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汉阙孤臣 >第58章 陂塘之利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8章 陂塘之利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蜀汉章武九年(公元270年)春,南中之地在舟车利便之策初见成效的振奋中,迎来了又一个播种的季节。新修的通汉道上车马辚辚,物资流转较往年大为顺畅;疏浚后的澜沧水段,舟楫往来,铁料粮秣得以低成本运输。内政外交、军事防务看似步入了一个相对有序的轨道。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旱魃之灾,如同无声的警钟,敲醒了沉醉于道路贯通喜悦中的南中朝廷,揭示了一个更为根本且脆弱的命门——农业的靠天吃饭。永昌郡部分盆地、牂柯郡东北部丘陵地区,自去冬以来降雨持续偏少,河流水位下降,塘堰干涸,春耕在即,田地却干裂如龟背,秧苗无法栽插,民心惶惶,各地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永昌不韦城。若春耕失时,则秋收无望,军粮民食立时堪忧,纵有通衢大道、精兵利甲,亦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兴修水利,广筑陂塘,以人力抗天时,实现“陂塘之利”,成为了比疏通道路更为紧迫的生存之战。

  这一日,永昌不韦城王府议事厅内,气氛凝重,甚至超过了应对军事威胁之时。北地王刘谌面有忧色,端坐主位。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等重臣齐聚,案头堆满了来自永昌郡云南(今祥云)、邪龙(今魏山)及牂柯郡且兰等地的紧急灾情报告。

  大司农张质须发皆白,此刻更是愁容满面,声音沙哑地禀报:“殿下,卫将军!祸事了!去岁冬暖,今春无雨,云南、邪龙等地塘堰十涸七八,溪流几近断流!秧田干裂,无法播种。牂柯郡来报,亦是大同小异。若十日之内再无甘霖,或无以灌溉,则三郡夏秋之粮,恐将减产过半!届时,莫说北线军粮,便是永昌、楪榆官民口粮,亦将难以为继!仓廪之粟,支撑不过今岁秋末矣!”

  安南将军霍弋虽长于军事,亦知粮草为军中命脉,闻言骇然:“竟至如此地步?! 北疆将士,日日枕戈待旦,若闻粮绝,军心必溃!这……这如何是好?”

  秘书令郤正翻检着古籍,忧心忡忡:“《史记》有载,‘渠成,溉田万余顷,民以富饶’。昔日蜀中李冰凿离堆,建都江堰,成都平原遂成天府。今我南中,山多水急,然降雨不均,旱涝频仍。若不能效法先贤,兴修水利,则终受制于天时,国基不稳啊!”

  然而,光禄大夫谯周却再次持保守态度,他持笏出列,缓声道:“殿下,诸位同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旱魃为虐,或是上天警示。修渠筑坝,固然有利,然工程浩大,必大兴力役,征发民夫,正值春耕时节,若误农时,岂非雪上加霜?且南中地理,山高谷深,水系紊乱,非如成都平原易为。万一工程失败,或引发山洪,更添祸患。老臣以为,当务之急,乃虔诚祈雨,节俭用度,安抚流民,或可遣使赴邻郡乃至通过海路购粮,以度时艰。兴修水利,可待农闲时,徐徐图之。”

  谯周之言,代表了部分崇尚节俭、畏惧劳民伤财、对大型工程持怀疑态度的官员观点。

  决策的重担,再次落在诸葛瞻肩上。他静听众人议论,目光扫过案上舆图中标注的旱区与境内主要河流、湖泊,脑中飞速权衡。灾情如火,不容拖延;谯周之虑,亦非全无道理。然被动祈天购粮,终非长久之计。

  “殿下,诸位。” 诸葛瞻沉稳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谯大夫忧民劳伤农,其心可悯。然瞻以为,此次旱灾,非为天灾,实乃警示!警示我辈,立足南中,若不能将水旱之权,稍握于手,则永无宁日!祈雨之事,自当进行,郤令君可择吉日,代陛下祭天祈霖。购粮之议,亦需着手,张司农立即遣精干吏员,携南锦、海盐,往楪榆、乃至通过商队试探林邑、扶南有无余粮可购,以为应急。”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斩钉截铁:“然,此皆权宜之计!根本之策,在于兴修水利,广筑陂塘!此事,刻不容缓,必须立即着手,且要谋定后动,讲求实效!绝非盲目兴役!”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旱区及主要水系,提出一套系统的“陂塘之策”:

  “其一,因地制宜,急缓有序。” 他分析道,“当前首要,是抢救春耕!命各郡县立即行动,非为修建大型陂塘,而是组织民夫,疏浚各地现有沟渠、池塘,清理淤泥,加深扩容,最大限度蓄住即将可能到来的春雨或山泉。同时,于地势低洼近水之处,紧急开挖小型陂塘,采用竹管、木槽,引水灌溉高地农田。此乃‘救急’之策,需立即执行,由各郡守、县令负总责,大司农衙门督办!”

