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汉阙孤臣 >第65章 察举贤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5章 察举贤良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蜀汉章武十一年(公元272年)春,南中之地在“礼乐初兴”的仪式感中焕发新气象,内政外务渐入轨道。卫将军诸葛瞻与北地王刘谌等核心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政权的长久维系与北伐大业的推进,绝非仅凭数位核心重臣所能支撑。历经数年经营,虽通过兴汉学宫培养了一批年轻吏员,通过南来才俊吸纳了部分北地士人,然人才匮乏,尤其是兼具忠诚、才干与实务经验的中高层官员短缺之困始终如影随形。现有官吏体系,或为随驾南迁的旧蜀官员年事渐高;或为南中本地擢升的豪族子弟,视野有限;或为军功晋升的将领,长于行伍而疏于政事。欲使新政有效贯彻,欲使三郡真正融为一体,并为未来可能的版图扩张储备力量,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公正、可持续的人才选拔机制,打破出身、地域的壁垒,广纳贤才。重启并革新两汉传统的“察举”制度,使其适应南中特殊情势,即推行“察举贤良”,已成为关乎政权生机与未来的迫切议题。

  这一日,永昌不韦城王府议事厅内,一场关乎“选贤与能”的朝议正在进行。北地王刘谌端坐主位,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光禄大夫谯周等重臣齐聚。议题核心乃是由秘书令郤正根据近年吏治考核情况,提出的一份关于人才短缺的紧急奏报。

  郤正面带忧色,持笏陈情:“殿下,卫将军,诸位同僚。今三郡政务日益繁剧,新辟军屯、盐铁、市舶、水利诸事,皆需干吏操持。然现有官吏或垂垂老矣,或才具平平,或囿于地域之见,难以胜任。各郡守常叹无人可用!长此以往,恐政令空转,新政搁浅。臣恳请重启察举之制,令各郡县荐举贤才,充实朝堂郡县,以应亟需!”

  安南将军霍弋立即附议:“郤令君所言极是!军中亦缺通晓文书、筹算之参军、主簿。许多行伍出身之校尉,勇则勇矣,然管理军屯、核算粮饷则捉襟见肘。若能广纳贤士,于军政大有裨益!”

  光禄大夫谯周却持谨慎态度,他缓缓摇头,言道:“殿下,察举之制,固是良法。然其弊亦深。昔在中原,察举常为豪门把持,易成朋党之阶,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今我朝新立南中,根基未稳,若仓促行之,恐各地豪强、官宦相互请托,滥竽充数者众,而寒门真才反被埋没。且南中夷汉杂处,若所举非人,引发夷汉冲突,反为不美。不若暂缓,待风气更淳,再行不迟。” 其言代表了对于察举制度潜在弊端及可能扰乱现有秩序的担忧。

  大司农张质则从实务角度提出疑问:“即便推行,以何标准察举?是重经学德行,如孝廉、茂才?还是重实务干才,如明法、治剧?各地情势不同,永昌多士子,牂柯多豪强,楪榆多商贾,夷区更有其独特考量,如何统一,方能公平?”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卫将军诸葛瞻。他静听各方意见,目光扫过案头堆积的来自三郡的政务文书,其中不少都反映出吏治效率的低下与人才的青黄不接。

  “殿下,诸位。” 诸葛瞻沉稳开口,“谯大夫所虑,乃老成谋国之言,察举之弊,不可不防。张司农之问,更是切中要害。然,瞻以为,岂能因噎废食?人才乃政事之本,无贤才辅佐,纵有良法美意,亦成空谈。今时不比承平之世,我朝处存亡之秋,用人之际,岂可拘泥常格?当务之急,非为是否察举,而是如何革除其弊,创出一套契合南中现状、公平有效的‘新察举’之法!”

  他走到殿中悬挂的南中舆图前,手指划过三郡,清晰阐述其“察举贤良”的革新方略:

  “故此次察举,当遵循‘破格求才、务实为本、严核防弊、夷汉并重’之原则。具体而言:

  其一,扩大察举范围,打破身份壁垒。” 他决然道,“不仅令郡守、县令荐举,亦鼓励军中将领、学宫博士、乃至有名望的致仕官员、夷人酋长,皆可荐才。所举之人,不限门第,无论士庶、夷汉、乃至归化之民,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在察举之列。尤其要鼓励荐举精通律法、算学、农工、水利、夷情、海事等实务之才,此非独重经学之时也!”

