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汉阙孤臣 >第72章 江淮风云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72章 江淮风云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蜀汉章武十三年(公元274年)秋,南中政权在“盟约新议”的微妙博弈中如履薄冰,与东吴的隐秘接触因晋国可能察觉而被迫转入静默,战略形势晦暗不明。正当永昌朝廷全力巩固北防、应对变局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自数千里外的江淮大地骤然传来,其冲击波迅速席卷南中,彻底打乱了原有的战略布局,并将这个偏安政权更深地卷入了天下棋局的漩涡中心。这场变故,源于晋吴对峙的前线——荆州江淮地区,一场由东吴内部矛盾激化而引发的连锁反应。

  这一日,永昌不韦城王府议事厅,气氛空前紧张。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光禄大夫谯周等重臣齐聚,连久未参与具体军务讨论的皇帝刘禅亦神色凝重地端坐主位。案头,摊开着数份由靖安司司主张嶷通过不同渠道、加急送来的密报,内容皆指向同一件震动江东的大事。

  郤正手持最为详尽的一份密报,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颤,禀报道:“陛下,殿下,诸位同僚!靖安司潜伏建业的细作拼死传讯,并经与来自江淮商旅的消息相互印证,确认一事:吴国夏口督、昭武将军步阐因久镇西陵(今湖北宜昌),惧见侵于吴主孙皓,又闻其政敌中书令贺邵等进谗,疑其将遭诛戮,竟于月前举西陵城降晋!现已接受晋帝司马炎所赐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之封!晋荆州都督羊祜已率军接应,吴国震动!”

  此讯如同惊雷,震得殿内众人一时失语。步阐降晋,意味着长江中游战略要地西陵易手,吴国荆州防线的门户洞开!光禄大夫谯周率先反应过来,顿足长叹:“祸事矣!步阐一降,晋军势力直抵江夏,吴国危如累卵!唇亡齿寒,若吴速亡,则晋军下一个目标,必是我南中!此乃灭顶之灾啊!” 其言充满了对南中未来的极度悲观。

  安南将军霍弋却虎目精光一闪,拍案而起:“陛下!此非祸事,乃天赐良机!步阐降晋,吴国必倾尽全力夺回西陵,吴晋大战一触即发!此正是我朝千载难逢之机!晋军主力被牵制于江淮,北疆大将军压力骤减,或可趁势北出鹰愁涧,收复失地!甚至……甚至可遣一偏师,东出牂柯,趁乱袭取荆南零陵、武陵等地,以图大事!” 他的思路转向了积极的战略进攻。

  然而,秘书令郤正立刻提出了严峻的现实问题:“霍将军所言虽壮,然我朝实力,能否支撑两线作战?北线出击已属不易,东出荆南,需穿越晋吴交错之地,粮草补给、兵员补充如何保障?若晋军迅速平定西陵之乱,或吴国未能全力抵抗,我军孤军深入,岂非自陷死地?”

  大司农张质亦忧心忡忡:“府库虽略有盈余,然支撑大军远征,恐难以为继。且荆南情况不明,当地豪强、夷部态度如何?若无内应,贸然进兵,风险极大。”

  争议焦点集中于:南中政权应趁此良机采取何种战略?是固守观望,还是主动出击?若出击,主攻方向是北线还是东线?

  在一片争论声中,卫将军诸葛瞻始终凝视着巨大的天下舆图,目光深邃,手指缓缓划过江淮、荆州、南中,沉默良久。他深知,步阐之降引发的“江淮风云”,对南中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危机,亦是充满诱惑的机遇,但更可能是一个致命的陷阱。决策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刘禅的目光也始终跟随着诸葛瞻的手指,脸上交织着紧张与期盼,他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清晰:“卫将军,局势骤变,祸福难料。朕心忧如焚,然亦知此或为转折之机。卿向来深谋远虑,以为该如何应对这江淮变局?”

  诸葛瞻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向刘禅及众臣,声音沉稳而有力,瞬间压下了殿内的嘈杂:“陛下,诸位同僚。步阐之降,确如石破天惊,然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此刻,需冷静析之,切不可妄动,亦不可坐失良机。瞻以为,当务之急,非即刻决定出兵何方,而是迅速厘清三方态势,谋定而后动。”

  他走到地图前,条分缕析,提出了系统的应对策略,其核心在于“精准判断、伺机而动、乱中取利”:

  “其一,全力侦知,洞悉全局。” 他首先强调情报的极端重要性,“立即动用靖安司所有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查明几点:羊祜接应步阐后,晋军主力究竟有多少被牵制在江淮?吴主孙皓作何反应?是派陆抗等全力西征,还是犹豫不决?江淮战事规模、进程如何?此事关乎我朝战略窗口期长短与方向选择,信息必须准确、及时!”