  “其二,勘察规划,兴建骨干。” 目光投向长远,“奏请陛下,设‘都水使者’,由精通算学、地理的官员担任,立即率人勘察永昌洱海周边、牂柯豚水支流、楪榆青溪等水源充沛之地,选址规划,修建数座具有蓄水、灌溉、防洪综合效益的中型陂塘,如昔日曹魏刘馥在淮南所修之芍陂。此类工程,可于今岁农闲时动工,分期完成,作为区域水利骨干。”

  “其三,军民协作,以工代赈。” 他提出创新方法,“兴修水利,需大量人力。可仿效‘舟车利便’之策,调拨军中不直接参与战备的兵士,轮番参与工程建设,以其强壮劳力,加快进度。同时,招募流民、贫苦百姓,以‘以工代赈’形式,付给钱粮,使其在劳作中获得生计,避免因旱灾沦为流民,影响稳定。如此一举两得。”

  “其四,巧用器械,提高效率。” 他重视技术,“命利器监及将作大匠,研究改进提水工具,如翻车、渴乌等,可效仿曹魏马钧改良之制,提高灌溉效率。并可将修建水利与训练士卒体能、协作相结合。”

  诸葛瞻的方略,既有应急措施,又有长远规划,且考虑了民力使用和技术应用,系统而可行。刘谌听罢,决心顿定,下诏准奏,命诸葛瞻总揽水利事宜,张质、郤正等协办,各郡县立即行动。

  诏令如疾风般传遍三郡。各级官吏闻风而动,差役敲着锣奔走乡里,组织民夫。军寨中,轮休的军士在军官带领下,扛起锄头铁锹,开赴水利工地。沉寂的田野河畔,瞬间人声鼎沸。疏浚旧渠的队伍,赤膊挥汗,清理着淤塞百年的淤泥;勘察水情的都水使者,攀山涉水,测量着地势高低;利器监的工匠,则在工棚内叮叮当当,仿制改良着各种提水器械。

  然而兴修水利之路,布满荆棘。开工不久,难题接踵而至。

  永昌郡云南县境内,规划修建一座名为“彩云陂”的中型水库,需拦蓄一条山溪。然而坝址恰好位于两个长期不和的村落的传统猎场交界处,双方因占地、水源分配问题再起争执,械斗一触即发,工程受阻。

  牂柯郡且兰县,民夫在开挖引水渠时,不慎挖穿了一处深葬的古墓群尸骨暴露,引发当地民众恐慌,传言惊扰了祖先鬼神,才导致天旱,聚集阻工,要求停止工程并祭祀谢罪。

  更棘手的是,由于缺乏经验,邪龙县一处正在加固的塘堰,因基底处理不当,在一场夜间突降的暴雨中突然垮塌,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蓄水尽泄,冲毁了下游大片农田,民怨沸腾,谯周等保守官员再次上书,激烈抨击“妄兴水利,劳民伤财,反遭其害”。

  面对重重阻力与意外,诸葛瞻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务实精神。他并未强行压服,而是采取分化梳理、尊重民俗、技术攻关的组合策略。

  对于“彩云陂”的村落纠纷,他派遣善于调解的官员,携带礼物,分别会见两村头人,划定清晰的补偿与未来用水章程,并承诺水库修成后,双方皆享灌溉之利,成功化解矛盾,甚至促使两村青壮共同参与施工。

  对于牂柯古墓事件,他请动在当地素有威望的耆老和夷人酋长,主持了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安抚民心,并下令工程绕开墓葬区,对已暴露的遗骸妥善迁葬,给予尊重,迅速平息了事态。

  对于邪龙县垮坝事故,他并未一味追究责任,而是急调都水使者中的精干力量,前往勘察事故原因,总结教训,改进施工工艺,并下令所有在建陂塘全面排查隐患。同时,由官府出资赔偿受灾农户损失,彰显朝廷担当。

  他还将北疆姜维军中一位擅长筑城、精通土方工程的老校尉调至水利工地,指导军士民夫夯实坝基、处理渗漏,将军事工程经验用于民用。

  经此波折,水利建设反而在教训中走向正轨。至夏初,几场及时雨缓解了部分旱情,而各地抢修的小型陂塘和沟渠也开始发挥效益,部分秧苗得以抢种下去。与此同时,几处骨干水利工程,如永昌“彩云陂”、牂柯“豚水堰”也相继奠基,进展顺利。

  是年秋,尽管粮食总体减产,但得益于水利工程的初步效益和从林邑购回的部分粮食,南中政权勉强度过了粮荒危机。更可贵的是,历经此役,一套初步的水利建设与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军民协作的经验得到积累,百姓对官府兴修水利的认同感大增。

  年末,诸葛瞻巡视已初见规模的“彩云陂”,但见碧波荡漾,渠水潺潺,滋润着两岸农田。他对陪同的张质、郤正等人感慨道:“《管子》云,‘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今观此陂塘,方知斯言不虚。此陂所蓄,非止是水,更是民心,是国脉。纵有强敌环伺,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此‘陂塘之利’,实乃固本之利,长远之利!”

  郤正颔首道:“卫将军力排众议,坚韧不拔,终成此利在千秋之功。南中根基,自此更固矣。”

  然而诸葛瞻望向北方,目光深邃:“然,此仅为一隅之安。北疆将士,仍浴血奋战。天下未定,水利之事,不可懈怠。需年年岁岁,持续为之,方能使南中真正成为北伐之坚实基业。”

  陂塘之利的成功兴修标志着南中政权在应对自然灾害、巩固内部基础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其在乱世中的生存与发展,增添了又一重沉甸甸的砝码。
  http://www.c8e.cc/48413/1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