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南溟志异
推荐阅读: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至暗时代:五胡十六国历险记
农民将军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东汉不三国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蜀汉章武六年(公元267年)夏,南中之地在海疆砥柱之策的夯实下,呈现出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与内在的蓬勃生机。永昌、楪榆、牂柯三郡,农桑有序,府库渐盈,学宫书声琅琅,靖海水军战舰初具规模。然而这片宁静之下,是对北方强晋、东方孙吴日益紧迫的警惕。正是在这种“固本待变”的背景下,那些随着商队、借着海风,从遥远南方海域带来的光怪陆离的传闻、奇诡莫测的见闻——即所谓的“南溟志异”,开始更频繁、更细致地传入楪榆港,不仅极大地冲击着南中士民的认知,更在高层决策者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些信息,虚虚实实,真伪难辨,却仿佛在迷雾中透露出点点星火,指引着可能存在于浩瀚南海之外的、超越当前战略格局的更大世界与潜在机遇。这一日,楪榆港“市舶提举司”的档案房内,烛火彻夜未熄。宜都王刘琏、协理海务的诸葛尚,正与几位精通蕃语、被特聘为“蕃学博士”的通译,一起埋头整理、辨析近期由各路海商、探险者口述记录而成的《海国见闻录》。案几上摊满了写满字迹的绢帛、竹简,内容庞杂荒诞,却又引人入胜。
“王爷,诸葛公子,请看此处,” 阿水指着一段刚译出的文字,面色惊异,“这是前日自一名从婆利洲辗转而来的蕃商处所得。其言,在极南之大洋中,有岛巨如陆地,其上林木参天,有巨鸟翼若垂云,卵大如瓮;土人肤黑如漆,巢居树上,以黄金为饰,然不识耕织,亦无文字。”
诸葛尚拿起另一卷记录,补充道:“此乃‘乘风’号幸存水手追忆,言其西南航行时,曾见海水忽分为二,色呈赤黑,中有巨鱼如山,喷水如柱,声若雷霆。彼等称之为‘龙吸水’。”
梭温则贡献了更令人惊愕的消息:“小人祖居扶南,曾听更南方的水手言,渡过一片极大的‘香料海’,有岛屿遍布,其地有山喷火,昼夜不息,灰烬遮天;更有土人擅长驾驭巨蟒,巫术通灵。”
这些光怪陆离的叙述,远超《山海经》的记载,挑战着中原士人固有的“天下观”。刘琏年轻,好奇心盛,听得目眩神迷;诸葛尚则更为沉稳,试图从中梳理出有价值的信息:“黄金……巨木……香料……火山……若此等传闻有十之一二为真,其地物产之丰,疆域之阔,恐远超我等想象。然道听途说,难以尽信。”
恰在此时,秘书令郤正因督办学宫事务抵达楪榆,闻此奇事,亦赶来聆听。这位博学的老臣,在震惊之余,展现了其考据功底:“殿下,公子,此等异闻,虽荒诞不经,然亦非空穴来风。昔武帝时,张骞通西域,言大夏国见邛竹杖、蜀布,乃由身毒转贩,可知天外有天。今我等所见,或为更南之‘绝域’风物。若能辨其真伪,察其虚实,或于国有大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感兴趣。光禄大夫谯周的门生、永昌郡的一位儒学博士周迁,恰在楪榆公干,闻听市舶司聚集讨论“海外奇谈”,便前来探看。听罢诸人议论,他面露不以为然之色,持礼拱手道:“王爷,郤令君,诸葛公子。非是下官迂腐,然子不语怪力乱神。此等海外荒诞之说,无非蕃商为炫奇牟利,夸大其词,甚至虚构杜撰,用以蛊惑人心。我朝立国南中,当务之急乃尊奉圣贤之教,研习治国安邦之术,岂可沉迷于此等虚无缥缈之谈,徒耗精神?若使此风盛行,恐士子趋奇好异,荒废本业,于风俗人心大有损害!” 他的言论,代表了朝中一部分固守儒家经典、对未知领域持排斥态度的保守观点。
面对周迁的质疑,刘琏一时语塞。郤正亦捻须沉吟,虽对异闻有兴趣,但亦觉需持重。诸葛尚却起身,向周迁一揖,从容辩驳道:“周博士所言,乃是持正之道,尚深为敬佩。然,窃以为,学问之道,在格物致知。海外风物虽奇,然其地、其人、其物既存,便非纯粹虚妄。昔禹贡定九州,亦需跋山涉水,实地丈量。今蕃商所言巨木,若可为舰,则强我水师;所言黄金香料,若可易货,则实我府库;所言异域邦国,若可交通,则广我耳目,甚至觅得抗魏制吴之奥援。此岂是‘怪力乱神’,实乃‘经世致用’之资也!若因迥异于中土,便斥为虚妄,闭目塞听,岂非如井蛙窥天?”