  “其二,确立多元标准,因需设科。” 他细化分类,“可暂设四科:一曰‘德行科’,察举孝廉、仁贤,重其品性,为地方教化之备;二曰‘文学科’,察举茂才、明经,重其学识,为秘书、学宫之选;三曰‘政事科’,察举明法、治剧,重其吏干,为郡县曹掾之需;四曰‘技能科’,此为创举!察举明算、工巧、知夷、通商等专才,为市舶、利器、屯田等署所用。如此,各类人才,皆有进身之阶。”

  “其三,严定考核程序,杜绝请托。” 这是防弊关键,“所有被荐举者,皆需至永昌,由殿下主持,秘书令、光禄勋、卫将军府及相关部门长官共同参与,进行‘对策’考核。或问经义,或析案例,或解算题,或考技艺。务求公正,糊名评审,以定高下。对荐举者,实行‘保任制’,若所举之人确为贤才,则荐者有赏;若所举非人,甚至舞弊,则荐者连坐受罚!”

  “其四,大胆任用,厚给待遇。” 他最后强调,“通过考核之贤良,不必拘泥资历,可根据其才,大胆授以实职,或为郡丞,或为县令,或入各司署任职。并厚其俸禄,显其荣耀,使天下知我朝求贤若渴,重才酬功之意!”

  诸葛瞻的方略,既继承了传统察举的形式,又注入了务实、公平的新精神,尤其重视实务人才与夷才的选拔,极具开创性。刘谌听罢,大为赞赏,当即准奏,下诏命诸葛瞻总领其事,郤正、谯周、霍弋、张质等协理,制定详细条例,布告三郡,即刻推行。

  诏令一下,南中震动。尤其是“技能科”的设立与夷人可被举荐的消息,打破了常规,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议论。

  然而新政推行,阻力重重。诏令颁布月余,各地反响不一。

  永昌郡守吕乂一类干吏积极响应,荐举了数名学宫优秀学子及一名精通水利的工匠。

  而牂柯郡一些豪强大姓,则试图沿用旧习,相互串联,欲推举自家子弟,所荐之人多华而不实,对“技能科”嗤之以鼻。

  楪榆郡商贾则对“通商科”兴趣盎然,然其推荐之人,多重利轻义,难以符合“德行”基本要求。

  最难的在于夷区。虽有政策,然夷人首领多持观望态度,不解汉家官制,亦不愿让本族俊才远离部落。北地司甚至密报,有晋国细作趁机散播谣言,称“察举夷人”是为质其子弟,以控部落。

  面对困境,诸葛瞻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策略。他并未强压,而是采取分类施策:

  对于牂柯豪强,他令郤正亲自写信给郡守,严申察举纪律,并派员暗访,对明显舞弊者,当即驳回,并申饬荐主,显示朝廷决心。

  对于楪榆商贾,他指示市舶司,细化“通商科”标准,需通晓算术、律法、外语,且有诚信记录者方可,引导其荐举真正人才。

  对于夷区,他请动在夷人中素有威望的安南将军霍弋,以及已通过“夷汉通婚”与朝廷关系密切的部落头人现身说法,解释政策好处,并承诺夷人贤良任职后,其家眷部落将受优待,并可定期返乡。

  最重要的转折点在于首次“贤良对策”的举行。章武十一年夏,经过层层筛选,来自三郡的数十名被荐者齐聚永昌学宫,接受由北地王刘谌亲自主持,诸葛瞻、郤正、谯周、霍弋、张质及多位重臣参与的考核。场面庄重严肃。

  考核中,果然发现人才各异:有永昌士子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有楪榆吏员精于算学,清晰核账;更有一位来自牂柯郡的年轻夷人自称“济火”后人,通晓汉夷语言,对治理边郡提出独特见解;甚至有一名原为工匠者,现场演示其改进的纺机,效率倍增。

  谯周对经学之士赞赏有加,而对技能科者则颇不以为然。诸葛瞻则力主多元取士,最终,经综合评议,首批“贤良”脱颖而出,其中包括经学之士、明法吏员、精算人才、以及那位夷人青年和巧匠。刘谌依诸葛瞻之议,当场授予官职,或为县令,或入郡府,或派往市舶司、利器监,皆副其才。尤其对那位夷人青年,授以“夷曹掾”之职,协理牂柯夷务,以示殊荣。

  此次“贤良对策”的成功,极大地提振了人心。各地见朝廷动真格,且真能选出人才,纷纷认真对待察举。此后数年,“察举贤良”成为定制,每年举行,为南中政权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贤良,逐渐充实到各级官府,带来了新的活力,有效提升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夷汉之间的联系。

  然而诸葛瞻并未满足,他深知察举仍依赖荐举,有其局限性。晚年他曾对诸葛尚感叹:“察举虽佳,终赖人荐。将来若有可能,当探求一种更公开、更直接的取士之法,使野无遗贤,方是盛世气象。” 此言隐隐为未来埋下了伏笔。

  察举贤良制度的成功推行,标志着南中政权在人才选拔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也展现了政权开放、务实的新气象。
  http://www.c8e.cc/48413/1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