  “其二,北线固守,伺机反击。” 他明确北疆策略,“密令大将军,北线全军进入高度戒备状态。暂不发动大规模攻势,以免过早暴露实力,引晋军回师。可派精锐斥候,加强侦察,若确证晋军关中、陇右兵力空虚,则可组织数次短促有力的战术出击,攻克一二前沿要点,收复失地,试探晋军反应,并锻炼部队。主旨在于‘趁火打劫’,而非‘倾巢决战’。”

  “其三,东线静观,秘密渗透。” 这是对荆南方向的谨慎部署,“霍将军东出之议,其志可嘉,然时机未到。命牂柯郡守加强边境防务,但绝不越境挑衅。同时,令靖安司加大力度,利用此乱局,加速对荆南武陵、零陵地区豪强、夷部的渗透与策反工作。若江淮战事持久,吴晋两败俱伤,且荆南出现可乘之机,届时再议东出之事不迟。此刻盲动,必成众矢之的。”

  “其四,外交周旋,迷惑对手。” 他重视谋略运用,“对吴国,可通过隐秘渠道,释放有限善意,表达对吴境局势的‘关切’,暗示愿在边境保持冷静,甚至可考虑有限度的物资贸易,以缓和东南压力,促其全力对晋。对晋国,则需外示恭顺,内紧备战,使其难以判断我之真实意图。”

  诸葛瞻的策略,兼具冒险与谨慎,既抓住了机遇的可能,又充分评估了风险,体现了极高的战略平衡能力。刘禅听罢,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决断道:“卫将军洞若观火,谋定后动,朕心稍安。便依此议!着靖安司张嶷全力探查江淮情报;北疆姜维伺机而动;东线各部严加戒备,静观其变。一切行动,需绝对机密!”

  诏令既下,南中政权这部机器高速运转起来。靖安司潜藏于晋吴境内的所有棋子被激活,情报如雪片般飞向永昌。北疆姜维接到密令后,虽求战心切,然素知诸葛瞻持重,遂精心策划了数次针对晋军薄弱环节的突袭,小有斩获,既锻炼了部队,也未引起晋军主力过度反应。

  然而,局势的发展波谲云诡,远超预期。不久,张嶷密报接连传来:吴主孙皓虽初时震怒,然在陆抗等重臣力谏下,已决意兴兵西征,夺回西陵!吴晋大军云集江淮,战火一触即发。但与此同时,晋国司闻校尉的活动也异常频繁,似已加强了对南中方向的监视。更令人不安的是,荆南地区的晋国守军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因防备吴军自东而来有所加强,当地豪强多在观望,靖安司的策反工作进展缓慢。

  霍弋期待的“东出良机”并未出现,反而因晋军戒备加强,牂柯东部边境气氛日趋紧张。而北线姜维的战术胜利,虽鼓舞士气,但并未改变战略均势。

  就在南中朝廷密切观望之际,一个更具冲击力的消息传来:吴将陆抗已率军抵达西陵前线,与晋将羊祜对峙!两位当世名将的较量,将直接决定江淮战局的走向,也间接影响着南中的命运。

  刘禅在得知陆抗出征的消息后,于一次小范围议事中,对诸葛瞻叹道:“江淮风云动,天下棋局新。陆抗、羊祜,皆世之虎臣。彼辈对决,关乎吴晋气运,亦关乎我南中存亡。卫将军,我等在此南疆,真如观九天之弈,步步惊心。” 言语中透露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与作为决策者的巨大压力。

  诸葛瞻肃然应道:“陛下明鉴。然,观棋不语真君子,更要暗中落子。我朝当下要务,便是趁此良机,加速内修政理,厚植国力,强化军备。无论江淮胜负如何,唯有自身强韧,方能应对一切变局。”

  “江淮风云”这一外部重大变故,虽未立即给南中带来直接的领土收益,却为其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战略喘息期,并极大地锻炼了以刘禅、诸葛瞻为核心的领导层在复杂突变局势下的判断与决策能力。
  http://www.c8e.cc/48413/1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