理,不仅补全其理论根基,更开辟出崭新的发展方向。

  既然他对墨家三派学说皆有深入研习,又为何不能为墨家完成同样的壮举?

  关键只在于——眼前的“相里季”,是否懂得把握时机,向太子虚心求教!

  讲完“非攻”这一主张后,太子扶苏照例停顿片刻,给予相里季思索的余地。

  稍顷,他才继续开口:“接下来谈谈兼爱与尚贤,先从尚贤说起。”

  “方才也提到了,所谓尚贤,便是‘纵然出身卑微,亦不可轻视’。”

  “意思是,朝廷用人,应以才能德行为准绳,而非仅凭血统门第。”

  “原因之前也已说明——墨子目睹当今天下,君王之后恒为君王,诸侯之后世袭诸侯。”

  “将相之子世代掌权,平民百姓的子孙则永陷底层。”

  “于是提出‘尚贤’之说,意在打破贵族世家对权力的垄断,为天下黎民开辟一条上升之路。”

  “倘若仅止于此,孤对此理念也是深以为然,甚至愿全力支持。”

  “因为这种世袭体制,对君主的统治而言,同样隐患重重。”

  “一旦放任世卿世禄延续下去,时间一久,那些豪门大族便会牢牢掌控官职与权柄。”

  “原本属于国家和君主的权力,逐渐沦为私产。”

  “到那时,君主将丧失对职位的任免之权,甚至连调动都变得困难。”

  “这对君王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权力被肢解!”

  “意味着王权被层层分割、削弱!”

  “使得君主的号令不再通行全国,权威荡然无存。”

  “更甚者,这些世代盘踞高位的权贵家族若联合起来,反而能反过来挟制君主!”

  “但凡一位有抱负、有决断的君主,绝不会容忍这般局面持续存在。”

  “所以,必须废除世袭之制,转而建立一种面向全民、乃至天下各国百姓的选拔机制。”

  “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皆可参与考核。”

  “择其优者授以官职,使其能力与职位相称。”

  “而后,定期对在职官员进行考评。”

  “有功绩者擢升,平庸者调任或降职,无能者即刻罢免。”

  “至于年迈之臣,除非正值国难,需暂留稳定局势,或一时无人可继任其责。”

  “否则,年届一定之龄,便应主动退位,让贤于后进。”

  “唯有如此,官职任免之权方能始终握于君主之手,随君意流转。”

  “最终实现权柄归一,王权独尊,政令畅通无阻。”

  太子扶苏话音刚落,不远处端坐的秦王嬴政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

  秦国的官职从来不是世代相传的。

  早在商鞅推行变法之际,世袭爵位的旧制便已被彻底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军功论赏、按战功授爵的新体系。

  从那以后,即便是王室子弟若想获得爵禄,也必须亲赴沙场,用鲜血换取功名;至于普通贵族与卿大夫家族,更无例外可言。

  正因如此,那些根深蒂固的老秦宗族对商鞅恨之入骨——哪怕他早已身死,仍要将其尸首五马分尸,诛灭全族,泄愤不已。

  然而,商鞅之死并非徒劳无功。

  他的牺牲,换来了后续历代秦君权力的空前集中。

  而君权的高度统一,又使得全国上下政令畅通,意志一致,整个国家如同精密运转的器械,皆随秦王心意而动。

  这正是秦国相较于其他六国更具行动力的根本所在。

  因为别国往往有数代把持要职的世家大族盘踞朝堂,而秦国却没有这样的积弊。

  朝廷之中文武百官的升降去留,全凭秦王一语决断;他们的荣辱兴衰,皆系于君主掌中。

  这便是打破世袭带来的真正好处。

  如今太子扶苏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秦王便不必再担忧将来有人能以巧言令色架空其权柄。

  想到此处,秦王嬴政转头看向扶苏,问道:“你方才提到,可通过某种考核方式甄选天下英才,可有更具体的设想?”

  虽然如今秦国已无旧日垄断权势的世卿大族,朝中官员任免皆由他这位秦王亲自裁定,

  但他在选用贤能方面,依然缺乏系统性与稳定性。

  说得直白些,能遇上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机缘巧合——

  要么是某人立下军功,凭借军功一步步晋升至他眼前;

  要么依赖客卿制度,看是否有外来谋士主动投效或举荐他人;

  再不然就是通过聘贤之法,在民间寻访隐逸之士。

  而这三种途径中,后两者极不稳定,近乎听天由命。

  运气好时,或可得李斯这般栋梁之才;若运道不佳,则多为平庸之辈。

  唯有第一条路径——军功授爵,尚算得上制度完备、持续输出人才。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此途径脱颖而出者,大多是擅长征战杀伐的“战将”,而非善于理政治民的“治臣”。

  换句话说,让他们带兵打仗、冲锋陷阵,自然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可若要他们参与国策制定,辅佐君主治理社稷,则未必堪当重任。

  而刚才扶苏所言,却让秦王敏锐地意识到——或许存在一种新的机制,能够像军功授爵那样体系化、常态化,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真正的治国之才。

  听到父王发问,扶苏微微一怔。

  不过这个问题,他此前确曾思索过。

  自从建立起太子六部以来,他愈发感受到属下办事人手捉襟见肘。

  可他又不便再向父王开口求援,毕竟之前已调拨了一批官吏归其使用。

  即便这次还能再得支持,但随着六部架构日益扩展,未来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

  至于教育司里正在培养的新秀,眼下还远未成熟,难堪大用。

  因此,他也萌生了自行对外延揽英才的想法。

  好在羊毛贸易持续推进,六部财政日渐宽裕。

  有了银钱做支撑,招贤纳士也就有了底气。

  也许暂时无法给予高位显职,但厚禄重金,他还是可以大方相赠的。

  因此,他与自己的老师——吏部尚书、纲成君蔡泽,已初步商议出一套吸纳天下英才的构想,只是尚在酝酿阶段,未正式推行。

  如今父王问起,太子扶苏便将心中所谋和盘托出:“因六部人手紧缺,此前我与老师共议,拟定了一项选拔贤能的新法,名为‘分科取士’。”

  “顾名思义,便是依不同门类分别举荐人才。”

  “目前暂设三科:文士科、工技科、农事科。”

  “每科再按实际所需,设定考题进行甄别。”

  “以文士科为例,考核内容包括识字、算术、律法理解以及治政策论等。”

  “识字一项,是察其是否通晓文书;算术则测其能否运算钱粮数目;律法在于检验其对秦律条文的掌握程度;而策论,则是看其对国家治理、地方政务是否有切实可行的见解。”
  http://www.c8e.cc/48400/2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