他进一步引用实例:“且不说远处,便是眼前,林邑、扶南,数十年前于中原亦是传闻多于实知,然今已可通商往来,利国利民。推此及彼,更南之地,为何不能探察?需知,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非常之见,始开非常之局。”
诸葛尚一席话,将“志异”提升到了“实学”与“战略”的高度,周迁虽未全然信服,但亦难以反驳,只得默然。
刘琏闻言,精神大振,决断道:“诸葛公子所言极是!此事关乎长远,不可因噎废食。然亦需如周博士所言,不可偏听偏信。” 他当即下令:“其一,由市舶司牵头,组建‘异闻勘验房’,专司收集、整理、辨析海外传闻。凡蕃商所言奇事异产,皆详细记录,并多方印证,去伪存真。对提供有价值线索者,予以赏赐。其二,下次组织官营船队南下,可选派精细画师、博闻强记之文书随行,务求将所见山川地形、人物风俗、奇花异兽,绘图贴说,存档备查。其三,此类信息,需定期整理成册,密送不韦城殿下与卫将军御览。”
此事很快通过奏报传至永昌不韦城与博南前线。北地王刘谌览毕,好奇心起,批曰:“南溟浩瀚,或有奇遇。可谨慎探之,以为谈资,亦广见闻。” 态度较为开放。而卫将军诸葛瞻在博南军务繁忙之中,接到这份特殊的报告,却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他站在军帐地图前,目光越过熟悉的南中山川,投向那片广袤无垠、标注着“南海”并画有巨鲸图案的未知领域。这些“志异”传闻,在他眼中,并非猎奇的谈资,而是蕴含着战略可能性的信息碎片。
“黄金……若得稳定来源,可铸钱币,可结夷狄,可养死士。”
“巨木坚材……若能量产,则楼船巨舰何愁?”
“香料珍奇……若能控制商路,其利可敌国。”
“远方邦国……若通音讯,则天下之势,非仅魏、吴、我三分矣。或可远交近攻,或可……预留退路。”
一个更大胆、更遥远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若北方中原终不可图,东吴又难以抗衡,这浩瀚南海之外,是否存在着可供汉室遗脉延续的新的天地?如同先秦古人迁徙拓土一般?
他立即提笔给刘琏和诸葛尚回信,指示道:“南溟志异,非小道也。当以务实态度待之。着重探查者三:一为可资军国之物产;二为可通航之海路、可泊巨舰之良港;三为远方是否存在成建制之邦国,其国情、军力、对中原态度如何。此事秘密进行,积累知识,勿张扬,待时而动。”
自此对“南溟志异”的探察,从市井奇闻的层面,正式上升为南中政权一项秘密的、长期的战略情报收集工作。楪榆港的异闻勘验房在诸葛尚的主持下悄然运作,一批批真假混杂的信息被汇集、筛选、分析。虽然绝大多数传闻无法立即证实,但一个模糊而广阔的南方世界图景,开始在南汉高层心中慢慢勾勒。
数月后,一份经过初步整理的《南海异物志》与《遐方臆测图》被秘密送至诸葛瞻案头。图中,在楪榆港的南方,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标注着推测的岛屿、洋流、风暴区,以及用猜想笔触画出的“黄金岛”、“香料群岛”、“巨人国”等符号。虽粗糙,却代表了认知的飞跃。
是夜,诸葛瞻独坐帐中,翻阅着《南海异物志》,其中一则关于东海之外仙人岛的古老传说引起了他的注意。传言其地有长生之术,有吴太伯之后裔。他合上书卷,走到帐外,仰望南方璀璨的星空,心中波澜起伏。
“北固中原,乃先帝遗志,瞻不敢或忘。然天道幽远,世事难料。若能借此海路,为华夏文明存此一脉,广布于星罗棋布之岛屿,甚至觅得新的安居之地,或许……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光复汉室吧?”
这个念头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未来的另一种可能。尽管遥远却为这个在夹缝中求存的政权,注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韧性。
南溟之风,不仅丰富了南中的见闻,更重要的是,它悄然改变了这个政权的视野和心态,从偏安一隅的困守,转向了对更广阔天地的探寻与想象。
http://www.c8e.cc/48413/1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